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在职业与良知之间

2015-05-30 10:48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秃鹰凯文卡特

曹爱文,24岁,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2006年7月10日17时许,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300米有一13岁女孩不慎落入黄河,接报后曹爱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个小时后孩子被救了上来,当地村民将她倒提起来,以排出孩子体内的污水,来自省会的部分媒体记者纷纷抓拍着这一新闻现场。

时间一秒秒过去了,尽管孩子胃中排出一些食物残渣与河水,但仍无济于事,孩子依然一动不动。看着跪在地上乞求人们的孩子父亲,已经赶赴现场的曹爱文也十分焦急。“120还没到,谁会做人工呼吸呀?”孩子的父亲眼眶发红,围观人群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出身医生家庭的曹爱文当即再次拨打120,可信号时断时无,经过两分钟的努力,终于接通了120急救中心的电话。“喂,120您好,请教我人工呼吸怎么做……”“五下压胸,一下吹气。”不顾小女孩嘴角淌着白沫,曹爱文俯身做起了人工呼吸。8分钟后,还不见小女孩醒来,给孩子做着心肺复苏术的曹爱文急得直掉泪。18时47分,120急救车终于急驰而至,19时30分,医生宣布抢救失败。

由于一直忙着给孩子做人工呼吸,曹爱文的这次新闻采访显然是失败的。“孩子救上来了,120没有赶到,万一她还有口气呢,如果错过了抢救的机会,我会一辈子后悔。”事后,这位被称为“中国最美的记者”仍旧表达着同样的观点。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1994年的“特写性新闻摄影”奖项获得者是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1993年,凯文·卡特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他在抢拍完之后,实在不愿再看下去那个极端对立、极其冷酷的场面,于是,他把秃鹰轰走。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到,那个小女孩用尽所有力气爬起来,重新艰难地向救济中心挪动……望着小女孩的身影,凯文·卡特内心充满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他在一棵树旁坐了下来,一边抽着烟,一边泪流满面。后来,他曾对人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

照片发表后,激起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批评也不绝于耳。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在获得大奖3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凯文·卡特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阅读点击 新闻记者具有两种角色,即“专业”与“常人”。当新闻记者的专业职责与作为常人的道德规范发生对立时,新闻记者纵然有千百个理由,但社会大众却有着他们明确的价值指向,即新闻记者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新闻记者履行专业职责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和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必要时,新闻记者应该牺牲专业职责而首先履行社会职责,而不是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新闻记者的“道德底线”,也是新闻记者的“良知底线”。

(供稿:汉南一中 张大勇)

猜你喜欢
秃鹰凯文卡特
会飞的机器人
卡特智讽记者
用母爱战胜秃鹰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达——贝尔纳·卡特林
安吉拉·卡特:重返灰姑娘的故事
逃出濒危名单的秃鹰
KEVIN LOVE'S OUTLET PASSES 凯文·勒夫 快攻发动机
雨后的秃鹰
凯文·杜兰特 危险关系
秃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