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弗罗斯特哲理诗中的象征意义

2015-05-30 20:43张新改
作家·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象征主义罗伯特

摘要 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善以周边自然景物或生活琐事入手,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于其中,象征主义是其常用的手法。本文以他最脍炙人口的两首人生哲理诗《未选之路》和《雪夜林边小驻》为例,分析其象征主义手法的娴熟运用,诗中词的选择对主题的烘托作用,并且探讨其对抉择及对责任等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所折射出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象征主义 人生哲理

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耕耘,将近不惑之年才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但他四获普利策奖,深受美国人民爱戴并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弗罗斯特将自己塑造成一位新罕布什尔的农民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周边自然景物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常劳作。诗人方平曾用“粗服乱头,不掩本色”来比喻弗罗斯特清新淳朴的自然诗风。然而,这看似朴实无华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外部的大世界,简单的外表下澎湃着深邃的内涵。弗罗斯特的诗歌根植于新英格兰农村,新英格兰的意义之于弗罗斯特犹如佛罗伦萨之于但丁,华维克镇之于莎士比亚,山东高密之于莫言。他们透过对生活之地的观察,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况。

弗罗斯特的诗歌沿用传统的诗歌创作手法,运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他的哲理诗中,处处可见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对“人生”这一主题的思考。他的一些著名抒情诗篇,如《未选之路》和《雪夜林边小驻》,频频出现在国内英语专业教材或杂志中。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研究日益增多。他诗作中对青春易逝的感慨、面对抉择时的纠结矛盾、对责任的无法推卸及对文明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珍视等象征意义对处于全球化挑战中的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选取诗人最脍炙人口的两首小诗《未选之路》和《雪夜林边小驻》,以文本分析的手法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一 人生充满种种选择和矛盾

“The Road not Taken”(《未选之路》原诗略)。“选择”是人类发展中亘古不变的哲学。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需要人们做出各种选择。弗罗斯特的《未选之路》描述了一位普通的行人,在杂草丛生的林中岔路口驻足,思忖犹豫,不知道到底该选哪条路继续下去的矛盾心情。由于是一大清早(morning),两条岔路都还覆盖着落叶,人迹未至(in leaves no step)。这两条路蜿蜒曲折,隐没在丛林深处,从散步者驻足的地方无法窥视两条路更深的景致。到底该选择哪一条?行人伫足良久,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那条“青草萋萋,正待践足”(grassy and wanted wear)的小路。他希望着有朝一日再走另一条路(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然而他内心深知,一旦选择这条路,将来想要重返原处重新选择已是不可能(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此诗篇幅不长,语言简单明了。韵脚格式是abaab,而且一共五节,每节都完全一致。韵脚格式的始终如一也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人生之路一旦选择,就要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这条路上也许会布满荆棘,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岔路,但你都必须坚定地走下去。人生之路没有回头,所以选择时要慎重,要深思熟虑。结合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来看,诗人所在的20世纪初,现代诗派林立,当时保守的美国编辑们不欣赏弗罗斯特那朴实无华的诗风。但诗人坚持自己的风格,继续沿用逐渐被主流诗人所抛弃的传统的创作手法,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熟悉的诗歌节奏和韵律节奏表达初看简朴实则深沉的哲学思考。当时的大背景提倡自由体写法,诗人自身也不知道自己坚持传统这条路能不能走下去。他的这种隐隐的担忧在诗中得以体现。诗人看似坚定地选择了一条路,内心却还留有余地,把另一条留给将来。然而他又内心诺诺,恐怕以后再无机会回头。所以,与其犹豫纠结,不如痛快了解,义无反顾地往下走吧。这种反复的心理过程,看似犹豫,实则是诗人对过去做个告别,从此更专心地走自己的路。

在诗歌《未选之路》中,诗人看似轻描淡写某一个清晨的择路小事,实则表明了自己坚持自己的独特创作之路的心迹。这首诗中的路(road或way),经过诗人的抽象化处理和艺术加工,象征意义就变得明显而普遍了。这种普遍的象征意义体现在,它可以推及到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时代。诗中的road是具體的,却为人生的道路提供了生动贴切的比喻。在诗中,诗人选用了way来表达“路”这一概念。看似同义词的替换,实则是诗人借way本身的多义,表达抉择的艰难与深刻。查阅《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三版增补本,way除了有road所表达的实际的道路的意义之外,还有“方法”(method)、“方式”(manner)及“方向”(direction)等18种含义。从这个角度来看,诗人诗中的选择就有了更宽深的象征意义。未选的或已选的“路”,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纵横交错的“路”,可能是职业生涯中众多的不确定的“选择”,可能是对待某个人某件事的“方法”,可能是决定个人发展的各种“决定”。所以说,这些way的选择,不仅是人生之路的选择,也是在人生之路上行事、思考的各种不同的方法或方向的选择。也正因为这一点,生活的矛盾与抉择才显得如此令人纠结。至此,全诗从表象到内涵,从选词到韵脚格式都无疑诠释了形式与主题的统一。

二 勇于承担人生中的责任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林边小驻》原诗略)。诗人的哲理诗中,多反映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无法逃避,不得不去面对,承担各种责任。和每个人一样,诗人也有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他青年不得志,中年丧妻,老年又丧子。诗人也疲倦,想要抛开一切去逃离(sleep)。然而,正是责任感又把他拉了回来,还得继续,责任还得承担。

