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杨 赵冬冬
《河南教育》 (高教):吴副院长,您好!作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接触创办人王广亚博士(以下尊称为创办人)最多的院领导之一,请您简要谈谈对创办人的印象。
吴泽强:我于199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创办人的教育机构工作,至今近20年,并且在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创建初期调入学院做管理工作。在创办人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浸润和熏陶下,我从就业、成家、学习深造到成长进步,逐步完成由职业到事业的转变,尤其是近6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得以近距离追随创办人,在充实的工作中寻找到生活的意义,体悟到人生的价值。
创办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和蔼可亲的长辈,又是伟大的教育家。创办人常说,教好学生是老师的责任,照顾好同人生活是创办人的责任。创办人个人生活俭朴,几十年来很少度假,然而他非常关心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每次到学院除视察工作外,时常宴请院领导、部门主管,还有优秀教职工代表,另外还定期选派教职员工到香港、台湾学习,一方面是对他们勤勉工作的褒奖,另一方面也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创办人在《广亚锦言拾粹》一书中谈道:“管理学校大有学问,做创办人和校长的,不是用眼睛盯人,更不是用惩罚树立权威,而是热心服务,以心换心,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在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辅以德政。这样,即使坚冰也会融化,换来的是员工们迸发积极情绪和学校名誉的大提升。”创办人在其创办的整个育达教育机构的教职工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在每次集体活动中师生们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即是明证。
《河南教育》 (高教):这么多年来,在您心中,创办人在办学历程中的哪些细节让您最为感动?您从创办人学到哪些终身受益的品质或精神?
吴泽强:创办人多年来一直是坚持走动式办公,现虽95岁高龄,仍坚持往来海峡两岸所创办的学校之间,不顾舟车劳顿,走访校园。他要求校园内干净整洁,不能有卫生死角、绿化死角,不能有死树、死花、死草,始终让校园生机勃勃、秩序井然,彰显着旺盛生命力。创办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干事业不是坐而论道、浮于表面、贪图享受,而是要真正深入、勤奋、务实。在近距离追随创办人过程中,耳濡目染,每念于此,催我奋进。
创办人身上可贵的精神和优秀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创办人常讲,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办成。无论是办校之初历经坎坷,还是中途创业受人欺骗,蒙受重创,还是古稀再创业,海峡两岸办三校,都是苦尽甘来,成就非凡。第二,勤俭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创办人把这种精神总结为“三吃”,即“吃苦、吃亏、吃气”,简短六个字,却是几十年的躬身实践所得。同时他还把“勤俭朴实、自力更生”作为他所创办的整个育达教育机构的校训,既是自我实践,又勉励教职员工和求学上进的莘莘学子。第三,始终如一、坚毅有恒的精神。创办人常说:“凡事用心,并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没有大成,也有小成。”创办人躬身践行几十年如一日的信念,而今终成杏坛大家,桃李满园。创办人还曾讲:“回想我这一生,创事业、办学校之所以能够成功,或许是与我的做人态度有关。我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不争强、不好斗、不结怨、不记仇,凡事让人三分;但对我有恩的人,我是没齿难忘、涌泉相报的。”他说:“宽厚待人是广交善缘、获得各方支持的一大法宝。如果能够培养出宽大的胸襟,能容人容物,则不仅能化敌为友,更能凝聚人心,同心协力创业办学。”创办人的这种勤俭、朴实、博爱、礼让、感恩、宽厚的做人态度是他成就事业的基础,也是广结善缘、凝聚人心的源泉,很值得我们敬仰、领悟和践行。
《河南教育》(高教):众所周知,创办人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您认为,他的哪些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帮助最大?
吴泽强:创办人60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感悟,经过不断地总结和凝练,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他崇尚简约务实,从不讲究语言上的华美之词,也不做宏大叙述。对于青年学生成长,他归结为四个字:做人、做事。做人要讲德行,做事要讲才干。在新时代环境中,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独立自信、敢于竞争,同时也呈现出惧怕挫折、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善于合作等弱点。创办人每每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谆谆告诫当代大学生们:首先学做人,要懂得感恩,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要能做事,要刻苦学习,掌握好专业技能,增强自己的本领,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河南教育》(高教):有人认为,投资民办教育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但据我们了解,创办人自投身大陆教育事业以来,从不要求经济上的回报。以您近距离对创办人的了解,能否透露一下具体情况?
吴泽强:民办高等教育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及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对部分创办者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是尊重和认可的,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而创办人历来主张办教育是为社会造育良才,是公益事业、良心事业,绝不是图个人一己之利。几十年来,创办人一贯坚持的原则是:所收费用,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校,回馈于社会。成功学院创办之时,创办人即公开言明,他是捐资办学,学院的全部资产,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学校,属于社会,为家乡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是他的心愿,并在学院章程中明确规定属捐资办学,非营利性质。
受创办人信任,由我分管学院财务工作,目前学院财务运行状况是,当年的学费收入扣除教职工薪资福利、教学设备、学生奖助学金及日常运行开支等项目后略有结余,所有结余全部用于第二学年改善教职工福利、优化师资队伍、设备的新增与改造。而目前学院的基建任务还很重,如大礼堂、教学楼、附属幼儿园等,这部分投入还需创办人不断筹措。创办人《三本教育思想——我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一书中谈到,兴办教育、育才达人、为社会培养人才是他平生最愉快最欣慰的事。他还动情地说:“教育是我钟情的事业,也是我生命的寄托。”他把一生勤俭节省的积蓄及在台早期办地产赚的钱都花在办学上,只要是对学校发展有利的,从不吝啬。至今,创办人在台北没有自己名下的房产,他的这种献身教育、无欲无求的博大情怀着实令人感佩!
《河南教育》(高教):尽管创办人办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尊重,但是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您认为,民办高校在办学空间和政策方面应该得到怎样的理解和支持?
吴泽强:截至2014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3460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为557.52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占比为16.11%;2013年我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161.83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为33.04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占比为20.42%。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靠政府包办,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一样,都是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学校越多,政府越高兴”。
创办人自1993年回到家乡捐资办学已有22年,其间先后创办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两所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可谓开创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先河。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建校11年来,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两万余人,提供社会就业岗位1200余个,他的这种只问耕耘、不求回报的精神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09年,创办人高票当选“感动中原——60年·60事·60人”,凤凰网《黄河之子》系列纪录片曾专题报道创办人的办学感人事迹。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就是立德树人,因此在教育功能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都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任务。但是,在政策支持方面,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公办高校在校生每年生均拨款12000元,加上几千元的学费和住宿费,生均总费用在17000元左右;而民办高校办学资金全部靠自筹,每年进项全靠学费收入,就河南省来说,生均收入10000元左右,这还不算基建、实验室建设及社会统筹等项目的投入。因此建议政府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能够对民办高校予以适当的支持;在专业设置、科研立项、教师职称评定、学生资助与就业等方面能够给予支持;在招生计划、实验室建设和转型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这样就会更加激发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力,为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助力,为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四个河南”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人才。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