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送别过无数人“最后一程”的《哀乐》,如今以其沉郁悲怆的旋律送别了它的作者——著名音乐家、指挥家罗浪。
罗浪被誉为中国军乐的奠基人,曾担任中央军委军乐团团长、中央广播乐团团长。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年仅29岁的罗浪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团长,指挥200名乐队队员,将新中国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奏响;他还曾创作和改编过多首经典乐曲,代表作有《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等。而他影响最广的作品,无疑是其1945年改编创作的《哀乐》。
《哀乐》源自流传于华北地区的一支唢呐曲。1945年9月,晋察冀军区拟在张家口东山坡举行纪念抗战胜利大会,同时祭奠抗战死难烈士,罗浪执笔改编唢呐曲,并指挥乐队在祭奠仪式上演奏。“父亲在解放张家口进城时,看到很多死难烈士的遗体还保持着战斗的姿态,他就觉得哀乐不仅仅是哀悼、缅怀,还应该表达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女儿罗静回忆说。于是在改编时,罗浪于全曲最强音处采用了临时转调的艺术处理,从而使曲调在呜咽、悲哭之后又激昂而坚决,达到了一种“哀而不伤,悲而壮美”的崭新境界。
1949年9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时,由40余人组成的军乐队吹奏出由罗浪再次改编的《哀乐》。这是《哀乐》首次在国家典礼仪式上被采用,中央批准其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乐》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1976年,三位伟人辞世,《哀乐》曾三次盘桓于中国大地;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哀乐》传来,举国同悲……
多年来,全国众多殡仪馆一直在使用《哀乐》为葬礼配乐,而根据音乐著作权使用规定,殡仪馆使用《哀乐》时应支付每次一元的版权费,但罗浪拒收版权费。他说,《哀乐》是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谁也不能把名字挂在这样的作品上,“这算我为人民服务奉献的一个作品,免费使用没有关系”。在女儿罗晨看来,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始终“为人民服务”的人。“他当年参加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自己要干什么。妈妈去世时还交了1万元钱的党费,我们觉得这是应该的。”
罗浪7月12日去世,享年95岁。《哀乐》版权使用费的问题再次被热烈地讨论了起来,但他的女儿们并没有去关注和回应。她们正忙着继续处理父亲的后事。殡仪馆向她们推荐的“金条”“元宝”等摆件,她们统统不要,“爸爸不稀罕这些东西”。
她们想寻找一个缩小版的指挥棒陪伴在父亲身旁——对他来说,这个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