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拉开帷幕 两岸三地著名作家、评论家齐聚青岛

2015-05-30 20:50:19
收藏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路遥文学奖文学

2015年3月29日,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在青岛开幕。两岸三地著名作家、评论家、国内二十多家主流媒体记者以及各界精英人士,共同见证这个由民间发起的公益纯文学奖项的颁奖仪式。

由《收藏界》杂志社社长高玉涛和收藏家高为华发起设立的“路遥文学奖”,从2013年初启动,2014年初正式进入评选过程。由于该奖项的发起人是文学圈之外人士,故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发起人之一高玉涛先生认为,发起该奖项是因为喜爱文学,并对当今文学现状有所不满。他认为“路遥的文学精神遗产是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世界的,谁都可以继承弘扬”。他希望“路遥文学奖”能面向整个汉语文学写作,坚守现实主义文学理想,鼓励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路遥文学奖”的另一发起人高为华先生在谈及“路遥文学奖”自设立到首届“路遥文学奖”的颁奖,其间虽有种种阻力但依然努力坚持,为之奔忙,他说:“是路遥精神在支撑我们做这个事,树立‘路遥文学奖,第一,是对路遥生命的最好延续。第二,是路遥精神的最好传播和发扬,路遥精神就是‘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他的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显得弥足珍贵,这种精神是支撑我们坚持“路遥文学奖”的精神动力。第三,希望更多的像路遥一样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坚持为平民立撰,为底层、为平凡的人物立撰的作家涌现出来,这个奖也是对这些作家的奖励和支持。第四,这个奖是民间的,没有官方的约束和政府的制约,我们以民间的力量和智慧,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宗旨来评奖,对这个奖充满信心。”

“路遥文学奖”是为纪念著名作家路遥、由民间发起的纯文学公益奖项。该奖项为年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大奖,每年一届,评选当年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每年奖励一部作品;每年12月3日即路遥诞辰日公布获奖结果,次年3月29日举行颁奖盛典暨“路遥文学奖”文学周活动。

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由该奖项的发起人、《收藏界》杂志社社长高玉涛先生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编剧葛水平女士联袂主持。高玉涛先生全程用陕北普通话主持,他说这是对路遥先生的另一种致敬。

阎真先生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摘取首届“路遥文学奖”的桂冠。台湾著名作家陈若曦、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彬彬为阎真先生颁发奖章;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尤凤伟、台湾著名作家蓝博洲为阎真先生颁发获奖证书;“路遥文学奖”监事冉劲松为阎真先生颁发奖金。首届“路遥文学奖”得主阎真当即表示,此次所获奖金10万元将悉数捐出,用于路遥和阎真家乡小学贫困学生的助学金。

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之后,“路遥文学奖”文学周活动随之开启,围绕阎真作品《活着之上》、路遥现象与现实主义文学价值研讨会、港台及大陆作家对话、关于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相关议题的论坛活动将继续推进。与此同时,阎真将应邀赴天津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路遥家乡的榆林师院、清涧中学、西北大学等高校进行演讲。

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

暨路遥文学奖文学周特邀嘉宾名录

主 办:路遥文学奖国际研究中心

承 办:              传媒集团

时 间:2015年3月29-4月9日

地 点:山东青岛

获奖作家:阎 真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

路奖颁奖主席团:

陈若曦 台湾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尹县长》开中国“伤痕文学”之先声

王彬彬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

李建军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导

刘清华 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

萧夏林 “路遥文学奖”秘书长

尤凤伟 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邢小利 著名作家、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蓝博洲 台湾作家,《台北恋人》获《亚洲周刊》十大小说

陈  伟 著名文化企业家,“路遥文学奖”奖金支持者

路遥家乡领导及亲友:

杨怀智 中共清涧县县委书记

高明伟 清涧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  斌 中共清涧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姜  鸿 清涧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曹谷溪 作家,路遥研究会会长

王天笑 路遥胞弟

路茗茗 路遥女儿

田  波  路遥纪录片导演

路遥文学奖评委:

