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欣
诗词之美在于:形式,是字句精彩排列的组合;内容,是思想高度精炼的表达。
正因为具有这种遣词精到、韵律上口的特征,使得诗词最为接近格言警句,一句一句,规整而优美地传递出诗人那些审度周密的思考成果,哲理诗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面向世事——明道理
面向世事,就是推开家门、面向社会,突破单纯、面对复杂。走向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懂理的过程,从懵懂无知到知书达理,不断总结着如何进取、如何处世、如何为人、如何待物。
进入社会,首先懂得的道理就是学习的重要性。《论语》开篇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语也说:“活到老,学到老”。而我们今天的社会,更是在打造“学习型社会”——在个人层面,要终身学习、自我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国家层面,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宋代大儒朱熹在读书时就感悟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只是朱熹毕生学问的一个小小投射,他用自己的读书心得告诉人们,水之清是因为有源头活水在不断注入新水清流,那么,要使思想智慧不枯竭,也要不断学习新知、汲取营养。
杜甫也为泰山作《望岳》,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生之路譬如登高之路,以学习为进步的阶梯,是为了领略更美的风景,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我。但是,登高路上飞来横峰、人生路上逆行横流的困难太多了,不是闭门造车就可以苦读成事的,所以更深刻的道理,往往是在处世中、尤其是逆境中获取。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描写生命的坚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告诫人们:天道尚且轮回,弱草尚不服输;真理只要坚持,公道总不会被轻易扑灭,希望只要长存,人生就不会被轻易摧毁。
陆游《游山西村》也记录行路的经验,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告诉人们:道路上的阻碍是最正常的邂逅,日头里的黑暗是最寻常的夜色;屏障的背后也许是更美的风景,困难的背后也许是更大的机遇。
面对内心——调性情
面向世事的哲理诗,主要是针对人情世故讲道理,而面对自己的内心,也要明理知情,这时候感悟出的哲理,主要目的在于调性情。调和性情,安顿内心,淡于己,安于事。面对内心的哲理诗,大多都表现为禅诗,是一种近似于禅理的阐释。
宋代杨妙锡有一首很美的《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悟道,他悟到的道理是,何必蝇营狗苟、辛辛苦苦地钻营于外?归来到自我初心里,那里有你最真的情、最美的梦、最初的香。
人往往盲目于远方求索,常常忘记了为何而出发。但是,要记得归来的心,要记得回家的路,要记得“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人生图卷能绘制出那些复杂缤纷的五彩画作,需要首先有一片质朴素洁的心地,时不时为自己做“归去来”的清扫与回看,那就正如禅宗神秀的禅诗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都是为了自家门前的花香不落、自己灵台的心花不败。
社会像染缸,世事总无奈,但是心如莲花净,外化内不化。就像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青莲一朵,清心一片。禅诗如荷香,芬芳着内心。
这样恬淡内心的哲诗,能够与那些阐述世事的哲诗形成互补,让人在家里家外、在内心内外都相安洒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亦欢喜、退亦安然。就像是清代张问陶的《禅悦》里说:“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我们常常焦急地渴盼花好月圆,却不知最清凉的月色是守护心头的天心月圆;我们往往艳羡地夸大世外桃源,却不知最清静的修行法门是在寻常生活里超越于红尘之外。
哲学对人心的点醒,就是淡然性情,安然物外。
面朝时空——懂天地
在广阔天地面前,人如沧海一粟、桑田一粒;在辽阔时空面前,人如芳华一刹、白驹一隙。无尽的岁月悠悠,残酷对比着有限的人世遑遑,于是,诗人们的哀伤与哲思,也既忧伤又苍凉地滚滚而出。
最著名的叩问时空,是唐初张若虚“以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诗中有对良辰美景奈何天的首次发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代代人共同的怅惘,红颜总是太快流逝,英雄总是太快白发,转眼百年身,青丝成荒冢。所以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里也重复着同样的人间至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物是人非,山水悠悠。那么怎么办呢?——倒是陈子昂,用《登幽州台歌》无意间给了人们启迪,他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既然古人与来者都是我们命中注定不可能照面的,既然过去和未来都是我们不可避免要在此生作别的,那么,我们的当此一世,就是回响永恒,我们的足迹百年,就是刻痕万古。
陆游《卜算子》说得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柔弱无骨的梅花不是比我们的人生短暂脆弱得多吗?却还可以花开一季、香万世,而古人也提出有人生当世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只要尽力而为、奉献世间了,也可以,虽久不废,浩荡千古。
我们居于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就是挽手前辈、牵手后辈的灿烂一环,人生代代无穷已,不尽长江滚滚流,人与天地万物,都是一样的周而复始,一样的循环往复。
李商隐《乐游原》说的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伤感于下一刻的黄昏将逝有何意义呢?尽领这一刻的彩霞满天就是成功!纵然明天的夕阳已不是今日的我,今天属于我的落日,依然可以迸发出耀眼的美,美得一期一会,美得万古长河!
哲理诗,就是于日常中见深意,于平淡中见深刻,于微言大义中见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