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丁福利,1984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从事文博工作已达30年之久。历任河南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社会教育部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兼革命文物工作部主任、近现代史陈列部主任、公共关系部主任、院长助理等职。2002年10月至今任副院长职务、研究员职称。在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国家级河南博物院,长期主管对外开放服务及社会教育工作。
现主要社会兼职有:
文化部“全国文艺科学专家库”专家;
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家库”专家;
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博物馆学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所属学会“核心专家”;
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
河南省文化旅游服务业“专家库”专家;
中国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文博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郑州科技学院及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
近些年,我国博物馆安全面临的国际与国内形势,较之以往已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清醒地认识这些变化,及时审时度势地制定应对之策,对于我国博物馆安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我国博物馆安全的社会价值空前提升
飞速发展的我国博物馆事业也已经跃升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角色。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旧中国留在各地的博物馆仅有25个(其中9个是外国人办的博物馆)。经历短短的半个世纪之后,到2010年便迅速达到3020座。 2008年开始博物馆逐步实施免费开放后,博物馆观众数量成倍增长,对内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使博物馆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以及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迅速跃升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博物馆安全为保障博物馆正常运行乃至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首先,安全工作已经被视为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近些年来,在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发出的通知、文件以及领导讲话中,安全工作始终被称为博物馆的“生命线”,要求摆在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抓紧抓好。其次,博物馆安全已经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后,观众流量的骤增及其来源的复杂化,更重要的是随着博物馆从传统的社会舞台边缘大步迈向舞台中心,博物馆,尤其是其中的大馆、名馆,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极端与敌对势力制造公共安全事件的袭击目标。这一点,很多博物馆都从近几年公安部门多次提供的重大节庆期间防范通知中得到了印证。
二、博物馆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
(一)传统的博物馆安全依然严峻
文物防盗形势依然严峻。在国外,仅以近10多年来媒体对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馆的报道为例:大英博物馆2002年、2004年两次发生展厅重要文物被盗案至今未破;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2004年发生展厅文物被盗至今未破;法国卢浮宫在2004年起四年中,连续5起文物被盗案;随后,巴【城市论坛】黎现代艺术馆、埃及开罗Mahmoud Khalil博物馆均发生展厅文物被盗大案。在国内,据媒体报道,近10多年来馆藏文物被盗形势同样堪忧:2007年至今,甘肃的宁县博物馆、崇信县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以及江苏省如皋市博物馆等相继发生文物被盗;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惊曝展品失窃案……
上述所有事件都说明了犯罪分子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博物馆文物安全的威胁,包括对博物馆大馆、名馆的威胁。
博物馆防火形势依然严峻。火灾是对博物馆文物、人员与设施安全的另一传统威胁,也是毁灭性的威胁。2007年巴黎市政府的一份调查显示:“世界上每年都有一座博物馆毁灭于火灾”。在我国仅以河南博物院为例,1998年该馆新馆落成开放以来短短十多年间,就因电路系统意外故障在展厅出现初期火险不下4次,所幸每次都因消防设施养护正常,工作人员应急得当才未酿成大祸。至于每年几次“拉网式”安全大检查和消防专干每月安全巡查发现并提出整改的火灾隐患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二)新的博物馆安全挑战不断出现日益复杂
文物犯罪活动呈现“四化”(即团伙化、职业化、智能化、暴力化)趋势使安全防范难度加大。仅以其中之一的“暴力化”文物(展品)犯罪为例,据媒体对国内外博物馆的部分披露:2011年埃及国家博物馆两次遭到侵袭,两具木乃伊被砍头,有18件文物被盗劫,70多件文物受损;2002年,新疆伊犁州博物馆开放期间遭歹徒抢劫文物8件,工作人员被打伤致死;2011年,湖北黄冈市博物馆夜间遭劫,3名持刀歹徒砍伤值班保安劫走3件战国青铜器。
地震、洪水、泥石流、雷击、飓风等自然灾害频率增加危及博物馆安全。随着人类社会日益迅猛的发展和地球自然与环境的劣化,近些年我国乃至世界各地数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各种自然灾害暴发呈上涨趋势,全人类防不胜防,对博物馆安全构成新的威胁。以地震威胁为例,据报道仅甘肃一省就因2008年汶川大地震影响损毁馆藏文物288件,共有607件馆藏文物受损。另有16座博物馆馆舍受损。此外,近年来全国震灾时有所闻。