陈汉萍 《新华文摘》编审

方  岩 《扬子江评论》编辑,青年批评家

黄发有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旷新年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邵燕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向晖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素霞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  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  锟 资深文学编辑、作家

大陆著名作家学者:

洪子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新颖 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

孙民乐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  灵 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乐生 西北大学教授,路遥研究专家

仵  埂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周海波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清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  童 作家,《北京文学》资深文学编辑

金  理 复旦大学文学院,青年批评家

李  振 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黄德海 《上海文化》编辑,青年批评家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

他不怕风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冻。

他不摇也不动,

永远挺立在山顶……”

一支歌,一支老歌,一支唤起一代人无限情怀的岁月之歌,四十年来一直传唱至今!而曾历经时代“风吹雨打”的我们,对这支老歌更是倍感亲切!每当我哼唱起这支歌,眼前就浮现出年轻时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长达九年的军垦生活。许多年过去了,我时常在心底发出呼唤:当年的战友,年轻的伙伴,你们今在何方?可还记得昔日在北大荒时那些艰辛难忘的峥嵘岁月?时光荏苒,如今我们天各一方,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压力,你们是否还像年轻时那般充满激情?

带着一个强烈的宿愿,1991年夏天,我们二十多个当年兵团战友组成了“第二故乡回访团”,重新回到那魂牵梦萦的北大荒,为着去追寻那段往日的岁月与远去的青春。

旧地重游,一切是那样的亲切又陌生。完达山依然苍翠,乌苏里江依然深沉,山山水水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充满风雨思情的往事。站在曾经挥汗耕耘的原野,风吹麦海,金浪无边,故人已去,旧梦难寻……

在那一时刻,我们又共同唱起那支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归途时,我想:历史将如何评价那场“屯垦戍边”的大潮,对于每一个亲身经历那段历史今天已人到中年的“老知青”来说,已经并不十分重要,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经历、遭际而得出不同的感受。一切都已经过去,而青春是美好的,不论在边陲要塞或穷乡僻壤,不论是困惑迷惘或雨雪风霜,都自会发出其动人的光彩。现实与未来的一切,均植根于过去的土壤,它规定并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与人格,并始终与之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未必不是一个新的伟大事物的准备和前奏。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新回首往事,自会发现这一代人那条不断挣扎、辗转、奋斗、追寻的生命轨迹。

回到城市,我们又都纳入了各自生活工作的轨迹。而我仍一直想着那支歌,那个画面。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使我躁动、兴奋,以至寝食难安!这种情绪郁积了很久,沉淀又泛起,但一直没有落到笔上。到1999年,恰逢我们同学一起“上山下乡”三十周年,为了缅怀我们那段逝去的岁月,为了诉说我们这一代人虽栉风沐雨仍百折不回的生活信念,我开始着手创作这幅画。

草图很快勾出,但开始仅是一个人物,像是自己当年的影子,还略带几分惆怅。审视、思考感觉太单薄不够丰厚,没有表现出面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内省与宽厚情怀,也没有表现出这一代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追问。又经过了多次草图变体,脑海里此时浮现出许多同代人和战友,他们的音容笑貌、形象气质一下子成为我构思和构图的主体,于是我的构图开始变大,人物开始增加,并且逐渐从大半身变成全身。但从一开始落稿,这个构图就很快演变成纪念碑样式的群像组合,人物的形体动态追求统一中的变化。去掉多余的形态身姿,赋予它们某种象征甚至宗教意味,尽可能在人物形象和神情上着力刻画。创作进入到这个阶段,对古典绘画潜心研究的心得与影响开始发生作用,那种静穆与单纯、庄重与永恒的精神气质融入了我的画面,并逐渐影响控制了此后的进程。

