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新闻记者有效沟通能力的探析

2015-05-30 20:07刘激扬
中国广播 2015年3期
关键词:采访艺术沟通能力新闻记者

刘激扬

【摘 要】完成好新闻报道,不仅需要有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有效的沟通能力。新闻记者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尊重采访对象,合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和采访艺术,提升沟通能力,从而实现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有效沟通。

【关键词】新闻记者 沟通能力 采访艺术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曾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王志在主持《新闻调查》节目期间,成功采访过因贪污腐败将被处以极刑的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当时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被处以极刑的省级干部,因此备受媒体和大众关注。但是,胡长清一直拒不接受采访,各家媒体记者只好无功而返,而王志却最终成功采访到了胡。事后,王志回忆说:“在我眼里,他不仅是一个即将被行刑的贪污犯,更是一个重要的采访对象。采访能不能完成,关键取决于胡长清本人的意愿。当他从监狱里向我走过来的时候,我提前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握住他的手说‘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记者,我们还是老乡,我也是湖南人,想和你聊一聊。胡长清提出怕冷要穿一件军大衣,我就向监狱的看守转达了他的请求。这些举动让胡感受到了记者对他的尊重。当然,他并不是十分主动地配合采访,我当时对他说‘退一万步来讲,你还留了声音在这个世界上,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胡长清是怎样的,而不像小报上说的胡长清有十几个情人或者贪污了几千万,你自己说的话可能更权威一些。”可以说,是平等、尊重让胡长清接受了王志的采访。

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有效的沟通,是通过看、听、说等思维的载体,用适合于采访对象的对话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以促使对方接受并做出回应。

有效沟通是一种动态的双向行为,而双向的沟通对信息发送者来说应得到充分的反馈。只有沟通的主、客体双方都充分表达了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才真正具备了有效沟通的意义。

一、新闻记者有效沟通的意义

(一)有效沟通有助于采访的顺利完成

一次成功的采访往往需要诸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有效沟通能够消除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的距离,使采访对象能夠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新闻记者在采访时,不注重外部条件和环境以及采访对象的心理承受力,只考虑完成采访任务,就违背了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原则,其结果不但不会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更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例如,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位于震中的映秀小学一个压在废墟下的9岁孩子,没有放弃生存的期待,唱着歌等待救援,被营救后遭到记者的频繁采访,造成情绪失控,大喊大叫,拒绝人们接近。由于记者的不恰当采访,给被采访者带来心理的不适,在给采访对象造成第二次伤害的同时也让受众形成了缺乏良知的印象。

(二)有效沟通能够提高采访的质量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柴静面对采访对象,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通过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使得采访对象愿意与之交流。以李阳家暴事件的采访为例,通过采访对象的回答把事实展示出来,让受众感受到了其中的真相。有一段采访内容是这样的:

记者:你当时是……她描述是你坐在她身上?

李阳:我是把她……抓她头发摁到地上的,很无情那种。

记者:你大概有多重?

李阳:我有90公斤。

记者:你当时坐她身上的时候,她能够反抗吗?

李阳:我当时想我就是不能让她有(反抗),我要一次性地把她制服。

……

记者:你说成立这个家庭是为了中美教育的试验?

李阳:对。

记者:那是一个生命啊。

李阳:生命也是一个试验品啊,小白鼠不是拿来试验的吗?

……

有人竟把人当成了试验品,所以才会发生如此状况。这就是这篇新闻报道要告诉受众的内容。

(三)有效沟通能够调节气氛,使采访顺利完成

新闻记者的采访地点是随着采访人员和采访内容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在办公室、车间、田野、学校、大街小巷……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采访内容,对记者的状态有着不同的要求。记者要具备适应各种人员、环境的能力,甚至要学会调节现场气氛,找到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的契合点。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第三天,河南省鹤壁市消防支队派出20名官兵奔赴灾区抗震救灾。晚上8点,在官兵出发前,笔者以记者的身份来到消防支队,看到现场的气氛很是凝重,送别的家属站在一旁,车上的官兵默默无语……

在这样的气氛下是不可能完成采访的,于是我登上了官兵们乘坐的大客车,用高亢的声音对大家说:“我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驻鹤壁记者站的记者,我们电台打电话说派了两男一女三名记者今明两天分别赶赴汶川,很遗憾我没有机会去,你们在汶川见到他们一定代我问个好,行吗?”官兵的情绪有了些变化。我接着说:“待会咱们的副市长兼公安局长刘卫华要来为大家送行,趁他没来我们先唱首歌好吗?”“好”战士们齐声回答。我打着拍子和战士们一起唱《打靶归来》、唱《咱当兵的人》……几首歌下来,战士们个个激情澎湃。刘副市长讲完话后,我趁势采访了几名战士,大家情绪高昂地接受了采访,我也圆满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二、影响新闻记者有效沟通的因素

