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玉 张媛媛
摘要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作家之一,他一生之中坚持创作,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被多次编成选集。本文从研究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写作技法角度出发,分析了其诗歌的总体特点、语言风格和主题表达技法,其清新自然、简单而深邃、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格值得每一位读者去学习。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总体特点 语言风格 主题表达
一 罗伯特·弗罗斯特简要介绍
自然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于1874年3月26日生于旧金山,1963年1月29日于波士顿去世,是20世纪最受人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与同代诗人相比,弗罗斯特不多产,也没有直接描写美国社会,但他赢得的荣誉超过同时代的其他美国诗人。比如,1924年的《新罕布什尔》、1931年的《诗歌选集》、1937年的《又一片牧场》、以及1943年的《一棵作证的树》,为他分别赢得了4次普利策奖,在他75岁和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都曾向他表示敬意,美国总统甚至邀请他在就职仪式上演讲,他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和民族诗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生有着丰富的经历,其中有大部分生活是比较困苦的。在弗罗斯特11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与世长辞,他由母亲一人抚养成人。弗罗斯特曾当过鞋匠、教师和农场主,因此很多取材都来源于农村生活之中。丰富的生活经历给予了他写作丰富的题材和灵感,他的诗歌中带着厚重的农民色彩,打上了土地的烙印,也具有现代化的一些特征。同时他的母亲作为苏格兰人对宗教有着忠诚且虔诚的信仰,这就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人格和文学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的文学作品既崇尚实际又富有神秘色彩。
在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写作风格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的诗歌侧重于田园诗风;二三十年代的诗歌侧重于感悟人生;四十年代的詩歌侧重于对苦难的克服;晚期诗歌侧重于艺术与社会的互动。但无论是哪个阶段,其简练、朴实、含蓄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手法始终未变。
弗罗斯特的诗歌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强的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主要描写大自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生动而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深受各层次读者的欢迎。他的叙事诗一般格调低沉,体现了其思想和性格中忧郁的一面。
二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特点
首先,罗伯特·弗罗斯特大部分诗歌表达的都是他悲痛惋惜的心境。这种伤感的心境是由其困难的生活带来的。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经历磨难,在他年幼的时候其父亲身亡,在他中年的时候其妻子身故,在他晚年的时候其儿女丧命。这对诗人来说是一次次连续的沉重的打击。因此,他的一生都是在孤独、贫瘠和面临死亡的阴影之中度过的,所著的文学作品自然而然地含有其悲痛的心境。
其次,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典型的通俗性。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长期生活的过程中,弗罗斯特深刻地体会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思想意识和民风民俗,这些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很多诗歌都是以其为创作背景。高贵就意味着小众,文学也不例外。浓缩精炼的语言的确很值得人们去研究,但是会失去很多的民众。因此,弗罗斯特在创作的过程中力求语言的通俗性,坚持用当地人熟知的语言和押韵特点进行写作。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得到人们的广泛阅读。
第三,作为一位现代诗人,在诗歌的形式上,罗伯特·弗罗斯特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并没有另辟蹊径和标新立异,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形式的改革,利用传统的诗歌形式创作新的内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语气平缓、文字通俗、韵律也广为人知。他的诗歌遵从了传统的韵律形式,在双行体、三行体、四行体和十四行体的押韵上,表现相当出色,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那种持续平缓、涓涓如细水的节奏很适合体现田园风光的恬静美。运用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去表达一种深刻的内涵是他所作诗歌最大的特点。弗罗斯特擅长用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概念,所以他的诗歌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风格
1 语言简练
以罗伯特·弗罗斯特所作的短诗《牧场》为例,这首诗仅仅8行,但是简约却不简单。
“我要去清理牧场的泉眼,只想停下耙去水中枯叶,也许等到泉水轻轻潺潺,我不会去太久——你来吧。我要出去牵回那头牛犊,它那么小站在母亲身旁,踉踉跄跄地任母亲舔着,我不会太久……你来吧。”
这首小诗是作者在1914年创作发表的。弗罗斯特几乎将这首短诗印在他所有个人诗集的扉页之上,作为不可替代的序曲。在这首诗歌中,内容描述的非常简单,就只有两个场景而已,语言简单明了,描述直截了当,描绘出一幅牧场开春时的生动画面。作者运用古英语来表现事物,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诗歌语言,成为其语言表现艺术的核心,这样的诗歌比华兹华斯的作品更为简练。
2 语言朴实却不乏修饰