最后草稿确定后,我又画了等大的完整素描,然后将素描正稿拷贝到最容易发挥鸡蛋坦培拉特点的细腻素白胶粉底板上。为慎重起见(鸡蛋坦培拉是不适宜在底板上反复涂改的),我又画了色彩小稿,然后就开始层层施色了。这中间,宽板刷、海绵块、湿纸团等工具都曾使用,但到了表层,还是要使用中、小号毛笔完成,笔法运用也尽可能一致。这是迄今为止我完成的最大一幅木板鸡蛋坦培拉绘画作品,足足用了三个月时间!很累,算是对自己和同代人往日青春岁月的一种怀念。画面上的所有一切都是熟悉的,情感也是真实的,而创作过程却异常艰辛!在那段日子,我把自己关在画室,静静地坐在画前,一边画画,一边思考,把我的情感融进每一个局部、每一个细节。我时常感觉自己仍是三十年前的兵团战士、农业工人。每天计划好要完成的部分,然后就是坐下来,持续劳作,直到将“任务”完成。

在今天看来,这个题材也许太过陈旧,艺术处理也了无新意,创作方式更是近乎拙笨原始,然而,只有如此,我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内心的平衡与自身价值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看去,我是幸运且快乐的。它使我坚信:你所表现的东西必须要从自己的骨子里渗透出来,要从自己的潜意识当中闪现出来,要从自己的血液中流淌出来,因为你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特质给予了你这种不可更改的底蕴和印迹。

2004年7月记于京北蓟门

发表于《画室里的秘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0月)

《青春纪事之——离离原上草》 木板·坦培拉绘画 190×185厘米  2007年

每当回忆起当年的我们,就自然地联想到北大荒的荒原。我们就像是荒原上的野草,无需照料,靠着大自然的恩养,自然杂乱而顽强地生长起来,追求着我们的理想和热情,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天长日久,我们已把自己的命运和那片荒原联系在一起。今天,昔日的这些知青战友已不知生存或落脚在哪里,但是我相信:北大荒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精神家园,它永远会因为我们曾经的存在而美丽。

《青春纪事之——惊扰》

木板·坦培拉绘画 100×150厘米  2014年

北大荒的原野,丰腴富饶、充满神奇。江畔河边,迁徙时节,候鸟野禽常常经过,或低飞或高翔,让人神往。此刻,不知道是女知青惊扰了在水中歇息的丹顶鹤,还是丹顶鹤惊扰了在水边洗脚的女知青,又似乎都不是,它只是那时劳作生活中的一个轻松动人的瞬间。

摘 录

二十年来,刘孔喜潜心研究坦培拉(英文“Tempera”的音译,西方古代一种以半油半水的乳液作为媒介剂组成的绘画,是早于油画的欧洲古典绘画技法材料体系,后来的油画正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一发源于欧洲的古典绘画技法,并身体力行地运用于油画教学和创作,为填补这一西方绘画技法材料体系在中国现代美术教学和创作的空白而辛勤耕耘、手不辍笔,培养出了许多学生、弟子,他的作品丰富了中国油画创作的风格和技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冯远近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青春纪事之——纯真年代》 木板·坦培拉绘画 160×180厘米  2009年

我们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群体。在北大荒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的青春、感情和着汗水、热血,自在地流淌、歌唱。今天,我们已无法挽回逝去的青春,留住岁月的脚步,然而当年的那份纯真情愫仍然值得我们永久珍藏。

摘 录

孔喜以知青为题的这组油画作品,以古典手法完成,形象动人,内容质朴,是对特殊时代中人物的造像,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去过孔喜的画室,知道他坚持使用欧洲古典坦培拉绘画技法作画,材料和制作方法考究,从起稿到敷色都按程序操作,还要为每幅作品绘制大量草图和习作。此种工匠式的认真态度保证了作品的质量,所以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完整细致,绝无时下画坛上常能看到的疏忽和草率之弊。但本文较少提及他的造型技巧和制作方法,这并非意味着制作不重要,而是因为作为艺术表现内容,知青主题牵扯广泛,社会意义深远,若只从技术层面展开论述,可能会因小失大,有损此种特殊题材的重大社会意义。所以如有读者想从技术层面上了解孔喜的作品,建议阅读孔喜撰写的《经典教案系列丛书·坦培拉绘画技法》一书,即可获得对这种古典制作方法的详细了解。

