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15-05-30 10:48赵皖浙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屠户范进刘老师

赵皖浙

如今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功利化,授课内容完全根据中考题型决定。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在一张张多媒体幻灯片地快速放映下,在学生“不假思索”奋笔疾书地摘抄下,在老师一厢情愿滔滔不绝地灌输下,悄然落幕。填鸭式的教学替代了启发式的教学,语文的工具性不断凸显,而人文性却始终黯然无光,不受重视。

张凤娟老师这样理解文本细读: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收获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深度的重要标尺——单纯就文本而文本的语文教学不会给学生留下生命的印记;浮华热闹的课堂,亦是经不起斟酌的课堂。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解读出教材的新意,解读出文字背后的精神,让学生走进文本,回归文本,从而真正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我想所谓的文本细读,可能就如学者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慢慢探寻文本中的每一个字,细细咀嚼文中的每一处细节。读出文本的内涵、品出文本的价值、悟出文本的精髓。

【漫溯于句式之中】

特级教师刘飞耀曾经介绍开展文本细读有七种方法,其中一种是语句品析,比如《狼》。文章开始部分:“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五个四字句,看出人、狼势均力敌,不分上下,双方互相僵持,都不敢轻举妄动。文章中间部分:“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些描写狼的句式变长,看出狼得寸进尺,贪婪凶恶,逐渐占了上风,人在一味妥协退让,对狼抱有幻想,但是反而被狼所逼迫,让自己一步步陷入危险之地。文章的后文部分:“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乃悟前狼假寐”等描写人的句子明显变长,可以看出人已经从刚才的消极抵抗转为主动出击,勇敢果断地杀掉狼,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从文本句式分析入手,学生得出了文章的主题:狼作为一篇文言短片小说,刻画了人、狼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通过人、狼大战,告诉我们恶势力必然要失败,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个刘老师这种独到的发现来源于细致的文本阅读。他独到的发现为我们的文本细读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

【漫溯于留白之处】

刘飞耀老师曾经在上《范进中举》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文中的谁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环节平淡无奇,我们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十有八九会用到,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物众生相。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报录人等人都有或详尽或简略的点到,人物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此时,刘老师并没有转移角度,而是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一个环节:“文中出现了那么多人,但是有一类人没有出现,他们是谁”?几分钟的思考之后,学生回答是范进的儿女。刘老师再一次追问:“那范进为什么没有儿女呢”?这个留白质疑有点困难,因为文中并没有任何的文字交代原因。于是刘老师补充《儒林外史》第四回中,描写范进媳妇的片段:“只有她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时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著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原来是这样一个女子,难怪会嫁给范进,不然依胡屠户的个性是万万不可能接受范进做自己的女婿。最后刘老师深情的总结出:为了功名利禄,范进可以不要老娘、不要妻子、不要儿女……刘老师这一创意的设计来自于对文本的有效阅读,文本细读让他发现文本的留白之处并加以利用,从而展现了科举制度对文化人的戕害。科举制度让他们失去社会生存能力,更是在思想上禁锢着知识分子,一批又一批人性扭曲的知识分子悲哀地存活于世。通过对文章留白之处的质疑,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吴敬梓,和作者来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结语】

文本细读让师生走进文本深处,找到师生情感共鸣的契合点,也让师生生命产生情感共振,获得高峰的体验。这是教育的极致,也是生命的大美。在文本的碧湖中,让我们放慢节奏、放慢步调,摇起小浆,静静漫溯,在漫溯过程中,你会发现天空更蓝、青草更青。

猜你喜欢
屠户范进刘老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范进中彩
昙花破案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张屠户
从古文中学习写动物
范进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