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嫦月
自年初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启动实施以来,与环保相关的话题就一直成为舆论热点。日前,湖南省环境保护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技术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掷地有声地抛出“应依法强制实施城市垃圾源头清洁分类管理”的观点,为该中心赢得了各方的赞同和关注。
关注之下,人们意外发现这一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背后的唯一依托单位竟是一家名为长沙威保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威保特”)的民营企业。这是一家怎样的民营环保企业,能成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的依托单位?它的技术实力究竟有多强?
事实上,成立于2007年的威保特是一家为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处置、垃圾渗滤液处理等方面提供先进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的环保企业,公司原本的战略思想是尽量利用市场现有技术。“但真正进入市场竞争后,发现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很难取胜,在2013年前,我们只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人家一问就把我们问住了,碰过几次壁之后,我们下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 威保特工程中心顾问、项目经理高青松介绍,“现在,我们把技术部门摆在公司的核心位置,把技术创新当成头等大事,所有制度都为鼓励创新服务。”
“公司通过制度激励创新的第一招就是内部立项。”高青松介绍,内部立项仿效国家的科技立项,无论是公司老总,还是一线工程师,只要在工作中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又有兴趣和能力研究就可以向公司申报立项,一旦获批,公司会投入专项资金,保证员工的科研时间,让员工专心完成项目。项目中产生的技术成果不仅可用于公司的专利申请,产生经济效益后还可让员工提成。高青松对这一制度无比自豪:“仅2014年,公司通过内部科研立项的项目就有3个。”
威保特“内部立项”的典型是技术部工程师潘志。在工程项目调试一线工作了3年多的他告诉记者,用来过滤垃圾渗滤液的超滤膜是渗滤液处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超滤膜就像一根大圆管,大圆管里一般又有200根左右的小支管。”潘志说,大圆管里任何一根小支管破损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出水水质,但破损往往非常小且难以精确检测到具体的破损支管,以往一旦发现超滤膜损坏,就必须整根更换。
“2011年,耒阳项目、衡东项目都出现了整根更换的情况,虽然当时直接换了,但我心里一直想着是不是有办法能将个别损坏的支管找出来。”潘志回忆,当时公司正在大力提倡创新,鼓励员工发现问题,但彼时“内部立项”还只是一个公司高层用来激励员工创新的口头创意,并未形成正式的行政文件。“我就抱着尝试的心态向领导反映了我的想法。没想到高总当即提议让我准备材料申请内部立项,项目通过审核后,公司很快拨下8000元专项资金,供我购买泵以及制作数控模型等实验材料。”
在经过一年时间的反复实验后,潘志终于摸索出一套利用反压法快速检测出超滤膜管内损坏的支管的方法。“2012年底,刚好龙山项目的超滤膜出了问题,反压法检测就派上了用场,不仅成功找到被损坏的支管,还恢复了整根超滤膜管的使用功能。”潘志骄傲地说,“至今,该技术已经在龙山、慈利、茶陵等项目上应用,至少已为公司省下了三根膜管,节省了15万元的开支。”
潘志的成功让威保特的管理层下决心在2014年将“内部立项”固定成公司的一项日常制度。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则是直接促成了潘志的研究成果在去年成功申请了专利,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影响力,同时也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添砖加瓦。
为了最大限度调动技术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激励员工的学习与创新热情,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威保特早在2013年7月就出台了专门的科研奖励办法。该办法除直接针对技术创新设立了项目奖、创新工艺奖、重大技术攻关奖、工艺设计奖四大奖项之外,为鼓励员工不断进行理论学习为自己充电,还特设了学术论文奖、著作奖、资质奖。
“奖励面非常广。如著作奖的奖励范围不仅包括员工参与国家相关单位主持的学术专著、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他们参与企业内部的技术手册、操作指南的编制也会给予相应奖励。”运营部负责人周蓉介绍,“资质奖的奖励力度也比一般企业大得多。比如取得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等与公司业务相关的资质的员工,公司最高可奖励1万元。对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的在职深造员工,每月分别给予学位或职称津贴100元到300元不等。”
“现在是全员搞科研。”技术部职员宋丹对此感触颇深,奖励制度实行后,大家的创新热情都被调动起来。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工程部一般只负责项目工程设计、制图,现在为了不在创新上落后,也开始大力参与技术研发。
“奖励制度实行以来的效果非常明显。”据周蓉介绍,2013年前,威保特只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奖励制度推行后,不到两年,公司已经拥有3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另外还有7项专利已通过受理。而这些专利正是威保特在2014年顺利申报并获批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重磅砝码。周蓉补充道:“公司员工整体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2013年前,员工持有各类中高级职称、职业资格证、上岗证等的比例不到10%,而现在则达到了80%以上。”
激励创新靠制度,实施制度靠投入。作为一家尚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威保特近年来每年都保持着充足的科技投入。目前,威保特每年仅对员工申请专利的奖励支出已超过10万元,对项目的直接科研投入则超过50万元,且公司每年都会分批组织员工外出学习、培训。
在内部创新欣欣向荣的同时,威保特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发展。从2009年开始,威保特就在申报筹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凭借5年来不断创新、不断积累,2014年4月,威保特前期已投入300余万元的湖南省环境保护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技术中心正式获得省环保厅批复,成为目前湖南唯一一家依托民营企业建立的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不菲的投入换来的是丰厚的收益。工程技术中心依托湖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高水平专家团队,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成熟的成果转化模式,而这些都将成为威保特在环保领域驰骋的可靠后盾。同时,工程技术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试点项目——威保特主导建设运营的湖南桂阳县垃圾处理场成为湖南省第三方环境服务试点平台,在桂阳项目上应用的雨污分流技术、垃圾填埋场的运营管理模式等不仅面向全省垃圾填埋场进行推广,还吸引了大批江西、广西、广东、云南等外省市环保企事业单位慕名前来取经。
“这不仅为我们带来广泛的宣传效应,也印证了我们的实力。”周蓉感慨2014年是威保特近年来创新成果厚积薄发的一年,事实上,随着制度的不断激励和企业的持续投入,可以预见在2015年和更远的未来,威保特将在创新之路上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