——王洪义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公共艺术》副主编

摘 录

刘孔喜先生作为我们50年代出生的一代艺术家,他这个人非常朴实,这些年来不断有各种作品参加各种专业的展览,但是这次集中起来很好的让我们认识他艺术道路的一个一个的脚印。与其说展览是青春的足迹,我觉得同样也是刘孔喜先生的足迹,这是我对他艺术的总的一个看法。刘孔喜的艺术在今天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需探讨的学术问题。我初步想了一下,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从他的艺术中来发现、来思考、来讨论。第一,绘画的叙事性与造型性的关系问题。第二,孔喜的艺术具有全景与主体的关系。第三,孔喜的作品很好的处理了语言和技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油画发展中,我们迫切的需要来解决油画的语言技巧和造型问题,而孔喜正是在坦培拉这种古典的西方技法和当代的表现结合上作出了逐步的探索。第四,是他很好的处理了创作与教学的关系。

——范迪安  中央美院院长 在《青春足迹——刘孔喜绘画艺术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青春纪事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木板·坦培拉绘画 163×154厘米  1999年

“路遥文学奖”监事会代表致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路遥文学奖监事会常务监事、油画《路遥》作者冉劲松

“路遥文学奖”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文学界的事情。当它作为民间人士来举办这个奖项的时候,令我感动;因为路遥精神能延续到今天,对我们艺术家来讲,也是有很多精神上的追求,所以我们愿意来做这样的事情;还有为人低调的陈伟先生,为我们这个活动提供了强力的资金贡献;更让我感动的是,阎真老师在半个月前就决定把他所得的全部奖金捐给学生、捐给家乡,当时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钱不多,是一份心,而且代表了他书里书外的一种精神,一种“活着之上”的追求,也让我们感到前行的路上并不孤独。谢谢大家!

教育界代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执行主任、副教授张丁

我是一个文学圈外人,但是作为路遥先生的读者、阎真先生的读者,我就以读者的身份谈几点感受。首先,向首届“路遥文学奖”获得者阎真教授表示衷心的祝贺。《活着之上》写的是高校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我也算高校里的一员,对这种人和事,可以说是非常地熟悉。我也发现身在高校里,大家都心照不宣、司空见惯这种现象,但是很少有人说什么,特别是公开地说,更少见把它写下来,偏偏湖南的阎真教授,他用优美的文学笔法,把这种生态描述了出来,这个非常难得,也很不容易,所以向阎真教授致敬;第二,我要向“路遥文学奖”的发起人高玉涛和高为华表示感谢,高玉涛是《收藏界》传媒集团的负责人,按理说和文学界也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本着对文学的挚爱、对路遥先生的敬重、对中国文学的责任感,来做这个奖项。我作为高玉涛先生的朋友,对他筹办文学奖的经历可以说历历在目,他每走一步都遇到很多的困难,刚才高为华先生讲了很多的意义,但没有讲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大家也看到媒体上有一些质疑和反对,但是筹备中的每一次活动、每一次评议、每一篇小说的审选,这当中都要付出极大的辛劳,这毕竟不像王先生讲的官方的文学奖,有着雄厚的人力和财力搞得声势浩大,这是一个民间的、可以说是以高玉涛先生一己之力来实现的一个奖项。所以今天能在这里颁奖,我要衷心地向高玉涛先生、向“路遥文学奖”国际研究中心,向《收藏界》传媒集团表示感谢。

《活着之上》读者代表发言

《活着之上》读者代表青岛青建蓝谷总经理吴爱芹

《活着之上》这部小说,我是用两天时间看完的。我看的比较粗,简单说两点:第一,这部小说为什么能够打动我。是因为2003年我读过阎真老师的《沧浪之水》,印象非常深刻。12年之后,在书店又看到了阎真老师写的《活着之上》,就买了回来。就感觉写得特别真实,而且是我们熟悉的、就像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一样。感觉他就是生生的剖开了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有许多生活的不美好,有财富、有纠结、有矛盾、有反思,还有痛苦。真实的生活本身也正是如此,所以打动了我;第二,关于《活着之上》书名的理解。“活着”,大家都好理解,那么“之上”呢,就是在活着的基本之上,不能迷失自我,不能丢失本性,不能违背做人的初衷底线,坚持自己的信仰。那么,我认为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就是“活着之上”的选择。谢谢大家!

