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些已建成体育场馆的科学性、合理性。文章选取人口密度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对广州市体育场馆科学化建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体育场馆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每个区(县级市)的体育场馆建设与当地的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相适应。不过罗岗、南沙、从化等区也存在场馆功建设受到地域经济、地域发展等因素的限制问题。
关键词:广州市;体育场馆;研究
前言
经过六运会、九运会和亚运会,广州的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的主体网络格局初步形成,以天河体育中心为核心,各区(县级市)大型体育馆为重点的辐射效应网络。体育场馆直接服务于体育竞赛、群众体育、演艺表演等,为大型赛事所修建的体育场馆往往还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物。体育场馆建设对现代化都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省会城市,天河体育馆、广州体育馆已成为广州的名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赛事建设而成的天河体育中心已成为城市的经济核心区域;广州体育馆是广州的演艺、体育竞技的主要场所。近年来,广州新建和改扩建的众多体育馆及体育设施为实现“国际体育名城”的奋斗目标累积了财富。它们标志着广州城市的经济水平及居民消费结构的提高。
因此,场馆的分布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区域的需求,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文章在实地调研广州市体育场馆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广州市各区域场馆的分布的科学性。
1 结果与讨论
经过三次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广州市体育场馆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均迅猛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本节以广州市体育局场馆调研数据作为依据,分析广州市体育场馆的区域发展的基础状况。
1.1 广州市区域体育场馆分布状况分析
据统计,2005年,广州市共有10140个体育场地①,至2008年,广州市具有各类体育场馆、设施18000多个②。广州市全市人均占有体育用地面积约3.5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约为1.5平方米,以上各项指标均列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首。但是,新增的近8000个体育场地中绝大部分为体育场,体育馆的个数增长率约为5%。全市共有公共体育馆250多个。其中,荔湾区20个、越秀区57个、海珠区14个、黄埔区17个、天河区66个、南沙区9个、白云区13个、番禺区27个、萝岗区3个、花都区11个、增城市14个、从化市7个。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州市每个区(县级市)的体育场馆数量差距较大。天河区和越秀区的体育馆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县级市)。南沙区、萝岗区和从化市等区(县级市)的体育馆个数较少。其他区(县级市)的体育馆个数均较为接近。
天河区体育馆数量较多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城市建设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东进”,使得天河区成为了广州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体育馆集中地③。
由于南沙区、萝岗区是从2005年广州市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时的新区。南沙区由原番禺区分出,萝岗区则是由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上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和增城市的部分组成。萝岗区体育局于2006年才正式成立,而南沙区体育局、教育局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社是以3局合1的形式进行管理。因此,这两个区的体育馆、体育设施的建设均较为滞后。
从化市的体育馆、体育设施建设的滞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工程量多,投资额增大,相应报批手续也增多④。二是工程打桩工作对周边村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引发村民的抵触情绪,拖延体育设施的建设工作。
1.2 广州市区域人口与体育场馆状况分析
广州市是一个开放性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了一大批外地户籍人口进入工作、居住,因此,常住人口这一指标较之于户籍人口更合理。全市各区(县级市)常住人口数量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白云区、番禺区、海珠区、天河区、越秀区、增城市、花都区、荔湾区、从化市、黄埔区、萝岗区、南沙区。按照人口密度由高至低排序为: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萝岗区、增城市、南沙区、从化市。
结合各区(县级市)体育馆的数量,人口密度较大的越秀区、天河区的体育馆数量较多,人口密度较小的南沙区、萝岗区、从化市等区(县级市)的体育馆数量较少。如图,人口密度与体育场馆数量在每个区(县级市)的趋势基本相同,两者成正比关系。这表明,广州市城市发展与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一致。广州市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是在广州市城市“东进战略”的基础进行。
按照规划,在“东进战略”中黄埔区、增城市、萝岗区人口规模将持续增长,将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向广州东部区域转移。为了配合这一人口转移和增长趋势,这些区域的体育配套设施需要得到进一步建设。
