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2015-05-30 12:19:37张美容
农民致富之友 2015年3期
关键词:病株蚜虫越冬

张美容

近几年来,由于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大,重迎茬种植越来越严重,玉米病虫危害逐年加重,制约了玉米生产的发展,必须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减少其危害,才能保障玉米生产取得最大的丰产丰收。

一、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也是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病害之一,个别年份危害较重,由于病害侵染,叶片大量枯死,导至植株早衰,对产量影响很大。

(一)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大斑,以中下部叶片受害较重。初期叶片病斑呈水渍状、青灰色的退绿斑点,以后向两端扩展,中心部黄褐色的梭形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或连成片,叶片枯死。

(二)发生规律:玉米大斑病以分生孢子或休眠菌丝体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分生孢子靠风力传播,在田间进行再侵染。抽雄期气温不够高(低于25℃),且遇上多雨雾天气,相对湿度达75%以上,则病势急剧发展。

(三)防治方法(小斑病相同):该病防治应以种植防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早播、避开发病高峰期,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3、合理密植,以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力。4、实行轮作和清除深埋病残体,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至3片叶。5、玉米收获后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6、药剂防治: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兑水5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还有50%扑海因、10%世高、70%代森锰、50%菌核净等。

二、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是危害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以土壤带菌为传播途径的病害,它的发病率轻重主要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及种子本身的抗性等因素有关。

(一)症状:本病主要破坏玉米雌雄穗,使其变成有厚垣孢子充满的黑粉,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表现症状。苗期发病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有的叶片上出现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成鞭状;成株期病株果穗较短,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苞叶破裂散出黑粉。

(二)发病规律: 玉米丝黑穗是系统侵染病害。病菌主要栖息于土壤中、病株组织内、农家肥料及附着于种子表面上,在玉米播种发芽时,厚垣孢子同步萌发,从种子萌发到幼苗4叶期,是病菌有效侵染期;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三年,如越冬时菌源数量大,在玉米播种后至出苗前温度在25℃左右,土壤含水量在20%~30%时,非常有利于病菌侵入发病。

(三)防治方法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与大豆、小麦、经济作物进行3年轮作。 3、适期早播,掌握墒情和播种质量,合理密植,保证玉米田通风,经济有效地利用光能和地力。 4、病株不能由其生长,及时处理,才能保证正常株生长。5、种子处理: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或25%羟锈宁用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也可用50 %甲基硫菌灵按种量0.3—0.5%拌种。

三、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在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尤以抽穗期表现明显。

(一)症状 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

(二)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种子表面以及混在粪肥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玉米抽雄前后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常造成玉米生理干旱,膨压降低,抗病力变弱,利于病菌的浸染和发病。田间高温多湿易于结露,以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损伤,都会造成严重发病,连作田、高肥密植田往往发病较重,在玉米的生育期内进行多次再侵染。

(三)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2、与非禾谷类作物轮作2~3年。3、早春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4、加强水肥管理,在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避免受旱,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虫伤和耕作机械损伤。5、消灭侵染来源,秋季实行深翻土壤,减少初浸染源。6、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倍,禾国利1000倍,纳斯津1000倍或三唑酮800倍喷雾。

四、玉米茎基腐病

玉米茎腐病,在我省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一般年份田间病株率为8%~30%,条件适宜年份和感病品种发病率可到60%以上,病株早衰、籽粒不饱满,造成严重减产。

(一)症状:病害症状通常在乳熟后期表现明显,病株最初表现萎蔫,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迅速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发病慢的植株,叶片呈黄色枯死。茎基部1~3节变成黄褐色、失水皱缩、发软,破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髓组织分解,仅剩维管束组织,髓部中空,或茎基部呈现水浸状病斑,绕茎逐渐扩大,使基部腐烂,病株极易倒伏,果穗下垂,籽粒秕瘦无光泽;根系变黑腐烂,表皮易脱落,病株易被拔起。

(二)发病规律: 该病菌在种子、土壤、和有机肥料、病株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和病残体是初浸染源。病菌可以经伤口或直接侵入,或从叶鞘基部侵入茎部并扩展到下部的节间,茎腐病的发生需要高温、高湿的外部条件,所以灌浆期为该病的发生盛期,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土壤水分的急剧蒸发时,该病易爆发。