“路遥文学奖”高玉涛:

向陈伟等支持者致敬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众所周知,经济是基础,如果没有经费,那么“路遥文学奖”也好,诺贝尔文学奖也罢,那肯定办不起来。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举办地为何不是陕西,而在青岛呢?一是因为青岛市一位热爱文学的、不愿透露姓名的领导,独具慧眼几次来京找我们,希望“路遥文学奖”能在青岛举办;二是他积极向几位民企、国企负责人介绍路遥的重要意义与社会影响,引起他们的重视;三是他组织动员青岛几位民营企业家,直接提供办会所需经费。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都不愿作宣传,不愿暴露姓名,甘做无名英雄。大家都知道,在金钱至上的这个时代,青岛官员和企业家能有这样一种情怀,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境界,实在是“路遥文学奖”之幸,也是中国文学之幸。此外,我还要感谢来到现场的国清百川集团总裁薛山、青岛青建蓝谷总经理吴爱芹、潍坊船说餐饮集团总经理卜文,青岛雅达酒店管理公司总经理?明明,他们对我们这个奖项也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可以说,如果没有爱好文学、敬畏文学的上述各界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就没有今天“路遥文学奖”的颁奖晚会,“路遥文学奖”也不可能走向明天。我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来支持这个奖项。借此机会,我们还要特别感谢远在福建莆田的陈卓艺术中心总经理陈伟先生,去年元月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路遥文学奖”首届开评仪式上,陈伟先生为“路遥文学奖”捐了100万元奖金。此次颁奖盛典,我们虽再三邀请,但他还是没有来。陈伟先生捐100万元奖金一年多来,几乎没有宣传过他,为什么?不是我们不作宣传,而是陈伟先生再三表示,不要任何回报,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满怀感恩之情,在此向陈伟先生表达我们的致敬与谢意!同时,再次谢谢上述这些无名英雄,为他们身上所保持的真正的路遥精神而鼓掌。现在,受陈伟先生委托,有请“路遥文学奖”监事冉劲松先生代表陈伟先生,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同时,我还要特别介绍一下,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幅经典油画作品《路遥》的作者,一位是著名的油画家冉劲松先生,一位是著名油画家周武发先生。他们两位和这位陈伟先生一样,都是“路遥文学奖”的支持者,也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奉献者。冉老师、周老师这么大的作品,在拍卖行起码都是几百万元价位,但为了文学事业他们甘愿做出无私的贡献。

2014年度中国长篇小说论坛

众专家关于《活着之上》的部分观点

(根据会场发言先后录音摘录)

萧夏林:阎真创作了二十多年,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一直坚持只写四本书,大概三十多万字,阎真的几本书都是写人类困境的,而且一直到了《活着之上》,把人类的困境及绝望和知识分子的绝望推到一个极致……

于慈江:阎真是我们的老班长,是我当年大学的同班同学。我在想,这里面有很多都是中文系毕业的,我知道各个系差不多,有人说我们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阎真是一个例外,他始终怀揣着作家梦……

他这四部小说平均每五年一个节奏,我觉得不浮躁,写得非常地从容。

王彬彬:阎真现在写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是太熟了,因为这个小说让我们会思考很多问题。有一些想法也没有理清楚,我现在想说三点:第一,从活着到活着,第二,是现实的问题,第三,我觉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

黄德海:这部《活着之上》,讲了很多大学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这本书写了很多压抑人、败坏人,让人非常生气的事情。我在想,人们说的现实主义的问题,现实怎么一直没有一条非常熟悉的道路,每一个现实的角度好像都是和黑暗联系在一起的……

