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林 杨丽凤 黄春苗等
摘 要:十八大报告提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高,但大学生自主创业呈现创业水平低、人数少、成功率低的特点。作为能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和打造强竞争力企业的有效模式,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较大因素之一是资金支持不够,文章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进行阐述,进而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可以从设立创业创新基金、为大学生创业建立保险、加强和优化大学生创业财税政策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的方案,以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创业。
关键词: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9-0126-02
随着提高全民素质的步伐,大学进入了扩招模式,每年几百万的大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上升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课题,鼓励大学生创业实现自主就业更显意义突出。加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更是将大学生创业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作为能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和打造强竞争力企业的有效模式,在我国现行的状态并不乐观,呈现出创业水平低、人数少、成功率低的特点,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于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的缺乏。
1 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与优势
1.1 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1.1.1 大学生自主创业符合新时期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从国家分配到自主就业,但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多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会选择先就业在择业,特别是近年来经融危机和经济紧张时期就业压力更是巨大,工作更是难找,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中就明确提出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打破大学生的保守就业,形成创业即是就业的新局面,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此外自主创业是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学理念要求的,在大学生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创业更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拓展大学生发展新思路,增强我国大学生创造精神,提高国际竞争力。
1.1.2 创新型国家的构建需要大学生创业
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创新性社会,这标志改变以资金、能源投入刺激生产的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智力型、清洁型的创新模式,而创新性发展需要大量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的投入,而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具有高智商、高学历和高创造力的特点,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举措。同时,也能通过大学生创业是实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途径,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大力发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1.1.3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需要大学生自主创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各院校就业压力也逐年加剧,如果在经融危机或是经济紧张的年份,大学生就业更是堪忧,同时,大学生掌握较强的理论知识,具有敢打敢拼的创新精神,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改变就业观念,通过创业改善就业环境带动就业。
1.2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1.2.1 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视野开阔
大学生在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经过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系统训练,是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十分扎实,同时还具有基本的运用能力。
此外,大学生作为新生代,思维开阔,对新颖的知识、技术吸纳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同时大学生看待事情的视角独到、视野开阔,因此对问题的看法比较新颖,创意十足,这样的创业立意、起点较高,相对于其他经营范围小、起点低、缺乏创意的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更有生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1.2.2 大学生有冲劲,经得起挫折
在创业路上,难免有挫折,作为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必然做好了接受挑战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同时,大学生年纪小,有冲劲,在失败之后有重新站起来的信心和勇气,他们经得起挫折,受得了失败,相对于中年以后再进行创业的人,大学生更能收获成功。
2 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即创业,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约在2%,低成功率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不敢投入创业浪潮中,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种因素。
2.1 资源缺乏
创业需要大量的物资资源、人脉资源和人力资源,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在时间、空间上都无法拥有充分且有效的资源。
2.2 能力不足
创业需要创业者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作为创业基础和足够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應变与处理实际事物能力,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都是初次创业,缺少处理好社会关系与人脉资源的能力,不能将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
2.3 对国家扶持政策了解不深
许多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埋头做事,缺少对政策的详细解读,又由于对大学生创业宣传不到位,扶助内容不甚了解,导致了大学生在创业起点不能迎合时代需求,同时创业起点过低,生命不强,缺少应对风波的能力。
2.4 资金支持不够
创业资金匮乏、融资渠道单一或家人、亲戚、朋友借款来组织创业资金,在享受创业优惠政策、创业基金或优惠贷款的较少,同时大学生创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了大学生创业多以失败告终。
3 改善资金扶持助力大学生创业
资金支持是创业的重要硬性条件,大学生创业在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满腔的创业激情,在调查统计中,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因素中,资金紧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资金支持在大学生创业中更是重要的支撑,下面对几种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进行说明。
3.1 设立创业创新基金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是人才的输送地,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给予人才发挥才智的机会和平台,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才能的同时也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创业环境,在资金扶持方面可以通过多方面筹措资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①高校应当发动社会企业、社会名人、校友和同乡会等社会组织,实施社会融资,募集资金设立助学、创新创业基金等多种形式。
②政府承担起积极的作用,做好大学生创业的引路人,在财政资金上给以一定的支持,创立创业专项资金。
③学校从教育经费中抽取一定的比例用到学生进行创业理念和创业技能培训中去,建立鼓励资金、启动资金等多种形式,来鼓动大学生进行创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④政府作为构建创新性社会的引导者,应当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这种创新行为,不仅在宣传上加强,还应当从财政中分拨部分资金做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良性循环的追加资金支持模式。
⑤高等院校还要应普及必要的融资知识,同时为保证创业基金的利用公平公正,将基金用到具有创新性、生命力强、市场前景宽广的项目中。例如在2005年,上海市政府每年财政拨款1亿元,设立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创办创新性科技型创业。
3.2 为大学生创业建立保险
由于人脉狭窄、资金紧缺、经验不足等各种因素都会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资金紧缺和害怕失败是造成许多有创业梦想、技术的大学生不敢投身于创业中,对此,可以借助保险的优势,由政府出面与保险公司的签订合作,针对大学生创业损失风险设计新的险种,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引入保险模式,应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风险,鼓励大学生创业。同时,大学生创业是利用智慧换取资金,用技术、创意引入资金,而要博得风险投资的青睐,需要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具有新颖性、创新性,立意高远,目光长远,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意,让风险投资公司看到创业项目的长远发展前景。同时,政府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应当加大对风险投資的引导力度,甚至政府可以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担保人,积极有效的引导风险投资进入大学生创业中去。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或者回购机制,帮助风险投资者从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将资本退出,促进创业项目健康发展。
3.3 加强和优化大学生创业财税政策
在引导大学生创业上,政府要落实和完善创业政策,打通创业融资渠道,破除创业者户口壁垒问题,帮助大学生理解、运用创业政策,给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创业条件,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2010年政府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倡导地方政府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在创业经营场所、行政事业性收费上对大学生创业有了很大的优惠政策,但是这种政策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虽然对部分大学生创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对于资金紧缺、起步艰难的大学生而言,帮助比较微小。因此,政府在帮助和扶持力度上适当加强,延长优惠政策的期限或额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给予创新奖励资金;对大学生自主创办小微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免征前五年其所得税;对诚信努力的自主创业成功者提供补贴奖励,鼓励其扩大规模,而对失败者;对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可提供失业创业补贴或提供还款利率下调或期限延长等补助措施;对与部分能够用实际行动支持“三农”或者是创新发展前景巨大的项目可以以财政拨款的方式予以帮助。
4 结 语
在新时期,大学生扩招为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就业竞争剧烈,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不仅能实现自身就业,同时也能为其他求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通过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充足的资金,建立保险机制和良好的政策扶持,打消大学生创业的顾虑,提高创业成功率,还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给予大学生创业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创新性国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蔡丹,李军红,王美艳.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经济师,2006,(1).
[2] 陈馥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选择——基于江苏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调查[J].黑河刊,2011,(2).
[3] 王承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研究—基于威海市大学生自主创业调研[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5).
[4] 施永川,黄兆信,李远熙.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