(三)防治方法 1、 选育种植抗病品种,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茎腐病的主要措施,为了防治抗病性丧失,在扩大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品种。2、轮作,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适期晚播。 3、合理密植,种植密度应因地力和品种而异,地力差,密度过高,植株的抗病性、抗倒性都会降低。4、科学施肥,增施农家肥钾肥,在玉米拔节期增施氮磷钾复合肥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抗倒性,减轻或推迟发病。 5、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减少田间初侵染来源。6、化学防治:2.5%适乐时150~200毫升/100公斤或3.5%满世金悬浮种衣剂150~200毫升/100公斤种子,加益微100毫升药剂拌种,可以减少种子表面带菌率,并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侵染,减轻茎腐病的发生;近期研究表明,用复合细胞分裂素浸种,生物钾肥拌种和拮抗菌拌种,能显著降低茎腐病的发生,且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五、 玉米矮花叶病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以感染发病,从出苗至7叶期是易感染期,染病植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点状花叶,以后扩展至全叶,叶色浓淡不均,在粗脉之间形成许多黄色条纹。发病重的 植株生长缓慢,黄弱矮小,不能抽雄结实,甚至枯死。

(一)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病毒病害。发病初期,在幼嫩叶片的细脉间沿脉表现出不规则、断续排列的失绿狭窄条纹。后期病部跨脉扩展至全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当植株老熟时,叶片多转变为红色至红紫色。早期感病的植株严重矮化,分蘖多或果穗短小、不实。

(二)发生规律。蚜虫食用感病的杂草,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是较大的蚜虫量、大面积种植感病玉米品种和适于蚜虫活动、较凉爽的气候。6月至7~8月如雨水不多,气候适宜,蚜虫大量迁飞和繁殖危害,病害易流行。

(三)防治措施:1、合理种植高产优质品种。2、治虫防病,控制危害, 在蚜虫迁入大田始至盛期,用50%氧化乐果800倍液或敌杀死、速灭杀丁等菊酯类农药4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控制危害,或用病毒克1000倍、病毒灵1000倍喷雾。

六、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害,又称为条纹矮缩病、条矮病,是我省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症状 此病的典型特征是节间缩短,整个植株表现矮化粗缩,幼根和茎部的维管束肿大,呈现粗糙不平,根系弱、变色,须根少;早期感病的植株生长停滞,早枯;中期受害植株顶叶丛生、矮缩、穗不易抽出或籽粒细;后期感病植株矮缩不明显。叶脉间常产生1至多条连续或断续的,由尖部向基部发展的浅黄色条纹,病叶色淡,或在新叶背面叶脉上产生微小的瘤状条粒。病叶最初也由微红渐发展到整个叶片,后期叶脉或瘤状条粒变褐色坏死,或者产生黄色到土红色死斑。

(二)发生规律:此病毒由灰飞虱传播侵染,15~20天出现症状。以小麦、燕麦、蟋蟀草、稗等禾本科植物为转入寄主,越冬虫初春从带毒寄主上迁入小麦田危害,4月底、5月初又从麦田迁入玉米田吸食传播,9月玉米收割后,又以老若虫态转入田间杂草或感病寄主上越冬。

(三)防治措施: 1、合理种植抗病品种。 2、用药剂(同蚜虫防治)控制飞虱进入田间的虫量。

七、玉米螟防治

(一)危害特点:玉米螟是钻蛀性害虫,在玉米的心叶期,2龄幼虫爬入叶心,啃食叶片上表皮和叶肉,造成“花叶”,当心叶展开时,呈现整齐横列排空,抽雄后,该害虫又转移为害雄穗、雌穗、茎秆,造成掉穗、断秆等。

(二)发生规律: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作物和野生植物茎秆或穗轴内越冬,第二年5月开始化蛹,6月成虫羽化,羽化后的成虫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傍晚飞行,有趋光性,常产卵于叶脉两侧或茎秆上。

(三)防治方法: 1、作好玉米螟的预测预报。 2、处理玉米越冬秸秆,在4月前处理地里玉米等秸杆、根茎及穗轴烧毁,消灭越冬虫源,化蛹前寄主秸秆处理完。 3、生物防治,人工繁殖天敌,常用赤眼蜂、白僵菌等。采用赤眼蜂防治,每公顷第一次放蜂9万头,第二次放蜂13.5万头。用颗粒剂防治,包括硫磷颗粒剂、白僵菌颗粒剂两种,一般为每株玉米2克,每公顷约60公斤,投入玉米心叶中。4、 合理轮作。 5、药剂防治: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初期喷2.5%溴氰菊酯乳油300ml/公顷或氯氢菊酸450~600毫升/公顷,或20%速灭杀丁乳油375毫升/公顷。 在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危害时,可用3%广灭丹颗粒剂、5%甲基对硫磷颗粒剂防治,每亩用量1~2公斤,再加上5倍细土或细砂搅拌均匀后撒入心叶。也可选用0.1%或0.15%的功夫颗粒剂,拌10~15倍煤渣撒入心叶,用高效氯氟菊酯乳油1200至1500倍液喷雾防治。