杨乐生:阎真这本书我看了以后,感觉是他在《沧浪之水》厚实的基础上,又一次的写作飞跃,刚才有人谈到《活着之上》讲的是今天的中国大学,今天的中国大学恐怕是制约或者是限制中华民族进步的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

高远东:我研究这个《活着之上》,脑子里面出现了一个坐标,这个坐标是我看懂这个书的一个参照,我觉得这部小说,他是介于在《儒林外史》和《围城》之间来写的。什么意思呢?他是写大学、写知识界的一些事。这部小说,我觉得有非常大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什么呢?首先,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记录,一个忠实的记录……

孙民乐:这个小说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反映,仔细分析,有很多人物,外面的人想进去找到真相,阎真整个的风格应该说从大的范畴来说是一个美的心,后现代以来这样的学者相当地少……

张灵:我看了这个作品,先来谈谈我的感受。我觉得这个作品作为一部朴素现实主义的作品,是对一片土地或者是一定时空下的一定地域、一定职业的人的生活的真实的描绘,包括中小学、包括整个教育系统的人们的生存的状态,做了非常真实的描绘,这点我觉得这部小说是非常重要的。

张丽军:知识分子也是很重要的存在,主人翁在很悲惨严酷的环境下生存着。其实真正的生活比这个还要严酷,正如我们很多人提到生活比小说还要精彩。

李振:高校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出了问题,要挑战这样的体制,它的路径在哪?虽然说《活着之上》里面有非常强的人格取向,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发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方岩:作者在批判人文精神衰落的时候,矛头指向了制度、市场、社会道德和外部原因,但是唯独遗漏了一个自我侵犯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蓝博洲:我说一下不同的视角或者是不同的语境下的读者的看法。我在台湾算是少数比较关注大陆当代文学的一个文学界的人……

阎真教授反映的是很严肃的信念的问题,人活着是为什么?追求什么?他提出的问题也是我观察到的,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的信念是传统的价值观没有了,所以很多各种各样的社会乱象层出不穷……

夏商:这个小说当中有几个地方,我觉得他是关于尊严的小说,我们现在所有的都是来自于活着的尊严,所以作者在贯穿当中有着曹雪芹对灵魂的追求,实际上是他对自己的身份的讨论……

王华:我觉得这本书真得是非常好,让我们的教授、评论家们,在这大谈高校里面的无奈、绝望和恐惧,所以我觉得阎真老师做得非常好。

朱艳玲:我是一个编者,我想应该能够对各种各样的作品有敞开的态度,如果阎真的创作今后在细节上面,如在语言上面,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更细致的一些改变,我觉得可能会更好,可能给我们的力量和回味的东西会更多……

周海波:我觉得如果把这部作品作为大学题材的作品叙事的话,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这部作品,或者把握这部作品存在的意义。我觉得它既是对大学校园、对大学的老师们叙事,同时又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的写照……

逄春阶:阎真先生的《活着之上》,我感觉就是“累”,这个小说的名字我觉得应该改成《累》,没有上学“累”,上了学还得“累”,上博士“累”,上什么也是“累”,有了孩子还是“累”,一辈子就是“累”,阎真先生就是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个“累”。路遥本身也是“累死”的,很多的教授和学者,还有我们记者也是累,没有不累的。

王向辉:小说《活着之上》,阎真老师写困境写痛苦,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希望的尾巴,还有尊严,知识分子的尊严。他从第一部就写尊严,他是能够坚守尊严的,为了尊严他可以放弃很多的东西,所以阎真老师在来之前,我一直在猜想他长什么样,什么样的个性……

鲁太光:我这几天想的都是路遥和“路遥文学奖”的事情,觉得首届“路遥文学奖”颁给阎真老师的《活着之上》,还真是一种巧合,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现象,这里有一个线索,就是我们人的生存空间的开放的问题……

黄发有:我觉得《活着之上》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和《沧浪之水》一样写出了知识分子在这个年代,如何不断的突破自己地底线,慢慢地往下降的一个过程,所以说他在这个表现过程的时候,也写出了内在的一种痛……

