郭坤
在生活中,有很多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学生,当我们去观察、了解就会发现,孩子的优秀背后有着不同的动机。
玉玉是我们班里最优秀的小姑娘:听讲认真,表达清晰,综合成绩是最高的。小姑娘自主能力还相当强,父母没有固定工作,所以上班时间很不规律,常常一出去工作就是一整天,从一年级开始她就吃小饭桌,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一到晚上,孩子经常独自在家,做完作业,到点睡觉。不仅如此,玉玉还是班长,相对于同龄孩子来说,很懂事,是老师得力的小助手。
但这个看似活泼大度的小姑娘,却因一次男生开的玩笑而“怒发冲冠”。老师一到班里,她便向老师声泪俱下地控诉男生小伟的不是:“整天叫我小玉米小玉米,我烦死啦!干嘛叫我小玉米啊?!”班里的孩子们一阵善意的哄笑,小伟又委屈又尴尬地说:“我没有恶意啊,再说了,也并不是整天这样喊你啊。”
看到玉玉对这绰号如此敏感,我便开始观察她和小伟的关系。小伟是副班长,在班里表现也很突出,如果说玉玉是女孩中最棒的,那么小伟算是男孩中出类拔萃的。其他同学反映,玉玉曾说,对小伟“忍”了许久。
难道是嫉妒?不应该啊,如此优秀的玉玉怎还会嫉妒小伟呢?
通过与玉玉的交谈,她逐渐打开了心门:“我其实特别羡慕小伟——他妈妈是老师,每天都由妈妈带着来上学,放学也会有爸爸辅导功课……”
“你却要每天赶公交车,自己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觉得很孤单,是吗?”
“嗯。”玉玉的泪珠忍不住流下来,使劲儿地点点头。
“别人都说你自理能力很强,而你更希望爸爸妈妈接送你上学放学,是吗?”
“是的,”小姑娘哭了起来,“我特别不喜欢班里那些家庭条件好,有爸爸妈妈陪却不好好听讲的同学……”
“你会不会有‘别看我家庭条件不如你们,但我学习一定要比你们强的想法?”我问。
“嗯,是的,我就是这样想的。”玉玉一边流着泪一边说。
原来,玉玉在学校里的要强,不仅仅是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和荣誉感,还有一部分是对父母关注缺失的自我补偿。一个10岁的小学生,再懂事再成熟,也终究是个孩子,父母的陪伴对她来说是很重要、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势必会选择一种途径来进行内心空洞的补偿,有的孩子会选择一再犯错,引起家长关注;而玉玉选择了努力学习、处处争先来强大自我。这种表面强大的背后,其实是以缺憾为基础的,内心比较自卑,这也是为什么同学稍微一开玩笑,便会有“被侮辱被伤害”感觉的原因。
了解了这些,我让孩子讲述父母在忙碌中抽时间陪她的场景,并引导孩子把这份渴望画出来,同时,我鼓励玉玉用聊天或书信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对父母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我告诉孩子的父母,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陪陪孩子,哪怕利用碎片时间,也要和孩子多多交流,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与爱。
孩子要强与优秀的背后动机,会转化为一种语言、一个声音存在于孩子的头脑中,时时警醒他自己。这种声音,我们称之为“内在誓言”。不仅仅是孩子,每个人其实在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孩童时代建立起来的“内在誓言”,有的是积极的,可以促进人的成长,有的却是消极的,会妨碍我们的发展。所以,当我们能够细心观察并及时关注到,就能帮助孩子调整“内在誓言”,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