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
摘 要: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这种变迁对农村传统养老方式造成了重要的冲击和影响。但我们应当积极面对,努力营造尊老氛围,尽量让老年人在到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上都得到满足,真正地享受天伦之乐,欢度晚年。文章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户县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的原因及对户县农民养老资源供给的影响,进而为探索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模式,以期为农民们解决后顾之忧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原因;家庭结构;养老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9-0043-02
社会转型期,农民单纯依靠土地来养老,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农村地区尚未建立起规范的养老保障制度,过去老年人赖以依靠的大家庭也逐渐瓦解,老无所依日益突出;农村老人本身较为微薄的储蓄还需垫付孙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费用,养老困境窘迫;农村老人多数没有退休金、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必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因为没有经济收入,她们对儿女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城市老年人,当遇到家庭矛盾和儿女发生矛盾,或儿女忙于生活无暇顾及时,失去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农村老人,在晚年生活中便多了几分凄凉。这些突出的问题要求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模式,为农民们解决后顾之忧。
1 户县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的原因
1.1 社会生产力进步是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户县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传统家庭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生产、消费基本上在家庭内部进行。现代商品经济下生产活动仅靠单独一个家庭是难以进行的。户县农村的变化与中国社会发展过程轨迹是同步的,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户县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是突出特点。
1.2 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影响
中国传统家庭以大为荣,崇尚多子多福。自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并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后,农村家庭最多不能超过两个,使得农村地区的家庭平均户规模逐年减小。前期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户县村户人口平均为4.12人,被调查的家庭当中,4人家庭最多,有49户,占被调查总数的24.5%。计划生育政策对户县农村家庭的结构和规模发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了家庭核心化趋势。
1.3 农村消费结构的改变
户县传统的农村家庭,生产力低下,农民消费水平较低,农民的日常消费品多是自给自足。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虽然仍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基本消费单位,但随着农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農村家庭的消费功能也发生很大变化。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消费倾向逐步转向改善居住条件、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同时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始增长。消费中心也由以前的“重老”转向“重少”,另外农村妇女广泛就业也提高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使得家庭消费重心发生改变,这对传统老年人掌握经济大权的大家庭结构造成了重大的冲击。
1.4 人口流动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以来,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人口流动不再限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还有城市之间、国际之间的流动。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部,农村劳动力向西安、郑州、兰州等地流动数量较大,调查中,200户农户中有123户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但严格的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催生了大量农村隔代家庭、空巢家庭与留守家庭的出现,可以说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家庭结构的转型。
2 户县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资源供给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户县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多样化,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2.1 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压力增加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户县老龄化趋势也较为明显,家庭规模和结构与人口老龄化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每个老年人及其家庭,传统农村大家庭的规模在不断缩小,另外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但是农村家庭中能够承担养老责任的子代人数却不断减少,老年抚养比居高不下。但由于平均寿命的延长,老人对经济赡养、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以前多个子女共同分担养老责任转变成两个甚至一个子女赡养,养老负担加重。在本次调查的20个行政村,共计200户农户中有37位老人的养老由一个子女负担,有42位老人的养老由两个子女共同承担,总之,在户县农村老年抚养比相对较高,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的现象比较明显。
2.2 传统土地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户县常用耕地面积58万亩,农业人口48万人左右,人均耕地1.13亩左右。经济作物以桃、李、杏、葡萄、猕猴桃、西红柿、辣椒等果蔬为主,设施农业发展到5万亩,户县葡萄发展到6万亩,机耕地面积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95%,小麦收播及玉米播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是陕西省有名的农业机械十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 000元左右。多年来,户县农业一直存在规模小、质量低、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难、增收慢等问题。虽然近年来葡萄已成为陕西户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截止到2013年底,陕西省户县葡萄栽培面积6万亩,挂果面积2.5万亩,产量4.2万 t,2013年产值约4亿元。全县葡萄种植户约5 000 户,葡萄的种植面积、产量、质量逐年得到提升。目前,户县葡萄种植与加工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受天气、种植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葡萄产量和收入并不稳定。
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传统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农民必须依土地来养老。土地给农民带来了农产品和收入。社会转型期以来,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面临土地资源危机。在此次调查中,户县草堂镇万军寨村拆迁失地农民就表示过去靠土地养老的现实已不复存在。即便没有失地的老年人由于体质虚弱、年老多病,农业面积缩减、农业利润增值难,土地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
2.3 家庭结构多样化促使养老需求增加
转型期以来户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老人依然生活在原村落,多数留守老人还需照顾“留守儿童”,因此,农村出现大量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镇,伴随着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民不得已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但城市的生活压力和微薄的收入不足以将子女和父母接到城市共同生活,所以农村空巢家庭数量增加。比空巢家庭更突出的隔代家庭,农村老人还要用自己仅有的储蓄来负担未成年孙子女的一部分生活费用、教育费用,农村老人要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另原农村妇女在家赡养老人的家庭基础随着妇女外出务工也逐渐削弱,因此,农村老年人在家庭照料、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中需要更多的投入。
2.4 养老观念基础削弱,催生新型养老模式
传统农业社会中老年人是家庭的领导者,拥有至高无上权威,强调大家庭利益至上,子女们必须牺牲自己小家庭及个人的利益。横向的夫妻关系是服务和隶属于纵向亲子关系的,子女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赡养父母。但现代农村随着核心家庭数量的增加,加之年轻人家庭观念的淡化、家庭功能社会化不得不使老年人重新考虑自己的养老保障,在调查访问中,受访老人多数表示,不愿意给子女造成负担,但是养老院的经济压力和现实条件,致使老年寄予国家和社会养老制度更大的期望。现代年轻人尊老观念也随之淡化,更多的是追求个人和小家庭更好的发展,对全力赡养老人的意识较为薄弱。
2.5 “分而不離”的居住方式促进养老方式的变化
家庭养老仍是户县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农村的绝大部分家庭养老仍是采取“分而不离”的方式,即老年父母家庭与成年子女家庭同住一个村里,甚至同一个屋檐下。老两口健在时,一般都独自生活,一旦丧偶或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时,才会和子女合住一起,由子女赡养。调査显示子辈与父辈关系和谐的多数是分家、分居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传统家庭养老的方式在逐步弱化。这种“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实际上减少了代际摩擦的机会,但仍然维持着“大家”与“小家”的之间联系,反而加强了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良好互动。
参考文献:
[1] 蒋艳.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2] 曾毅,王正联.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J].中国人口科学,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