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播的魅力在于声音,声音的魅力在于场景。如何用声音构建場景来讲述故事,是记者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决定一个广播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丰富的声音让广播作品更加生动、鲜活。这是获得2014年亚广联奖纪实作品类推荐奖的广播特写《草原人家》主创人员呼布钦的创作体会。《草原人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广播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也是中国广播界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亚广联奖评委会认为:《草原人家》目标受众明确,现场音响丰富生动,制作专业精良,呈现了不同观点和不同态度的冲突,可听性强。
【关键词】广播特写 观察 积累 构思 采访 编辑 合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是一个用声音表现美,让人产生联想、不断回味的艺术。一个广播作品的诞生是广播记者不断寻找最合适的声音的过程。如果找准了最能表现场景的声音,那么作品就有血有肉,就能把听众带回事件发生的真实环境,让听众享受听觉的美妙,这是广播的魅力所在。
在创作广播特写《草原人家》的过程中,我们试图运用不同而丰富的场景声音,栩栩如生地展现草原上两个家庭生产生活的画面。在抓取富有民族特色的声音上狠下功夫,把两个普通牧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制作成一个有故事、有思想的广播作品。由于有对牧民生活的长期观察和亲身体验,也使作品在声音的运用、编排、剪辑方面更加细腻。
一、善于观察、善于积累
一个作品的诞生往往离不开好的选题。何为好的选题?从民族广播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选题。选什么题、怎么选题,需要记者编辑的长期观察和积累。《草原人家》中乌力吉青格勒和额尔登格日乐两个家庭是记者精心筛选的两个家庭。如果把两个家庭分开单独做节目的话没有太大亮点,可是记者找到了两个家庭各自的亮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普普通通的草原家庭变为有故事、有亮点的作品主角。
作为一名民族广播的编辑记者,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习俗,如果能有一定的牧区生活经验,就更容易融入到被采访者的生活中,被采访者所接纳。有时候采访对象不善谈,采访怎么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记者的经验和智慧。换句话说,记者最好与被采访者建立彼此信任的朋友关系。《草原人家》里面的两个家庭与记者有着多年的交情,你来我往,已是朋友。记者不是在采访而是拉家常、谈心里话。虽然拉家常式的采访持续时间长,但能挖掘到隐藏在被采访者内心深处的想法。
人们常说,记者要有观察、抓住生活细节的眼光,要有生活积累。《草原人家》的记者对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了如指掌。从最基本的怎样问候他人、蒙古包里的待客规矩到草原五畜指的是什么,还有驼毛到底用来做什么,等等。有了这些常识,记者与被采访者交谈时就能很轻松地找到切入点,该问什么、怎么问、话题重点在哪儿、应该突出哪一点,等等,就有了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有了好的选题,接下来就需要用好的声音来呈现。《草原人家》讲的是草原人的生活,作品中的生活场景很丰富,基本包括了一个草原家庭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蒙古包里喝茶聊天、做饭、打电话,在牛圈里给牛上药,在湖畔放马。这些生活场景中包括丰富的音响,有草原鸟鸣声、马蹄声、狗叫声、喂奶声、打电话声、做饭声,等等。这些音响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勾勒出真实的草原人的生活。再加上悠扬的蒙古长调歌声,为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
二、巧妙构思、精细剪辑
广播特写《草原人家》通过两个家庭生活方式的比较,展现了新时代新牧民的生活向往。虽然这两个家庭相隔不远,但完全不一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听众带来新奇的感觉。对乌力吉青格勒家的采访,大部分以蒙古包里喝茶聊天声、牛圈里套牛声、马的嘶鸣声、羊叫声等音响来构建场景,突出传统养牧的生存方式;而对额尔登格日勒家的采访,则以居室聊天为主,用手机声、摩托车声、汽车声等现代机械声来做铺垫,展现一个现代牧民的生活场景。
展现场景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现场采访所展现的生活场景,还有一个是后期制作时通过声音编辑来完成的心灵场景。在《草原人家》里,这两个场景都用上了。6月份的草原虽然已进入初夏,但凌晨5点太阳还没升起时还是冷得让人发抖。为了采录草原鸟鸣声,记者找了一块没有人烟的草场,手举采访机录了一个小时的草原清晨鸟鸣声。为了突出民族特点,整个作品用蒙古族传统音乐和长调做铺垫,增强了作品的可听性,同时也构筑了展示蒙古族人精神世界的心灵场景。
在几个小时里的录音素材里面剪辑出有用的部分是一个很耗时间、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活儿。要反复地听录音,从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话语和声响。值得一提的是,往往看似经典的叙述有可能与记者的想法不一致,相反,有些很普通的话语甚至一声叹息,却有可能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点亮作品。
三、不辞劳苦、精诚合作
记者的采访工作是一个脑力和体力相兼容的活儿。长途跋涉去某一个地方采访,首先要有很棒的身体素质,其次是要有灵敏的头脑。《草原人家》被采访的对象生活在离北京700多千米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深处的“路”坎坎坷坷,记者自己驾车十几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为了保证采录音响的质量,记者专门请教专业录音师,反复调试设备。凭借多年的采访经验和录音技术,最终采录到丰富而精彩的音响,奠定了作品成功的基础。
一个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团队的合作。采访只是制作整个作品的一个环节,联系采访对象,尤其是找到善谈的人很不易,还有后期制作,音质、音量的大小和音效的运用,离不开专业的制作人。另外,作品的翻译,尤其是民族广播作品先要翻译成汉语,然后再翻译成英文,转换过程中保证语言文字内容准确无误并不容易,这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更需要部门之间的协调。
虽然《草原人家》获得了亚广联奖,但是仍有遗憾。首先,整个作品中乌力吉青格勒家的采访占了大部分,而额尔登格日勒家的采访比例相对较少,给人感觉不均衡。其次,如果有两个家庭的成员互相交流经验或聊天的内容,故事会更精彩,作品会更饱满。其三,本来采访中男声的比例就比较大,旁白又选用了男声,听起来声音有些单调。如果旁白选用女声,作品会更有层次感,听觉会更舒服。其四,如果在策划时能把牧民的生产生活以四季划分的话,就能更全方位、多视角体现草原牧民的生活。其五,应该深入挖掘采访素材的深层价值。比如,采访中乌力吉青格勒讲起自己心爱的马老死的故事,讲得很好听也很感人,但是我却没有采用,因为当初觉得与我想表达的主题没有什么关联。事后想想,这个表面上听起来与主题无关的故事,其实传达了草原老牧民的生活感悟和价值观念。如果采用,会让整个作品更有思想性,更有深度。
(作者单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节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