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荣
开车翻越一段盘山公路。路窄,弯急,一侧是峭壁,另一侧是悬崖,让人心惊肉跳,尤其是两车交错时,不是贴着峭壁,就是緊挨悬崖,更是令人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好在悬崖一侧,建了水泥护栏,给了不少安全感。
可是,拐了一个急弯,却突见路侧的护栏少了一大截,足有两三米长的空白。从缺口望出去,陡峭的悬崖深不见底,不敢想象,若是一不留神,车子从这儿窜下去,将是怎样可怕的结果。握着方向盘的手,不由得把持得更紧了。
同车的人议论纷纷,为什么在这么危险的路段,却少了一段护栏。难道是被车子撞毁了?那也应该立即恢复啊,不然,对过往的车辆来说,多危险啊。
一路上,又见到几处同样的护栏缺口,缺口都很整齐,看样子,不像是被人为损毁的。那么,是当初建设时被遗漏了,还是因为防护材料不够?不得其解。不过,再怎么难,也不缺这一点点啊。
作为司机,我没敢加入大家的议论,而是全神贯注,加倍小心地开着车,把握着方向,我可不想自己的车,从那个缺口飞出去,而粉身碎骨。
谢天谢地,总算安全地驶完了这段盘山公路。
晚上,当地的朋友为我们接风洗尘。席间,谈到过盘山公路时的艰险,大家仍感慨不已。当地朋友中,恰有一位是在公路系统工作的,便询问为什么护栏少了几截,并提议他们赶紧修复,以免发生恶性意外事故。
那位朋友听罢,笑着说,那几个护栏缺口啊,是故意留下的。
故意留下的?你们疯了吗,那么危险的盘山公路,你们却故意留几个缺口,难道你们希望路过的车辆,从那儿飞下去吗?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
那位朋友问我,路上是你开车的吧?我点点头。朋友又问,那你开车路过那几个护栏缺口,从缺口看到近在眼前的悬崖时,是不是更加小心翼翼,集中注意力了?我再次点点头,下面就是万丈悬崖,谁敢大意啊。朋友说,对,几乎所有的驾驶员看到那个悬崖边的护栏缺口后,都会不由自主地握紧方向盘,集中注意力,小心翼翼地行驶。而这,也正是我们的目的。不全护,就是迫使你正视近在眼前的危险,如果全程都建护栏,司机反而会被麻痹,放松了应有的警惕。
朋友又补充了一句,其实,那个护栏缺口虽然有两米长,但即使你真的撞了上去,一般也不会从缺口掉下去的,因为前后的护栏会将车头和车尾卡住。
原来是这样。看起来有缺口的护栏,恰恰是让人在心里保持警惕,筑起一道安全防线啊。很多时候,不全护,恰是最好的保护呢。
俗话说,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文中没有全护的路段,初看以为危险系数最高,事故发生率也最高,其实不然,由于“不全护”,司机则会更加专注地观察路况和用心地开车,从而化险为夷。世间没有绝对的安全,倘若将危险都置于全护的状态下,我们对危险的反应会出现某些“盲区”,从而导致“温水煮青蛙”的悲剧。让危险提醒和警示安全,“不全护”是最好的安全守则。
【文题延伸】最好的保护;走出“全护”的误区;真正的安全……(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