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超
摘 要: 基于云南省125个县域单元1992、2002、2012年GDP、人口、财政支出等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县域经济竞争状况和发展环境。结果表明:云南县域经济总体上呈现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滇中和滇西地区的为高值聚集区,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北县域竞争力初期较弱但持续加强;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招商引资对GDP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近年来地方政府从相互竞争过度到合力打造城市圈;人均指标增长对于政府投入反映滞后,更多依赖于市场化进程;推进优势的现代工农业发展,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规划与前行方向。
关键词: 县域经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计量经济学;云南省
引言
“县域经济”一词较早由张五常(2000)引入,作为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视角,被广为讨论和采用。他认为,中国的发展状况在于同层的地区的互相竞争,又因为县的经济权力最大,所以这层的竞争最激烈而有效[1]。进一步,科斯(2013)在解释中国经济变革时也认同了这个说法,并提出中国低一级的地方政府的投入与相互竞争促进了早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此时的地方政府也是“中性政府”(姚洋,2008)[2]。
随着近年来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技术的发展,空间计量经济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Anselin(1988)提出SLM、SEM等模型,将空间地理因素加入经济变量研究的范畴中,改进了单纯依靠面板数据而不考虑空间相关关系的估计方法。国内众多学者研究地域经济问题时,采用此类方法已取得了显著成果[3-9]。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均支持了“县际竞争”作为一个有相当中国时代特色的制度经济学观点之意义。
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部的边境省份,有着多民族、多文化、多经济成分的特点,历来是中国政治经济版图上的关键点。其得天独厚的经济形态、政治敏感、文化底蕴以及改革开放后与东盟国家的对外交流,使之越来越成为西南中国、甚至是东南亚的重要一级。为此,本文着眼于20世纪末以来云南县域经济发展,并希望能对我国的中西部开发战略提供借鉴。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范围及数据采集
本文的研究区域涉及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2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108个县(包括29个自治县)。其中,昆明市辖区盘龙区、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东川区作为一个核算单位,呈贡区按照本地行政区划惯例暂作为一个独立核算单位;另外,芒市、思茅区、香格里拉县等改名划区,均按本地惯例对相应数据做了处理。故将研究对象设定为16个地级市(自治州),125个县级行政单位,合计39.4万平方千米,4659万人口。
研究以县级区域(含市辖区、县、县级市、自治县)和市级区域(含地级市、自治州)作为地域研究单元采集数据,选取1992年、2002年、2012年年为研究断面,并辅之以1992年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以上时间节点以十年为间隔,以改革开放以来重大事件为标志(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2001年底的加入WTO、2012年底的中共十八大),同时也暗合了各级政府换届,其阶段性经济表现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云南省统计年鉴(1993-2013)》。
1.2 指标选择及数据处理
结合经济增长的索罗模型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支出法上述原理,选取各州市县生产总值(GDP,亿元)、人均生产总值(PGDP,千元)、公共财政支出(fin,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save,亿元)、社会消费总额(cons,亿元)、外商直接投资(fdi,百万元)作为研究变量。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能反映出当地对外经济交流能力、当地市场化程度和投资环境,在制度经济学理论中被重点关注;但其数据统计到市级为止,本文将其按各州市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例进行了分配。
2.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
2.1 总体空间自相关分析
分布计算云南124个县域单元GDP、人均GDP的全局Moran's I 估计值,3个年份的Moran's I估计值全部为正,检验结果显著(z值均大于临界值1.96),表明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分布。由Moran's I值的变化结构可知,1992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且总量指标减弱较为明显,人均指标有滞后趋势,表现出一定中心城市群崛起的特点。
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由上的总体性空间自相关可知,云南各州市县空间经济相关度在减弱,出现了区域极化现象,但涉及的具体区域及非核心城市情况不甚明朗。因此,需要采用LISA显著性水平图进行局部空间的自相关分析。
从总量上看:云南经济热点区域的总体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在热点分布的空间结构上,以滇中、滇西为高值集中区域;滇西北、滇西南为低值集中区域;滇东南、滇东北则表现为显著。分区域而言:①滇中区域县市的竞争力基本维持较高的水平且其辐射带动作用已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充分发挥,形成区域总体稳定、边缘波动的局面。但其中,楚雄、玉溪部分县市也表现为县域竞争力较弱或县域经济联系不强。②滇西的大理、保山、腾冲三县市在经济竞争力方面表现突出,但周边县市与联系交流有待加强;在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的大力投入下,该区域将会释放出更多的增长活力。③滇西北、滇西南从经济层面上来说,于各区域联系不强,表现为较长时间的低水平发展。其中普洱市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有较好的发展态势,但随着区域总体竞争力的下降,再难以维持其一枝独秀的局面。④滇东南、滇东北在临近空间上表现为总体不显著。但据描述性统计可知,蒙自、文山区域仍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由于呈现出由区域中心向边缘递减的缓慢态势,而检验出显著影响。
从人均上看:云南人均经济实力高点仍在滇中地区,其余高值地位为部分市辖区或省域边境的交通要冲;低值分布在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北等部分地区;其余大部县域人均水平差异不显著。以历史进程维度出发:①滇中的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四州市,在经历较长时间的经济结构变动与磨合,于2012年显现出良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②滇西北的丽江、迪庆、怒江三州市的人均GDP在2012年左右显著提高,得益于近年来大规模的旅游开发。③云南其余区域人均经济指标的表现出长期增长但涨幅有限的特点,反映出县域经济发展对于人均指标(民生指标)的滞后的反映,也是县域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提高所应考虑的重点问题。
3.云南省县域经济指标的回归分析
3.1 回归模型的建立
针对上述对云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利用1992年、2002年、2012年三个截面的经济数据,对云南县域单元的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根据面板数据的特征和需要检验的GDP的影响因素,建立模型如下:GDP=β0+β1fin+β2cons+β3save+β4fdi+ρWGDP+ε ;
PGDP=β0+β1fin+β2cons+β3save+β4fdi+ρWPGDP+ε.
