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来的味道

2015-05-30 10:48刘桂莹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味道文章语文

刘桂莹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他们的语文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智力的开发决定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阅读教学中“朗读”非常重要。

“读”文章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理的对话,体会作者细腻而委婉的感情。一次语文讲课比赛,各位参评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读,朗读贯串整堂课。整堂课都是在读文章,引导学生读,教学生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就像一条流动的小河,时而平静,时而急促。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了狼的狡黠、屠户的紧张和勇敢。学生读出了味道,读懂了文章。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为主、以学生听为辅的教学方式,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在讲课文的时候,可根据文体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朗读方法。例如,篇幅比较长的小说,像《芦花荡》,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精读和粗读相结合的方法。先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让学生挑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段落精读,小组交流朗读感受,最后全班交流朗读感受。而对于优美的散文,如《背影》《济南的冬天》等,则可采用精读,反复朗读,交流感受,逐句赏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定的组织作用。对于古诗文言文则要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内涵。如,在《答谢中书书》一课,要特别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让学生在听读录音、自己朗读中,体会出作者的自豪之情。又如,学习《石壕吏》,在充分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可以通过配乐范读的形式,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引领学生走进安史之乱这一动荡的社会年代,为学生的朗读做表率,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天下美景无限,驴友们尽可大饱眼福,涤荡心灵。中国经典无量,爱好者就如同旅游一般,尽可在其中净化心灵,提高品位,培养审美能力。阅读积累以旅游作比,再好不过。朱子提出,读书“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诵读积累不求甚解,教师多多鼓励即可。学生读经典不需要教师的讲解,教师应少讲解,学生应多自“悟”。如,解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学生对于这一个“痴”字的情感体验,虽不够丰厚,但此情此景,学生若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慢慢品味,作者痴迷山水的闲情逸致,便不难品出。其实,只要教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学生便能回报教师别样的精彩。这样轻松的环境,学生肯定喜欢。

旅途中,总有一处美景让人愿意逗留、玩乐一段时光,总有一些触动心灵的东西会深刻地留在心中,所以不妨慢下来,随时整理自己的照片、日记,留下记忆的样子。所以,诵读积累重点的强化非常重要,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或演舞台剧,或绘画展览,或想象写作,或笔记展览,或比赛评奖,将诵读进行至“瞻前顾后”阶段。“瞻前”,即联系写作的背景,讲讲作者的故事,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顾后”,即想象、感悟、评析,其实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由赏月的自豪自慰,又有为境遇而生的淡淡惆怅,还有贬谪的悲凉和自我排遣的达观,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对经典的解读,会更加深刻。

美读可以说是诵读的最高境界,有些学生可能做不到,但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美读时,可挑选精彩片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通过学习全文,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会促发学生内心的感悟,生发出新的东西,把这些东西融入到朗读中,读出味道,读出个性。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因此,学生诵读要细嚼慢咽,读出其中的味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持之以恒,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就一定会读出精彩。

猜你喜欢
味道文章语文
中秋的味道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的味道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夏天的味道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草的味道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