(一)言语性沟通

言语型沟通是指用语言表达各自思想意识的沟通方式。语言的特点包括音质、音量、语速、音调、叹词使用(例如:啊、嗯、哈等)。如果新闻记者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声音低沉、语速缓慢,可想而知采访对象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来回应记者。例如,新闻记者现场采访庆丰收的场景就不能用四平八稳的语速、语气来沟通、提问。记者应当体会到农民的喜悦心情,用欢快的语速、喜悦的语气和适当高昂的音调来与农民交流,甚至用当地的方言讲话,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只有与对方的情感交融,我们的采访对象才会乐意接受记者的采访,说出心窝子里的话。

(二)非言语性沟通

非言语性沟通可定义为沟通双方有意无意表现出来而又被对方有意无意感知的行为。它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形体特征、生存空间、环境、时间等方式表现出来。

非语言性沟通也会影响采访的顺利进行。例如,有次我與其他媒体记者一起到农村采访,一位女记者穿着时髦,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和谐。我们从农田里出来到农民家采访,主妇忙着给我们搬凳子端茶倒水,而这位女记者却从包里拿出湿纸巾擦板凳,并拿着茶水杯往纸巾上倒水擦高跟鞋……做完这一切,当她拿出录音笔要采访时,采访对象只说了一句话:“俺刚才跟那些记者同志都说过了,没啥说的了。”

由此可见,非言语性沟通在新闻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们使用身体语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身体语言使用的环境是否合适,是否与自己的角色相一致,少做无意义的动作。同时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善于从对方不自觉的姿势、表情或神态中发现对方的真实想法。

三、提升新闻记者有效沟通能力的途径

(一)采访前强化有效沟通能力

记者在采访之前必须对采访事件和采访对象有充分深入的了解,包括事件的政策背景、社会大环境的整体要求、舆论状况等。采访人物前,要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喜好、从事行业、职业等细节,以利于在采访中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采访对象对记者可能存有的戒心,轻松、友好的采访氛围有助于采访顺利进行。现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媒体竞争,网络媒体信息多是碎片化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媒体记者采访心态浮躁、不深入的行为,一些记者常常存有侥幸心理,采访前没有认真准备,甚至连采访的提纲也没有考虑清楚,还有一些记者竟然让被采访者自己准备问题,这些都是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表现,这样的工作态度是不可能做好采访工作的。

(二)在情感交流中强化有效沟通能力

采访中,记者总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遭到采访对象的拒绝。在这种时候,记者需要用强大的情感力量来消除与采访对象的心理隔阂。面对记者,只有对方可以感觉到亲近感而非反感才会有表达的愿望,采访的效果好不好也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间的沟通与合作程度。

2012年,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主持人柴静去监狱采访少女小琪。小琪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因为她杀死了对她进行数次性侵的长辈,被判有期徒刑4年。柴静走进审讯室见到小琪后,并没有急于采访,而是用很平和的语气告诉小琪,她可以拒绝她的访问,这是小琪的权利。小琪没有拒绝,柴静又说:听说你一直在做恶梦,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也从未和任何人提起过,你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过……柴静在这次采访中情感沟通技巧非常高,得到了受访者内心的接受。

(三)心理学知识应用提升有效沟通能力

新闻记者在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采访对象形形色色,他们有着不同的职务、年龄、性格、气质、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如何让被采访者敞开心扉?如何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在采访环节中获取主动权?如何得到一手的新闻材料?这些都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心理学原理灵活地运用到采访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记者自身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同样不容忽视。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一定的心理调控技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把握情绪情感的平衡,以坦诚的态度,与对方建立融洽的朋友式的关系,通过心灵的交流而创造一个和谐、互信的采访氛围。

(四)运用采访艺术提升有效沟通能力

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方法数不胜数,关键要看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把握和应用。

例如,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通常的新闻采访有以下几个原则:

1.要抓住关键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开门见山。任何新闻报道都具有中心和主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抓住时机,紧紧围绕中心思想不放,思路要清晰。

2.提问要准确、具体。在采访中,记者尽可能让自己的提问具体、贴切,使采访对象回答自然。诸如“感想如何”“谈谈体会”等概念化、笼统的提问,会使采访对象无从谈起,也达不到采访的目的。

3.注意时效性和报道深度。决定新闻采访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时效性在当今传播时代更显重要。真正的时效性需要尽可能地向受众展示事件的进展,体现时间的连续性和事件的纵深性,同时要注重报道的深度,不要泛泛而谈。

(作者单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刘浩三)

猜你喜欢
采访艺术沟通能力新闻记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研究
新时期提升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研究
浅析铁路客运服务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实训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