由此,对以上两个模型按时间断面分布进行OLS与ML回归,不难发现大部分空间滞后模型(SLM)得出好于OLS的结果,平均提升了对于模型1%-2%的解释能力。其中,对于2002年GDP的估计,由于空间矩阵系数ρ显著性检验未通过,故采用其对应的OLS结果。
3.2 回归结果的分析
总体而言,虽然空间效应值整体仅表现为0.2-0.3,但变化趋势明显。结合1992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云南县域经济经历了政府计划、自由发展、区域合作这三个阶段。期间,政府财政投入、居民消费、外商投资及其背后的制度优化,表现出了尤为显著的作用。而人均指标与总量指标回归结果的不同,也说明了两者是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视点。
3.2.1 改革开放初期-1992年的云南县域竞争效应分析
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提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梯度差异,高梯度地区通过创新且向外扩散的方式发展,中低梯度地区多通过接受扩散来寻求快速发展。反映在我国现实,中西部地区会通过接受东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资源与人才创新能力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且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改革开放初期的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恰好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
从回归结果看,1992年的云南县域经济与财政投入和外商投资密切相关。其中,财政每多投入1亿元就能获得9.5亿元的GDP增长,吸引外资每多1百万元就能获得3.5亿元的经济增长。而且空间相邻权重系数也显著表现为0.18,说明邻近县域单元投入每增加1,会使自身GDP增加18%。以上结果都充分说明了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支出竞争。通过财政投入与吸引外资而使得一个县域经济的扩张,往往会吸引邻近县域的跟进,显示出较强的示范效应与关联效应。
另外,回归结果中消费因素为显著的负值,可能与索罗模型中的经济发展初期要求更多的储蓄,或者市场经济初期消费仍有计划经济特点有关。同时,人均GDP的结果与总量有相同处,也反映出人均指标对该阶段的财政投入的反馈不灵敏。
3.2.2 1992年-2002的云南县域竞争效应分析
在改革开放目标重新明确之后,“九二派”、国企改革、“分税制”改革成为了这一时代的烙印,县域经济也进入了自由发展的新时期。更有包容性的政策、更广阔的经济发展领域、县域行政单位获得的更多的裁量权,都为这个十年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无限的可能。而截至2002年的经济指标,正是上述经济形势良好的数据反映。
从GDP总量看,空间要素不再显著,云南各县域经济呈现出多地发展、多点开花的局面。而财政投入、招商引资仍然为这一时段的主题,财政每多投入1则GDP增长7,外资每多投入1则GDP增长0.1;县域经济仍然显示出政府开路搭台、三资民资唱戏的共赢局面。
从人均GDP看,显示出了显著的空间区域特征与外资在当时的深入影响。也反映出了当时县域经济竞争与人才流动的整体趋势,资本、技术、人力等要素越来越向在当时有着良好基础条件的地区富集,形成了一个个或鲜明或潜在的局部区域高点。
3.2.3 2002年-2012的云南县域竞争效应分析
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又迈上了一个台阶;对于云南各县市而言,邻近东南各国的区位便利条件,又为其成为一个更开放、更成熟的经济体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与优势。
以2012年最新数据为例,消费、储蓄、政府财政已成为了GDP增长的显著要素。同时,空间相关效应更加明显,达到了0.2。各县级地方政府在刺激消费、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前提下,加大了地方基本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以GDP为目标的考核制度,刺激了这十年间地方财政的扩张性支出,为县域竞争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进一步也孕育了县域合作的基础,促进了新一轮资本、人才的空间聚集,并形成了现今云南县域发展城市圈的雏形。
其他方面,人均指标依然显示出空间联系,与消费、储蓄、外资投入显著正相关,与财政投入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政府的挤出效应在人均上初步显现。
4.结论与讨论
第一,云南县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出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且总量指标有减弱的趋势,人均指标滞后。LISA图表明,滇中和滇西地区的为高值区,其中心县域单元竞争力较强,边缘县域竞争力较弱;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北大部分县域在改革开放初期竞争力较弱,近年来有不断加强的趋势;滇东南整体发展较为均衡,空间相关性多表现为不显著。
第二,空间回归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初中期,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招商引资对GDP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县域地方政府间通过相互竞争不仅支持了本地区经济发展,也刺激了邻近地区的经济转型。近年来,县域合作及城市圈的打造渐渐成为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源泉。此外,人均GDP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经济市场化进程。
第三,参照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将打造“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的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发展优势的糖、茶、烟、医药、能源等产业,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大对边远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目标与长期保证。
第四,由于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特性,空间数据未能将上述两点完全量化。合理解释部分定性因素,是本文努力的一个方向。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2015YJCXY124)。
参考文献:
[1] Steven N.S.Cheung,Economic Explanation[M].Arcadia Press,2000.
[2] Ronald H.Coase,Ning Wang.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 [M].Palgrave Macmillan,2012.
[3] 许旭,金凤君,刘鹤.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3):389-391.
[4] 周扬,李宁,吴文祥,吴吉东.1982-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1):103-111.
[5] 李建豹,白永平,罗君,黄永斌.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3):391-395.
[6] 许旭,金凤君,刘鹤.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
[7] Bao Y C,Li X.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spatial models[J].Geographical Research,1999,18(2):185 - 190.
[8] Zhang Z Q,Griffith D A.Integrating GIS Components and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DBMS [J].Int.J.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00,14(6):543 - 566.
[9] 沈体雁,凤等田,孙铁山.空间计量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