1.3 广州市区域经济与体育场馆状况分析
城市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表明城市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消费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居民对于休闲、娱乐、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体育馆的需求也会随着增加。
广州市各区(县级市)地区生产总值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天河区、越秀区、萝岗区、番禺区、白云区、海珠区、花都区、荔湾区、增城市、黄埔区、南沙区、从化市。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从高到低排列为:天河区、萝岗区、越秀区、荔湾区、白云区、黄埔区、海珠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市、从化市。
不过,真正衡量一个区域消费者购买力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广州市各区(县级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体育馆数量分布的关系可以看到。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区(县级市)的体育馆数量也较多。两者的折线图起落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萝岗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列于全市第二。居民休闲、健身需求较大,相对于较少的体育馆,该区进行了大力度的体育事业投入。
1.4 广州市体育场馆科学化建设的设想
广州市各区域体育场馆的科学化建设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区域人口数量的发展。一般而言,体育场馆的数量与区域人口数量是成正比例关系变化。这一特性是由场馆的准公共性质所决定。每一个场馆根据其大小、体育项目、经营理念的不同,容纳的消费者数量亦不同。为了满足场馆的公益性,保障市民的健身需求,体育场馆的数量应随着区域常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十一五”、“十二五”建设后,广州市社会经济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居民的由温饱型家庭向小康家庭进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简单的衣食住行,变为关注身心健康,体育运动成为时尚。因此,区域人均收入水平高,体育场馆的数量与规模也应增加。
广州市体育场馆科学化建设应综合考虑上述两个因素,从区域人口、经济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化建设或完善该地区体育场馆。
2 结论
从以上分析得出,广州市体育场馆的建设符合城市发展需求,但区域发展规划限制场馆的发展。
2.1 广州市及各区(县级市)的体育场馆建设符合城市发展规划
广州市在“十一五”建设期间,发布了城市社会建设的规划。市内各区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根据规划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广州市“东进”计划的推广,为了配合萝岗区、南沙区等新区的建设,广州市体育局在这两个区域各规划新建了2-3个市属或区属的体育场馆。其他各个区(县级市)各类体育场、体育馆、体育设施数量逐年递增。这一现状,与广州市城市发展以天河为中心,努力建设萝岗、南沙等新区的建设目标相一致。
2.2 广州市及各区(县级市)的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不适应
人口数量越多、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代表这个区域的体育消费水平越高,需要更多的场地。但是,广州市各区域中,萝岗区、南沙区、从化市的体育场馆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总而言之,广州市体育场馆建设符合城市的发展规划,但就场馆本身的科学性利用而言却不够合理分布,没有满足区域内居民人口及消费能力的需求。
注释
①文章的研究对象为“公共体育场馆”;资料来源于“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http://www.gzsports.gov.cn/.
②“刘江南:体育场馆就是城市‘地标”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讲话 http://news.sina.com.cn/.
③“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34SS08052).
④“体育设施建设——加快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从化年鉴2009年 卫生体育卷.
⑤“概述”2010年广州年鉴.
参考文献
[1]张玉凤.论广州市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
[2]李竖锐.广州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3).
[3]广州统计年鉴[M].广州市统计局,2010,9-2011,9.
[4]广州市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http://www.chinacity.org.cn/.
[5]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http://www.sport.gov.cn/n16/.
[6]广东省体育产业调查数据公报告. 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
[7]广州市体育局信息网.http://www.gzsports.gov.cn/.
[8]孙一民.广州亚运体育设施建设谈:城市的机遇,建筑与文化[J].2004(7).
[9]孙一民.重大体育赛事与新城建设发展:广州亚运村建设研究[J].城市研究,2009(2).
[10]平宇伟.着眼于赛后管理的奥运场馆规划建设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作者简介:丁双凤,女,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