同样从《牧场》这首短诗中可以看出,整篇文章非常简洁和朴实,但是却并非没有修饰。通过仔细琢磨,可以体会到罗伯特·弗罗斯特简单而深邃的文学艺术。首先,在《牧场》中,“我”是一位本分的新英格兰农民,在“我”面前呈现的是一片冬末春初、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个时间段,农民正忙着劳作。“我”也不例外,正要忙着去耙开泉眼上的枯叶,迎接那汩汩的泉水,暗示了大自然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篇诗歌都是以悠闲自在的语气表达出来,体现了农民告别冬天,准备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那喜悦的心情。同时,作者用“你来吧”,作为邀请语言,来邀朋友一同前去,体现了农场富有情趣的生活氛围。诗歌下篇,母牛在精心地舔着小牛,为小牛清洗身体,体现了一种爱,那是母爱的关怀,勾起了人们心中的亲情。看着那踉踉跄跄的小牛,可以激起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朴实的语言,似乎拥有无穷无尽的魔力,勾勒出动人的画面并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3 语言结构层次分明
以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殊途》为例,诗歌一共划分为五个章节,第一节阐述了在秋天的树林之中有两条小路,文中的主人公没有办法同时踏足,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自己这位孤单的游客,踌躇不前,极目远眺也找不到终点所在。第二节讲述了主人公面对抉择苦苦思索,如果选择其中的一条,那么就要勇敢走下去,不能回头。在主人公的心中,两条道路并没什么两样,每条路都有很多的人在走。第三节讲述了主人公终于做出决定,选择了其中之一,走在道路上,落叶纷纷。不知道路能通向何方,但是已无法回头,不能回到原点进行重新选择。第四节讲述了主人公行走了很长时间之后,迷失了自我,心中一阵叹息。回首往事依然那么清晰,但是路是自己选择的,孤独只能自己承担。最后一节只有一句话“回首往事,选择决定归宿”,说明了导致今天结果的,只是当初的一个选择。整首诗歌层次非常清晰,讲述了一位旅人由开始抉择到最后结果的全部过程,引人深思。
四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主题表达
1 看似含蓄却又深刻表达主题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看似简单浅显,实际上却是含义深刻。《雪夜林边小驻》就是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意义。整篇诗歌只有简短的三个小节:第一节讲述了主人公站在一片并不认识其主人的树林之前,欣赏披上雪装的树林;第二节讲述了主人公骑在马背之上凝望出神一动不动,只有座下的马儿进行着思想运动,怀疑主人为什么在漆黑的夜晚停留在这树林和冰湖之间;第三节讲述了马儿按捺不住,终于摇晃了一下脖颈上的铃铛,想要提醒一下它的主人是否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在这之后就是一片寂静,只有雪花飘落。最后以“但是我有承诺尚未实现,需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结尾。诗歌似乎只是简单讲述了一位旅人驻足观看雪林的一个场景,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但是只要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含义非常的深刻。首先,旅人的行程就像人的一生,而那美丽的雪林就是人生中的精彩时光。旅人驻足观看那美丽的雪林不愿离去,就意味着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暗示了诗人对忙碌的人生以及美好时光流逝的思考。
2 构思巧妙,出人意料
同样以《雪夜林边小驻》为例,我们可以看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精巧构思。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发现这首诗的独特节奏和韵味。在整首诗中,罗伯特·弗罗斯特独具匠心之处就在于每一小节的韵脚都是AABA结构,并且每节之中的那个单独的韵脚恰恰是下一节的韵脚,体现出了诗人的用心良苦。在诗中,罗伯特·弗罗斯特坚持反复使用夜晚树林的黑来衬托夜幕中雪花的白,在这种相互衬托之下就使得夜显得格外的黑,雪却格外的白。这种黑白之间的颜色对比有效地衬托出了主人公在这夜幕中孤独寂寞的情景。另外,夜幕中从天而降、飞舞着的雪花与被冻结的冰湖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突出了飞舞雪花的动态美以及静止冰湖的静态美,两者相得益彰,营造出画面唯美的雪中景象和静谧安详的气氛。同时,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马儿人格化,有效降低了环境给予的孤寂气氛,让旅人在这静谧安详的环境中有了陪同的伴侣,使得林间小驻更具有欣赏意义,增添了整首诗的活泼之感。
3 利用象征手法表达主题
《修墙》是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波士顿以北》诗集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修墙》中,每年春天来临之际,“我”和邻居都会一起修筑因为冰冻而损坏的围墙。诗中的“我”思想比较开放,说话也风趣幽默,觉得修墙这件事实在没有必要,因为在诗中的环境中,邻居种的是松树,而“我”种的是苹果树,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必担心果实混淆的问题。但是邻居却将祖辈“有了好篱笆,才有好邻居”的思想深刻贯彻,将其奉为教条,坚持始终如一。从表面看,作者写的是一堵实实在在的墙,但是通过推敲不难发现,这何尝不是一堵心墙,阻碍了人们交流的步伐,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但是因为邻居思想守旧,“我”也只好配合,人际关系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种象征性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人深省。
五 结语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写作技法有着巨大的优势,他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诗歌每每都以简单的语言和故事来表达深刻的主题。语言简单,含义却复杂;语言朴实,却不乏修饰;结构简单,构思却精妙。再加上其对象征手法的精确运用,使得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难以抗拒的美丽,值得每一位读者去仔细研读。
参考文献:
[1] 赵彤:《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对其诗歌的影响》,《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8期。
[2] 童兆升:《罗伯特·弗罗斯特和他的〈雪夜林间小驻〉》,《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 张叉:《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4] 杜玉文:《罗伯特·弗罗斯特抒情诗中树林的象征》,《汕頭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
(张宝玉,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张媛媛,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