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陕西一直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路径。进入“十二五”时期,陕西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等产业进一步壮大,为明晰不同区域产业的功能定位,避免区域创新主导产业过度趋同,突出陕西区域特色,本研究提出了主导产业的配置方向。
关键词:专利资源;分布格局;主导产业;配置
1 专利资源基本情况
2013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98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实现工业增加值7258.56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位居全国第五、西北第一。其中,能源化工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排名前两位,分别为4220.48亿元、932.09亿元,占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8.1%、12.9%,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二五”时期,陕西提出要“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专利层面上看,2006年以来陕西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一枝独秀,进入“十二五”时期,先进装备制造业专利资源优势突出,与其他产业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其工业企业经营规模扩大速度明显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截至2013年末,即“十二五”时期第三年末,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资源存量与“十一五”末的2010年相比增长了39.9%,充分体现了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结合陕西各地市专利资源分布和区位条件、产业优势的不同特点,以突出区域特色加强分类指导为出发点,本研究把全省划分为四大板块: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能源化工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对全省的专利资源和产业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提出主导产业配置的方向。
2 区域专利资源产业布局
2.1 都市功能核心区
都市功能核心区包括西安、咸阳两市。该板块以陕西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为框架,经过创新资源投入数量和投入方向的不断调整,形成了都市功能核心区专利资源的产业布局,其布局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在专利层面上呈现明显的重化工业特点。从结构上看,先进装备制造业占五大产业专利资源的比重有四成,在产业创新系统中起引领和带头作用,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和模式有可能产生重要影响。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专利资源重要增长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实现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从类型上看,上述三个产业出现了彩虹集团公司、中国西电电气等代表性高新科技企业,以及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等院校。三是军民技术融合的创新模式不断发展。陕西省军工民品涉及领域包括民用航空、制冷设备、新型纺织机械、民用核工业、精细化工、民用爆破及油气井爆破器材、医疗设备仪器、柴油机发动机等动力装备产品。
2.2 都市功能拓展区
都市功能拓展区包括宝鸡、铜川、渭南三市以及杨凌示范区。其布局主要表现为:一是现代农业在创新层面上调整力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集群,更为聚焦于对农林产品创新资源的投入,依托其丰富的科教资源,涉农工业发展优势日益突出,初步形成了以生物产业、农业机械与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产业为主的专利资源格局。二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专利资源变化的着力点不仅体现在能源化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业中,在轻工装备、数控机床以及工程机械装备业也具有较好的创新基础。从类型上看,宝鸡石油机械、陕西北人印刷机械、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陕西通力专用汽车等企业创新较为活跃,高校中西北农历科技大学力拔头筹,专利存量584件。
2.3 能源化工集聚区
能源化工集聚区包括延安市、榆林市。其布局主要表现为:一是与其他三个板块相比,在产业创新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创新着力点集中在先进装备制造业,突破口聚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板块煤油气及现代化工以及电力行业专利资源发展有一定优势,但占比较低,专利增速较慢,创新活跃度不高。二是先进装备制造中的能源化工装备专利存量走在最前列。不同阶段能化装备专利资源的调整路径发生了变化,早期更关注煤焦油加氢催化裂化生产工艺、烟气除湿装备等技术,近年更关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技术。如节能抽油机、新型氧化尾气净化装置等。从类型看,陕西陕煤黄陵矿业、陕西北元化工集团、陕西神木化学工业以及榆林市普惠酒业集团专利资源存量排名靠前,大专院校创新资源集中在延安大学和榆林学院。
2.4 循环经济示范区
循环经济示范区包括汉中市、商洛市、安康市。其布局主要表现为:一是专利资源存量最为坚实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先进装备制造业,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表现为对原有轻工装备和数控机床等行业的技术升级。这与陕西省在“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推动主体产品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的政策导向相一致。二是培育新兴产业与调整传统产业结构相结合,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专利资源技术发展,关注盘活现代农业、建筑业及建筑材料等专利资源的存量。从类型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如陕西飞机工业、中航电测仪器、陕西东方航空仪表、汉中万目仪电、陕西汉江机床的专利资源较为集中。高校院所中,陕西理工学院拥有着丰富的专利资源,专利存量有756件,将创新的成果及时转化为产业的发展优势,提高专利转移转化率是我省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
3 主导产业专利资源配置