这首写于1923年的《雪夜林边小驻》也深得诗人自己的喜欢。和诗人其他大部分诗歌一样,这首诗是从描写生活中一件看似寻常的经历(赶路)开始:冬夜,大雪纷飞。傍晚,天色昏暗,“我”赶着马儿回家。途径一位熟人(I think I know)的树林,林子宁静而幽深。“我”被其美丽的雪景吸引,情不自禁地伫足在神秘幽暗的树林旁观望、流连忘返,欣赏那风雪中寂静幽深的林子。“我”陶醉其中,深陷自己的憧憬中,忘记了归途。然而马儿不理解,它摇了摇脖子上的铃儿(h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把主人从遐想中召唤回现实。“我”想起自己依然有责任在身(I have promises to keep),于是虽然依依不舍,却也不得不和马儿雪夜兼程。看似简简单单的写景叙事,实则借景寄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本文作者曾在2011年5月发表的《弗罗斯特诗作中的人生哲学反思》一文中谈到了此诗中反映出的诗人的心路历程。现重申如下:诗中的“我”很想走进象征未知的神秘的丛林深处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留恋于美的怀抱,忘却日常工作和生活上的烦恼和责任。这象征了诗人内心:被责任所束缚,想逃避责任。可是,诗人又深知,责任抑或是诺言,一旦开始,就不可放弃。所以他说,“这林子多么可爱,幽深/可是我约定了事要完成/睡觉以前要赶一段路程/睡觉以前要赶一段路程。”

全诗四小节,每节四行,其中一、二、四行押韵,第三行虽不与小节内其他诗行押韵,但却是下一小节的主韵脚。依此类推,形成aaba,bbcb,ccdc的格式,最后一节,诗人采用了dddd的同一韵脚。看似非常规范的抑扬格四音步,却也和诗人矛盾的内心融为一体,反反复复,一环扣一环,到最后矛盾解决时,生活又要单调地进行下去时,就成了dddd的单调令人窒息的韵律。换个角度,dddd的韵脚也可能象征了诗人决定了要继续承担责任之后,脚步与精神上的统一与坚毅:一旦选择,就义无反顾。

诗人内心的矛盾就是责任和随性的矛盾。人们常常为责任弄得身心疲惫,困惑自己的生活方式,渴望完全地释放自我,放下一切责任,就此诀别(sleep)。但是,生活中还有责任(promises),这是对社会、家庭等所肩负的责任。到底该放弃还是继续生活的责任,这又回到了to be or not be 的亘古不变的抉择。诗人选中风雪夜(snowy)而不是风雨夜这个背景,更衬托了树木凋零,天色昏暗,气温凄冷的氛围,也象征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给人造成的压抑。除了诗人选题的贴切之外,诗中的选词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诗中多以“S”开头的单词:stop,snow,see,some,sound,sweep,sleep,这些词的反复出现,读起来好似“沙沙沙”的下雪声;以“w”开头的单词:wind,woods,watch,will,without,又好似幽深旷野林边寒风“呜呜呜”的声音。诗人的这种独特的用音节烘托氛围的艺术手法,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更深刻体会到了风雪夜,一身疲惫的行者寂寥又无奈的踽踽而行。从某种角度讲,这首诗中雪夜林边的寂静象征着死亡和永恒,一旦进入,将抛开人世繁杂,获得安逸。在徘徊中,对社会的责任占了上风,使诗人认识到:选择自由、安逸、甚至死亡,是建立在承担责任和实现诺言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也告诫着读者们:每个人都承担着社会责任或家庭责任,一旦选择,就不能自私地轻言放弃。

弗罗斯特的这两首诗,看似是生活的不同方面,却在象征意义上又融为一体:人生充满各种选择(ways),需要承担各种责任(promises)。所以,在决定之前要三思而行(long I stood)。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诗人的这些哲理诗表现出的不是单纯的对现实的无奈和抱怨,而是一种积极的现代性反思。这些感悟虽然是诗人个人的独特感受,但是其中包含的对人生的思考和经验却具有跨越空间时间的吻合性。读者由诗中事推及至己,很容易就感同身受,与诗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在遭遇生活、学习、工作或情感上的挫折时,诗中所折射出的积极的现代性意义又给人以坚毅的正能量,从而让人坚持下去。也正因为此,弗罗斯特的诗歌才会经久不衰,深受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次人的喜爱,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Frost,Robert.Complete Poems of Robert Frost.New York:Holt,Rhinehart and Winston,1961.

[2] 曹明伦:《弗罗斯特集》(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高月荣:《借景抒情感悟人生:罗伯特·弗罗斯特哲理诗意蕴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 郭心民:《羅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哲学隐意》,《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 李扬、张志鸿:《徘徊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弗罗斯特诗作主题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6] 舒丹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象征主义》,《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第10期。

[7] 杨传纬:《美国诗歌选读》,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8] 刘瑞英:《当代中国弗罗斯特研究综述:1948-2008年》,《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9] 张新改:《弗罗斯特诗作中的人生哲学反思》,《时代文学》,2011年第5期。

[10] 张新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抉择及其现代启示》,《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张新改,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象征主义罗伯特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一片云彩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Autumn Fiers 秋火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