八、玉米粘虫防治

(一)危害特点:该虫为多食性害虫,寄主有17科100余种植物,但嗜食禾本科植物,在东北主要为害小麦、玉米等,粘虫是一种暴发性大害虫, 1~2龄多潜入心叶取食叶肉,使叶片呈现枯黄斑痕,和咬成很小的圆孔。3龄以后由叶片边缘咬食,把叶片咬成大小不等的缺口。龄期较大时除为害叶部外,还能把抽出的穗咬断。有群居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

(二)发生规律:粘虫的发生世代数由南向北递减。在北纬33度以北地区不能越冬,所以北方春季出现的成虫均由南方迁飞所致。

(三)防治方法:1、毒饵诱杀:亩用90%敌百虫100克兑适量水,拌1.5公斤炒香的麸皮上制成毒饵,于傍晚时顺着玉米行撒施进行诱杀,可用糖、醋、酒+敌百虫盆诱杀成虫。2、化学防治:叶面喷雾, 以幼虫3~4龄为最佳防治时期,用2.5%功夫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3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3令前喷洒10%氯氰菊酯225~300毫升/公顷,或灭幼脲3号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九、玉米蚜虫防治

(一)危害特点:蚜虫为害方式是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组织汁液,特别喜欢群集在幼嫩的心叶区,危害叶片时常分泌许多蜜露,并产生黑色霉状物,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主要危害雄穗和上层1~5片叶,使雄穗难以开花散粉,叶片变黄枯死,蚜虫还可传播病毒病。

(二)发生规律:蚜虫主要以孤雌生殖后代,每年可繁殖10~20代左右,冬季成、若蚜在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来年6~7月从小麦产生有翅迁移蚜迁往玉米田繁殖,初时多在心叶和叶背面危害,当虫口密度升高以后,逐渐向其它部位蔓延,同时产生大量有翅孤雌蚜向附近植株扩散,天敌是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文瓢虫、食蚜蝇、蜘蛛和寄生蜂等。

(三)防治方法 1、结合农事操作,清除田边地头杂草,消灭野生寄主滋生地,减少虫源。2、预测预报,调查蚜量,根据天敌占蚜虫的百分比、气候条件预测发生情况然后确定用药期。3、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1%的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浸种,防苗期蚜虫、飞虱等,中后期喷洒0.5%乐果粉剂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喷洒40.64%的加保扶水悬剂8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赛波凯乳油25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抗福多浓可溶剂3000~4000倍液。或50%对硫磷或20%甲基异硫磷乳油2000倍液,在当天被害苗处灌根。

十 蛴槽防治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金龟甲按其食性常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3类,在植食性种类中,危害最严重且发生较为普遍的是白星金龟甲、华北大黑鳃金龟和黄褐丽金龟。

(一)为害特点 幼虫终生栖息在土中,咬食刚刚播下的种子、苗根及幼苗等,造成田间缺苗断垄,成虫则喜食花器,常影响雌穗结实率而造成减产。

(二)发生规律 蛴螬是一类生活史较长的昆虫,年生代数因种而异,如大黑鳃金龟为2年1代,白星花金龟和黄褐丽金龟1年1代。蛴螬在冬季气温变冷后土壤中越冬,但也有少数以成虫越冬的现象。该虫共3龄,1、2龄期较短,3龄期最长。终生栖生土中,其活动主要与土壤的物理特性和温、湿度等有密切关系。当平均气温高于23℃时,则向深土层转移,当秋季土温下降时,再移向土壤上层。

(三)防治方法(金龟子同)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调查和掌握成虫发生盛期,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2、农业防治。实行水旱轮作;在作物生长期间适时灌水;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精耕细作,及时镇压土壤,清除田间杂草。3、药剂处理土壤:用2%甲基异硫磷粉剂每公顷30~45公斤拌细土375~450公斤制成毒土,也可用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5%地亚农颗粒剂,每公顷37.5~45公斤处理土壤或将该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入有机肥中施用,同地老虎防治。 4、药剂拌种:选用每100公斤种子用多克福种衣剂1.5~2升,或35%呋喃丹种衣剂2.5升加益微100毫升混合拌种;或用种子重量2%的35%克百威种衣剂包衣,还能兼治其他害虫。5、毒饵诱杀每公顷地用25%对硫磷或辛硫磷胶囊剂2.25~3升,拌谷子等饵料75公斤;或50%对硫磷乳油0.75~1.5升,拌饵料45~60公斤,撒于种沟中,亦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2.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或20%菊马乳油1~1.5升拌毒土。6、千虫克1500倍、抖克2000倍或敌百虫800倍灌根。

(作者单位:164300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种子管理站)

猜你喜欢
病株蚜虫越冬
蚜虫婆婆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新农民(2020年22期)2020-08-31 01:32:08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科学咨询(2020年10期)2020-04-01 03:43:16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乡村科技(2019年25期)2019-02-21 07:40:48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
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 11:32:51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