3.1 都市功能核心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赋予了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定位,把西安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二五”时期,西安市提出以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为目标,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围绕骨干企业,延长汽车及零部件、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专用通用设备以及航空航天设备等产品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专利资源分布前三位的主导产业依次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专用设备制造以及输变电设备制造。咸阳产业结构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进一步扩大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加大核心技术引进和研发,这与主导产业的专利布局相一致。
在产业主导产业专利资源配置上,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知识产权密集产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业,充分发挥西安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架构中的“一高地四基地”作用,运营高校专利,构建产业专利联盟,不断做大知识产权产业经济总量。在产业集群上,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专利资源富集或专利资源增速较快的产业群,重点关注专利质量水平和专利运用水平的提升,加强核心技术点的专利布局、提升企业专利运营能力、建设产业群专利联盟、完善专利质押融资价值评估体系。
3.2 都市功能拓展区
从都市功能拓展区的主导产业专利布局可以看出,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物食品、电子电器、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含钛及钛合金)的专利资源基础较好,其中能化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为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产业存量专利优势最大,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专利存量丰富。但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农业这些产业的专利存量很少,铝业尚未有专利存量布局。
在产业主导产业专利资源配置上,要发挥陶瓷、中药养生特色行业优势,指导铜川建设相关产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要利用矿产资源禀赋,打造渭南钼业竞争优势,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绿色农业发展;围绕食品、生物医药、畜牧良种、农业机械制造等产业,支持杨凌示范区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创新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形成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要支持示范区高校、科研院所成立技术转移中心,鼓励示范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专利技术孵化中心,拓宽知识产权转化渠道。
3.3 能源化工集聚区
从能源化工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专利布局可以看出,煤油气、化工是专利资源富集的两大产业,相比盐化工的创新资源较为匮乏。近年来,酒业发展较快,成为非能源工业专利资源的新增长点。
在产业主导产业专利资源配置上,一是要加大非能源产业创新资源的投入,加强对专利申请数量的激励力度,通过加快专利创造能力的提升和专利技术资源的挖掘,实现缩小差距。二是要培育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专利意识,营造专利申请的氛围,加快职务专利创造的速度。三是要统筹科技资源,可以依托西安高校,发展本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发展模式。根据经济发展特色研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深加工技术,利用能源废渣生产新材料等,延长本区域工业、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要瞄准国内外能源化工产业先进高端技术,加强新能源技术的引进、新能源专利的转化和运用,注重对产业链延伸的多重比选。通过核心技术支撑、知识产权引领、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4 循环经济示范区
循环经济示范区主导产业专利布局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的专利密集度最高,积极发展装备制造、有机农业、现代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依托专利资源尽快完成比较优势分工。在调查中发现,本区域产业群的专利资源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领域实力雄厚,位于汉中的陕西飞机工业(集团)专存量过百件,安康富硒食品、商洛的现代中药也有专利布局。本区域以引导特色产业为发展重点,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拓展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
在产业主导产业专利资源配置上,要根据陕南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优质的矿产资源特点,围绕绿色产业链循环发展新格局,循环经济示范区以三市自然生态维护为面,以特色工业为点,优先发展黄姜、杜仲、丹参、天麻、葛根、绞股蓝等秦巴山区中药材提取、饮片保健品专利技术的医药产业链,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专利技术为主的能源产业链,延伸升级中型运输机、支线飞机生产及零部件、机载设备制造,精密机床制造、微型汽车和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专利技术为主的装备产业链。丝绸业是安康市的主导产业之一,专利存量为零。对于专利资源并不充裕的产业,要加强对创新前端,即技术研发阶段的支持力度,鼓励相关主体申请专利。要借靠本区域陕西理工学院专利存量高集中度的特点,建议构建企业与高校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将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嗅觉和高校扎实的基础研究相结合,利用技术交流平台,提高专利资源的产业化运用。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多维度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3]韦之.知识产权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4]张今.知识产权新视野[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赵萌(1981-),女,北京人,中国杨凌农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专利信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