陈汉萍:阎真老师的作品,写出了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写出了知识分子底线的推敲及底线的坚持,也写了艰难地“活着之上”的意义,我觉得这在阎真老师自己的表达里面,讲到了他重新思考传统资源,这是很好的……

赵勇:说到《活着之上》美中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这个书是在批判现实主义的框架里面,或者是像这样的一个目标去努力。但是同时,我感觉里面有一些地方可能是为了把这样的批判呈现出来,使得在人物的刻画上,或者是在一些故事情节的呈现上,显得有一些单一,使得人物的性格,或者是人物遭际的复杂性和丰满性的度降下来了……

冉劲松:我感觉这部小说是有朴实的奢华在里面的,看着写得娓娓道来的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精神上是很奢华的。另外还有一点是含蓄而挣扎的,这个是我的感觉,写的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也没有过多的言辞批判,但是给我们心中很多内心的挣扎,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阎真教授。

徐妍: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命运,一个主题有一个主题的命运,这些都不是哪个人能够说清楚的,我谈的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或者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现实主义在今天的语境下,不断被提起……

葛水平:作为民间自发的“路遥文学奖”,我感得我们民间这样的奖太少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官方的奖。

路遥的伟大在所有读者的心里面,而我们现在所有的人所写的东西,真正的存世价值有多大,我不好说,但是如果大家都努力写,能够有一颗平静、平和的心去写,在这样的变革的时代下,也将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家出现。

曹谷溪:非常感谢大会给我提供这个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台湾来的陈大姐。有媒体说我是路遥的老师,这个话是不准确的,路遥是我的一个文学朋友,我有许多的文学朋友,路遥是我许多的文学朋友中接触最多或者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

张燕玲:本来文学史是精神史,而精神史就必须建立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上的,在这方面我觉得阎真做的很好,特别是细节的生动,比如说贴近人物写,我个人认为在阎真的笔下,他把曹雪芹的文学思想始终贯穿小说中。

仵埂:我觉得路遥的作品是这个时代稀缺的,他写出了人的渺小和被现实的摧毁,包括今天我们谈论的作品里面也一样……

3·29:路遥文学奖颁奖法定日期

高玉涛(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在首届“路遥文学奖”文学周“一次论坛两个研讨会三人主题演讲”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2013.3.31日中午12∶05),占用大家几分钟时间,讲几点个人感想。刚才听取了陈若曦、阎真、李建军三位文学家的主题演讲,增长了见识,倍受鼓舞,更坚定了我对文学事业的热爱。而部分批评家、作家的自由发言,高人高见,令我这个文学外行茅塞顿开。在此向各位几天来所贡献的智慧致敬!同时也特别感谢萧夏林秘书长为本次论坛所付出的鞠躬尽瘁的辛勤劳动,此其一。

其二,我在想,阎真老师既然将《沧浪之水》写出来了,《活着之上》也出版了,何不一鼓作气再攻一城,搞个阎真文学三部曲呢?对阎老师,我特别看好,58岁,比我年长两年,却像42岁这么年轻,他的身体素质在这摆着,不像路遥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了惊天的痛惜。阎老师大家都看到了啊,肯定长寿,而且能说真话,阎真阎真,能有假话吗?可是,看看现如今的作家群体,很多人都在写假话、废话、套话、官话和空话,这是有目共睹的社会乱相之一。所以我建议大家都思考一下,能否写一部彻底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之死》《文学之亡》呢?从而警示世人,呼唤讲真话、写真话的良好社会风气。

其三,第二届“路遥文学奖”奖金要增加到20万,目的是对作家和作品心存敬意,而且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逐年提高。

其四,“路遥文学奖”志在走向国际文坛。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因为有在座的这么多大作家、大批评家的帮助指导,会使我们一步一步将其打造成世界文学大奖,在这一事业的进程当中,我们可以不求名不图利,但必须坚守文学的理想。

