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与戏剧

2015-05-30 10:48张宝申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5年26期
关键词:孔尚任长生殿戏楼

张宝申

会馆是旧时代科举制度和工商业活动的产物,是北京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明清两朝定都北京,每三年在京进行一次科考会试,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考试废止,先后在京举行会试201科,全国各地进京应试的举子达130多万人次。每科应试的人数有六七千人,再加上一些随行的人员,多至上万。为方便这些人的食宿,于是,各省及有些府县纷纷在京设立了会馆,专门接待本乡本土的举子。另外,工商各行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协调关系,联络感情,也建立了一些行业会馆。因此,北京就成为全国会馆最多的城市,据1949年的统计,全市有会馆550余座。

会馆是各省在京各界人士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北上来到北京,京城各界人士在虎坊桥湖广会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湖广会馆还留下了张居正、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章太炎及梨园泰斗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的足迹。1912年5月,鲁迅先生来京后,即住进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达8年之久,在这里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许多不朽之作。1920年2月,毛泽东来北京后曾居住于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在会馆的戏楼里召开了“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如今,这些会馆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至清中叶,北京公开演戏的场所很少,大部分戏剧的演出是在会馆的戏楼里举行,所以,较大的会馆都建有戏楼。现在,保留下来的湖广会馆大戏楼、银号会馆的正乙祠戏楼、平阳会馆戏楼和湖南会馆戏楼等,都是难得的北京戏剧活动的历史见证。

清初,北京诞生了两部不朽的剧作:一是洪升的《长生殿》;一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1645—1704),一生坎坷,命運多舛,却极富才华,诗词、戏剧皆精。《长生殿》是他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奇爱情故事编成,历时8年,数易其稿。《长生殿》曾在安徽会馆戏楼演出,轰动一时。可后来在官场斗争中成了牺牲品,落了个“大不敬”的罪名,不仅洪升被下狱,而且还株连了他的不少友人。两年后的1700年,孔尚任的《桃花扇》在菜市口绳匠胡同(后改为丞相胡同)的安徽休宁会馆碧山堂戏楼演出后,命运和《长生殿》差不多,经历了一番大起大落,孔尚任糊里糊涂地被罢官回山东老家去了。可他们的这两部剧作,300年来经演不衰,传承至今。

康熙六年(1667年),江浙商人在正乙祠银号会馆内建立了戏楼,距今已300多年了。京剧创始人程长庚、谭鑫培、卢胜奎及梅兰芳、余叔岩等大师,都在这里演出过。宣武门外大街路东的江西会馆,馆匾是人称“辫帅”的江西人张勋所题。馆内戏楼前建有罩棚,可容纳2000多名观众。这里曾是京城最活跃的戏剧演出场所。上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曾多次来这里参加与友人的聚会和看戏。俞平伯、吴梅等名士也在这里以票友的身份演出过昆曲。

清末民初,专业演出的戏院、剧场纷纷建立,会馆的戏剧演出才渐渐衰落。但会馆的戏剧活动,在北京戏剧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孔尚任长生殿戏楼
“抉心呕成”还是“画其轮廓”?
——从《桃花扇》序文看孔尚任创作心境的变化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长恨歌
孔尚任《桃花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修武一斗水关帝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四川屏山县禹帝宫会馆戏楼及戏雕考论
锦袜易生尘 何处觅长生——《长生殿》中“看袜”情节的文化解读
高云连环画 《长生殿》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