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慧
阎锡山六岁那年丧母,其父阎书堂续弦邻村陈家营的陈秀卿为妻。陈氏年纪尚轻,以不养前妻之子为过门条件,阎书堂答应了。所以阎锡山的少年时期,是在外祖父曲成义家度过的。外祖父、外祖母虽疼爱外孙,但阎锡山自幼少了母爱,而最遗憾的是母亲连小小的一张照片也未给他留下,未能使他常睹母亲尊容。因此,为母亲作一幅肖像就成为他平生的一个夙愿。
辛亥革命后,阎锡山做了山西都督,为母亲作像的愿望更加强烈。他延请众多画师为其母作过像,画得最成功并为阎所钟爱的,当数刘石生的作品了。
刘石生与阎是同村邻居,住在对门,是世交,又是阎的属下,对阎氏家族有较深的了解。加之刘石生在书画方面又颇有造诣,让他为母画像是再合适不过。1936年秋,刘石生因病回河边休养,阎即请其在休养期间为母画像。刘当时是太原绥靖公署总务文件机要室工作人员,是阎的直接属下,哪有不应承之理?刘在休养作画期间,阎锡山的私人大夫杨镇西还为其诊过病。
画像难,难在一个“像”字上;况且,是为一个故去近五十年的人作像,那就更难了。刘首先搜集有关资料,将阎的照片和其外祖父、外祖母、舅父、表兄的照片收拢,又遍访街坊邻里中的古稀耄耋老人,让他们指出其母与这些照片中的相似之处,了解她的相貌特征,然后下笔作草稿。每作一幅草稿,随即征询众人的意见,直至众人都说神形酷似为止。這样的草稿竟作了数十幅之多。直至成像时,历时数月之久,已是1936年年底了。
像成之后,阎锡山大喜,随即命人翻印复制,原画像仍交刘石生保存。嗣后,阎又让人送去五百元作为润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阎锡山退往晋西,珍藏的母亲画像翻印本遗失,阎懊恼不已。
1943年初夏,阎锡山命刘石生的夫人从晋西回老家去取原作,并由专人陪同。几人辗转回到沦陷区五台县河边村,将画像取回。此后,此像就一直挂在阎的客厅里。
(摘自《文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