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军的猛攻下,麦克阿瑟将军于1942年3月狼狈逃离菲律宾,跑去澳大利亚。行前他夸下海口说:“我一定会回来。”这位自负又傲慢的上将,能不能重返菲岛,并不是他说了算,而是牵涉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全盘战略。
1943年春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开始策划如何在西南太平洋反攻,当时有不少构想,其中最突出的是进攻吕宋、台湾和闽粤沿岸。占领这三个据点后,利用台湾的机场,起飞B-29“超级堡垒”重型轰炸机,猛炸日本,美军再登陆九州岛一带。
这项战略构想,不仅在参谋长联席会议里面引起激辩,在太平洋前线也引发海陆军(其时空军在陆军编制内,仍非独立兵种)将领的不同意见。在长达一年半的战略辩论中,逐渐形成两派意见,一派主张越过吕宋,直接猛扑台湾,先把台湾拿下来,既可阻断日军从南洋运回日本的汽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又可使用台湾机场,轰炸侵略中国大陆的日军。力主攻台的是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上将。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太平洋海军总司令尼米兹都倾向金的看法。
另一派是以麦克阿瑟为首的吕宋派。这一派认为夺回吕宋不但可增加美军在西南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更可从菲岛发动跳岛战术。同时,麦克阿瑟一再强调台湾是日本殖民地,已被日本统治近半世纪。反之,菲律宾是美国属地,1700万菲律宾人效忠美国。
1944年7月,罗斯福总统亲自到夏威夷,召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开会。尼米兹先发言,主张先打台湾,进攻日期是1945年夏天。此后是麦克阿瑟陈述,这位能言善辩的军头,不看稿子,有条有理地说明先攻吕宋的道理。
麦克阿瑟是个目中无人的狂妄之徒,在一次面對面聚会中,他竟然威胁罗斯福:如果舍弃吕宋而直接进攻台湾,则明年美国大选,选民一定不会投你的票。
夏威夷会议后,参谋长联席会议内部和太平洋前线海陆军将领之间,仍在辩论先打吕宋或先攻台湾。尼米兹又想到了进攻硫黄岛和冲绳以取代台湾的策略。这个策略很快地获得联席会议和前线将领(包括麦克阿瑟)的共鸣。
持续18个月的大辩论,在1944年9月底和10月初之间获致结论:放弃攻占台湾的构想,全力进攻吕宋,再攻打硫黄岛和冲绳,最后目标是登陆九州岛。联席会议于1944年10月3日下达命令。
战史家表示,美军放弃进攻台湾的主要原因是后勤支持太大、太麻烦,需要动员太多的资源。一旦开打,已经营台湾近半世纪的日本人,并不是那样容易被摧毁。台湾的日本空军实力不弱,日军在高雄凤山兴建的卫武营基地,数十栋营房大到可以让火车开进去,那是日军的南进基地。
1945年1月,麦克阿瑟终于实现“我一定会回来”的诺言。1945年春天,美军血战硫黄岛和冲绳,死伤无数。太平洋战区美军正准备登陆日本之际,广岛和长崎分别被投掷原子弹。
在1945年的关键年代,台湾免于被美军攻占“血洗”(过去数年美机已持续轰炸),使台湾的战后复原比其他饱受战祸的地区还快,这是不幸中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