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 李源 闫一慧
【摘 要】 曹东义教授对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及预防、治疗有独到的认识,即尊经典、重证候,重动静、察阴阳,重阳气、察邪正,重脾胃、助运化,重治虚、防损伤,并运用这些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风湿病;痹证;中医;学术思想;曹东义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3.010
曹东义教授为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河北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批师带徒指导老师。主持省和国家多项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对风湿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风湿病也称痹证、痹病,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很多种具体疾病,所涉及的病名超过400种[1]。路志正[2]教授注重湿邪在痹证诊治中的作用,多采用利湿化湿、祛湿胜湿法治疗,他把干燥综合征命名为“燥痹”,把痛风命名为“浊痹”。娄多峰[3]教授将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归纳为“虚邪瘀”。朱良春[4]教授对痹证虚损病机十分重视。曹东义[5]教授认为,风湿痹证是一个“由虚到损”的变化过程,提出补虚益损治风湿的诊治观念。笔者有幸随其侍诊、查房,多次聆听他对病情的分析,现将其学术思想整理浅述如下。
1 尊经典、重证候
曹东义教授深研《黄帝内经》理论,尤其对“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之论有着深刻的认识。随着气候的变化,万物开始呈现不同的状态,这是自然规律所左右的生长壮老已,必须了解把握。候,可以是气候、物候、病候,总之是外在的表现;道,是规律、道理,概括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曹东义教授认为,这就是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比较早的论述,观察证候变化就可以推知人体阴阳气血变化的机制。这一观点比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提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论述,有更高的概括。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也是较早按照证候来研究病因的学术著作。
风湿病的发病及加重均与气候有关,并且有其自身的发病规律。《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引起肢节疼痛。风邪善行数变,故行痹表现为关节游走疼痛。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寒气胜者,气血凝滞不通,发为痛痹,表现为关节冷痛。湿为阴邪,重浊黏滞,阻碍气血运行,故表现为肢体重着,痛处不移。汉代的《说文解字》及《神农本草经》曰:“痹,湿病也。”风湿病以夏、秋为主要发病季节,而加重在冬、春季,对本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2 重动静、察阴阳
曹东义教授认为,动静是《内经》的基本概念,人体的动静只是一个现象,其背后反映着阴阳之气盛衰的深刻机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曹东义教授认为,动静之中见阴阳,万物的生长变化,疾病的进退都离不开动静,观察患者的动静,就可以判断风湿病的进退,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3 重阳气、察邪正
人体运动的基础,是阳气推动的结果。督脉循身之背,由于督脉总统一身之阳气,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证,这是督脉经络之气受阻,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之故,发生腰脊强痛,即强直性脊柱炎。阳气下降,风寒湿阴邪容易侵犯和留滞,所以会出现肢体关节困乏无力,或者出现晨僵。“动而生阳,静而成阴”。随着活动增加,或者自然界阳气逐渐隆盛,晨僵也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这些说明了邪正进退的变化。治疗后病情减轻,晨僵也可好转。提倡患者在治疗的同时,适当地活动各个关节,住院患者早饭后均统一做康复操,以辅助治疗。证候变化背后,反映的是阳气盛衰,邪正斗争的结果。
4 重脾胃、助运化
因脾主湿,而湿性黏滞,阻碍气机,故一般风湿病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湿盛则肿,无力为虚,不通则痛,反之亦然。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虚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湿的代谢失调,也就是说湿气代谢不出,留滞体内,形成湿邪而致病。骨关节病关节肿胀、有积液是因为湿邪盛,无力是因为正气虚,疼痛是因为血脉不通畅,即“不通则痛”。临床多数治疗风湿病的药物均有损伤脾胃的副作用,因此在治疗用药时,应先固护胃气,并适当选用兼顾健脾作用的药物。
5 重治虚、防损伤
《内经》认为:“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风湿病初起表现在筋脉皮骨,病久而不愈者可内传入脏,故古有脏腑痹之说。病邪入里一旦形成脏腑痹,则更伤五脏。五脏伤,则肢体关节之症随之加重,形成病理上的恶性循环。脾司运化,主肌肉。脾胃生化不足,气血虚乏,出现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肢体痿弱不用。肾主骨,肝主筋。因风湿病主要病变在骨及关节,日久形成骨痹不已,进而成肾痹,最终致骨质受损及关节屈伸不利和/或肿胀变形。在治疗上多从滋补肝肾、健脾益气入手。曹东义教授的这些见解,都可以从《内经》之中找到依据,说明中医的理论是从细致观察病情不断总结出来的。
6 病案举例
患者,男,25岁,以腰背部僵痛、右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5年、加重1周为主诉,于2006年6月
29日入院。患者于5年前受凉后出现腰痛、右膝关节肿痛,晨起明显,夜间翻身不利,就诊于河北省某医院。实验室检查示HLA-B27阳性,红细胞沉降率32 mm·h-1。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住院治疗。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白芍总苷、复方夏天无等药治疗后,病情好转。后病情时好时坏,1周前受凉后出现颈部、腰背部僵痛,右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加重,来本院要求中医治疗。现主症:颈部、腰背部僵硬、活动受限,右膝关节肿痛,蹲起困难,遇冷加重,得温痛减,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舌淡苔薄白,脉弦紧。X线检查示脊柱椎体骨质疏松和方形变,椎小关节模糊,椎旁韧带钙化以及骨桥形成。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大偻,证属寒湿瘀阻,肾虚督寒。方选补肾调督方加减:补骨脂20 g、骨碎补20 g、续断20 g、鹿茸10 g、狗脊30 g、熟地黄30 g、羌活10 g、独活10 g、茯苓10 g、姜黄10 g、白术10 g、炒麦芽12 g、白芍30 g、炙甘草10 g、川牛膝20 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用30剂,诸症好转。此后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守方调理半年,病情稳定。嘱患者每日活动各个关节,坚持做风湿科自创健身操。
按语:本例患者为青年男性,以腰骶部疼痛、颈腰椎活动不利为主症,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云:“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实督脉主之,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疼。”其病机为肾虚督空,寒湿瘀阻,风寒之邪壅滞颈、背、腰、下肢关节等而患病。曹东义教授重视督脉的调补,故选用经验方补肾调督方,其中补骨脂、骨碎补、续断、鹿茸、狗脊、熟地黄、羌活、独活、姜黄壮督脉之阳以补虚;茯苓、白术、炒麦芽健脾护胃。方中诸药正中病症,故获良效。
7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9-135.
[2] 路志正.中医湿病证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70-575.
[3] 娄多峰.痹证治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3.
[4] 朱良春.朱良春医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07-124.
[5] 曹东义.“补虚益损”在风湿病诊治中的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4):38-41.
收稿日期:2014-06-06;修回日期:201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