免费开放为博物馆文物与人员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首先,由于观众数量成倍暴涨甚至超负荷而对展厅文物、设施和观众的人身和财产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其次,如前所述,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内部防范通知,很多博物馆作为人员聚集的重要或知名公共场所,其突发性的恐怖袭击与人为骚乱等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比以前增多。再次,面对来源日益复杂的观众群体和当今不太平静的社会治安环境,由于经费所限导致安防技术手段日显陈旧和不达标而带来的新的安全风险。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08年“全国重点博物馆的技防设备达标率仅为50%,消防设施合格率仅为52.27%”。
生产过程中的文物受损事件日益增多。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外博物馆馆舍改造工程的频繁,文物交流展览的日趋活跃和文物科学研究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文物移动的经常化等,所引发或伴随的文物受损事故呈上升趋势。仅以近十多年来国家文物局下发的通知和部分媒体报道披露的事实为例:1999年以来,河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庆阳市和武威市博物馆以及故宫博物院均发生过重要文物受损事件。
总之,当前我国博物馆安全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博物馆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保障博物馆安全,已不再仅仅是保卫专职队伍的事情,全体员工乃至社会相关执法部门必经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和应对;博物馆安全保卫的对象已不再仅仅是文物本身,博物馆观众与员工的安全及重要设施的安全也不能不纳入其中;对博物馆安全的威胁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威胁,即盗窃与火灾,还有随时随地可能来自多方位的不可预测的“天灾与人祸”。
三、博物馆安全承担新使命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着力提升博物馆人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首先,应着力提升博物馆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教育,让每一位博物馆人都明白自己参与做好博物馆安全工作的当代社会价值,牢固树立起做好博物馆安全工作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其次,应强化责任意识,让所有博物馆人都时刻牢记“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社会上无数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表明,责任心在诸多安全防范措施中,处于“灵魂”和“根本”的地位。“这防、那防,离开心防等于无防”。由于一个人、几个人的责任心丧失给单位、行业、人民、国家带来重大而不可挽回损失的安全事故不胜枚举。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全体博物馆人从道德与法律两个方面,不断敲响警钟,醒觉其责任意识,强化其安全责任心教育。务必使人人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共同织起一道防范安全事故的“天网”。
(二)坚持发扬被长期实践证明了的一系列正确的安全工作原则、理念和优良传统
我国的博物馆长期以来摸索、积累了一整套成功指导和统领安全工作的原则和理念,应加以坚持。如: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人人有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值班,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人、物并重,强化服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等。
我国的许多博物馆同仁在长期的博物馆安全工作实践中还留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应加以发扬,例如:领导重视,保障投入;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多防并举,立体防范;群防群治,层层落实;狠抓教育,奖惩分明;完善预案,加强演练等。
(三)关注和直面新问题不断思考和探索破解良策
1.要树起立适应当前和今后我国国情的博物馆科学发展观,坚决破除陈旧、片面的博物馆安全观,尽快调整博物馆绩效评估导向,使之向安全工作倾斜,从而促使“安全第一”真正成为每一位博物馆人的自觉行动而非漂亮的口号。
2.要从现在做起,从本馆做起,加大对博物馆安全的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尤其是博物馆安全的软、硬件投入。
3.要针对免费开放带来的一系列新风险,开动脑筋、着手应对、积极防范。
4.要高度重视生产过程中文物、展品受损事件日益增多的新动向,及时总结和吸取内部与外界的教训,完善相关防范制度,健全相关防范机制,杜绝类似悲剧的重演。
5.要将预防和应对危及博物馆安全的日益增多的“天灾与人祸”纳入工作日程,不仅建言献策,更要马上行动、积极作为。
6.要加强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馆际安全防范交流与培训,大力推动有关经验与信息情报在同行业内部的及时共享。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博物馆安全的社会价值空前提升;但博物馆安全面临的新、旧挑战却日益增多,日趋复杂。面对新的使命和新的形势,博物馆行业的各级领导与全体同人必须重新审视博物馆安全日益凸显的重要意义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内涵与外延,急待破解的一系列问题和与每一位博物馆人都不可分割的新型关系。只要能够把握形势,端正认识,认清使命,明确职责,并且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在努力发扬博物馆界安全工作优良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合力研究新情况,勇于迎接新挑战,不断破解新难题,就一定能杜绝事故,确保安全,肩负重任,不辱使命。为我国博物馆顺利、持续地发挥其日益重要的社会功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