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确保利旧生产线的焊接安全,通过燃烧理论的探讨,采用“拆卸和清洗、隔离、置换”三步焊接作业法,消除、隔离现场的可燃物、助燃物,确保焊接作业安全。
关键词:生产线;焊接;安全
前言
随着经济的持续下滑,项目建设大多是利用旧的生产线和旧设备进行改造或在现有生产线进行局面技改,现场均残存有数量不一的危险化学品,项目建设现场很难满足技改大修条件。如何消除现场危险因素,确保焊接安全就成了头等大事。
1 焊接与焊接过程中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1.1 焊接
焊接是被焊工件的材质(同种或异种),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的材质达到原子间的结合而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过程。
1.2 焊接作业中的危险及有害因素
1.2.1 火灾与爆炸
在焊接作业过程中,无论电焊还是气焊,由于采用明火作业,都会产生炽热的金属火星。在一些特殊的焊接作业中,如对容器和管道的焊接,若未采取置换、冲洗、吹除等消除残留物的措施,对焊接作业现场及周围没有进行检查和消除易燃物品,在电弧焊接作业中的线路短路、过载运行、导线接触不良及松脱等,这些因素很容易构成火灾、爆炸的条件,从而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
1.2.2 灼烫
焊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金属熔渣四处飞溅,是造成烧伤和烫伤事故的主要热源。
1.2.3 触电
触电是发生在电焊作业中的主要事故。在焊接过程中当手或身体的某部位接触到焊钳的带电部分;在接线或调节电焊设备时,碰到接线柱、极板;在登高焊接时触及或靠近高压电网等都会发生直接触电事故。
1.2.4 高处坠落
由于焊接作业操作的特殊性,当从事登高作业的焊接时,若违反高处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或没有穿戴完好的个人防护用品等,就容易发生高处坠落伤亡事故。
1.2.5 机械伤害
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经常要移动和翻转笨重的焊件,或者躺卧在金属结构、机器设备下面进行仰焊操作,或者在虽停止运转但未注意切断电源的机器里面进行焊接,这些工件、运动的机械等都容易导致压、挤、砸等伤害事故。
1.2.6 急性中毒
在焊接与气割作业时会产生某些有毒、有害气体和金属烟尘,还会遇到来自容器和管道里的生产性毒物与有害气体;焊接有涂层的焊件时,涂层物质会在高温下蒸发、裂解形成有毒气体和有毒蒸气;在作业空间较小的容器、管道或通风不良的车间作业时,有害气体和金属烟尘聚集的浓度较高等都容易发生急性中毒事故。
2 安全措施探讨
2.1 建立完善项目安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焊接作业安全,公司应建立完善《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危险性设备及装置清洗制度》、《废旧危险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气瓶安全管理制度》、《焊接、生火安全管理制度》、《电气安全管理制度》、《易燃、易爆、有毒罐槽刷洗及下罐安全管理制度》、《酸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高处作业管理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
2.2 建立完善项目评审制度,做好预先危险性分析
项目建设前,项目施工主管部门要组织相关专家、技术人员、生产骨干和施工方代表对项目建设的具体施工方案可行性与作业过程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组织进行评审,坚决杜绝未经项目评审甚至没有施工安全方案就组织建设的违章现象发生。项目建设前,要有针对地采取具体的安全措施,做好现场安全交底、危险性分析和应急处置预案等安全措施的落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2.3 严格危险作业审批,层层把关重落实
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临时用电、焊接作业、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要严格按制度要求逐级审批,层层把关。各级管理人员要熟悉安全管理制度,全程融入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工作,充分熟悉项目施工作业内容、危险因素、工程进度、资质状况等,在强化服务项目建设的同时切实履行项目建设安全监管职责,严查违章行为,重点抓好安全措施的落实。
2.4 坚持“拆卸和清洗、隔离、置换”三步焊接作业法,确保作业安全
根据燃烧原理,通常采取以下三方面的防火防爆措施。一是排除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的物质条件;二是当燃烧爆炸物质不可避免地出现时,尽可能地消除或隔离一切点火源;三是当点火源也不可避免时,则要采取工程设防措施,尽量降低燃烧爆炸事故造成的损失。因此要确保焊接安全就必须切断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三者的接触,坚持“拆卸和清洗、隔离、置换”三步焊接作业法,消除、隔离现场的可燃物、助燃物,确保焊接作业安全。
拆卸、清洗就是将需要焊接作业的设备、管线的连接处拆卸开,将被焊接物件内外的可燃物清理干净或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焊接物和作业现场进行仔细检查、清理,消除附着在焊接物表面和内部残药等可燃物。拆卸、清洗是我们进行焊接切割作业前最基本的准备步骤。
隔离就是将需要焊接作业的焊接物与系统通过采用加装绝缘材料或断开等方法进行有效的隔离,防止焊接作业过程的杂散电流和火花引燃残存的可燃物和将周边物料引燃。
置换是防止燃烧爆炸物形成的重要措施。置换不仅对控制可燃物十分有效,而且对消除助燃物也是十分有效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置换通常采用通风置换、加水置换、蒸汽置换、氮气置换等形式,也就是将焊接现场的槽罐和焊接物空间通过通风、注满水、注满氮气等物体,达到隔离可燃物和将槽罐、管线内部空间的助燃物(氧气)置换掉,从而达到隔离可燃物、消除助燃物的目的。通常注水是确保焊接安全采用最为广泛、最为有效的手段。
2.5 严格资格准入,强化现场安全监督
项目施工主管部门要选配懂技术、敢于管理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现场安全监督和指挥协调,如果建设规模较大的项目还要组建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安全监督;项目建设各方要理解、尊重现场安全管理人员,自觉服从、接受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监督。项目建设主管部门要选择施工资质条件满足项目建设要求的施工单位和人员,资质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坚决不引入到项目建设中,从源头保证项目建设施工的合法化;项目施工主管部门、施工单位要签定相应的安全责任协议,明确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施工单位要强化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作业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在认真做好现场安全技术服务工作的同时要大胆管理,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坚决杜绝盲目压缩工期、擅自改变工艺流程等重大违章行为的发生。
3 结束语
我们只有坚持紧绷安全这根弦,不断地建立完善项目评审制度,做好预先危险性分析,严格危险作业审批,坚持“拆卸和清洗、隔离、置换”三步焊接作业法,层层把关关,强化现场安全监管,才能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国顺.燃烧爆炸危险与安全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王显政.安全生产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安全评价[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钟华斌(1973,9-),男,籍贯:四川省宜宾市,学历:本科,目前职称: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