其五,因为缺乏经验,本次会议做得不周到的地方,请各位多多谅解。明年希望把会议做得更具专业水平。昨晚我们就如何办好第二届、第三届“路遥文学奖”,应青岛企业之约专门进行了讨论沟通。我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已有企业家和有识之士关爱关心“路遥文学奖”了。他们看到了这项事业的前景,感受到了“路遥文学奖”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表示愿与我们共同推进这项文学事业。在青岛能够遇到“活着之上”的企业家,令人感慨万千,我甚至一直默默闪动出欣慰的泪花。因此,我以为今天会议结束之时,也就是明年“路遥文学奖”启动之日。人大文学院院长孙郁老师说得特别好,国际嘉宾应提前一年邀请。昨天,我们反复考虑后,在此郑重宣布:“路遥文学奖”颁奖日期定于每年3月29日。

最后还想特别强调一点,“路遥文学奖”就是中国文坛的一面“照妖镜”。诸位批评家们,希望将这面“照妖镜”高悬于中国文坛上空,照出假丑恶、照亮真善美,从而推动中国长篇小说健康发展,良性进步,决不能让“文学死亡”之说成为现实。在座的每一位专家学者对本会的贡献,我们都将铭记于心。

路遥文学奖颁奖引发媒体热议

“路遥文学奖”文学周活动开启

继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圆满举办后,“路遥文学奖”文学周活动随之开启。此次文学周活动,自3月30日开始,至4月8日结束。

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已于3月29日在青岛举行。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由该奖项的发起人、《收藏界》杂志社社长高玉涛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编剧葛水平联袂主持。高玉涛全程用陕北普通话主持,他说这是对路遥的另一种致敬。路遥是陕北人,所以在颁奖盛典中还邀请了陕北民间艺人献唱陕北民歌、表演陕北说书。

整场颁奖典礼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以长篇小说《活着之上》摘取首届“路遥文学奖”桂冠的阎真。在领取奖金后,阎真当即宣布,所得奖金全部捐献给路遥家乡和阎真家乡的学校,作为贫困生的助学金,希望他们不畏困苦,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之后,“路遥文学奖”文学周活动随之开启。活动主要议程包括两岸三地作家、文学批评家举行2014年大陆长篇小说论坛暨台港2014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研讨会,首届“路遥文学奖”得主阎真应邀赴中国人民大学、榆林师院、西北大学等高校演讲交流等。(北京日报)

首届“路遥文学奖”争议中颁奖

近日,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青岛举行。作家阎真凭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摘取首届“路遥文学奖”桂冠。而该奖项自设立之初就遭遇路遥之女路茗茗反对,而一直备受争议和关注。

早在2014年1月8日该奖在北京开评之初,路遥女儿路茗茗就通过出版社向媒体发出她给高玉涛、高为华二人的律师函,称当事人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路遥的姓名、肖像,已构成侵犯姓名权和不正当竞争,要求对方即刻停止奖项的设立及后续行为。“路遥文学奖”遭遇路遥家人的抵触,这是“路遥文学奖”最大的争议来源。对此,高玉涛回应称,这丝毫不会动摇他把“路遥文学奖”办下去的决心。“路遥的文学精神遗产,是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世界的,谁都可以继承弘扬,这需要什么授权呢?我把路遥的声誉,看得比我自己的还重要”。

据高玉涛介绍,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之后,“路遥文学奖”文学周活动随之开启。获奖作家阎真、国内著名学者等一行还将到延安文汇山为路遥献花扫墓,参观路遥文学馆、路遥故居、纪念馆等。(华西都市报)

路遥把文学上升到信仰层面

继3月29日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圆满举办后,路遥文学奖文学周活动随之开启,首届路遥文学奖得主阎真应邀赴中国人民大学、榆林师院等高校演讲交流等。昨日上午,阎真来到路遥文学奖文学周的最后一站,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进行了“《活着之上》与中国大学”的主题演讲。

在阎真看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还没有一部能够超越《红楼梦》,“他竭尽平生心血以至生命来写这部著作。”谈及路遥,阎真认为路遥也是把文学当做自己的信仰,“欲望不能任性,功利不能野蛮,文学有信仰才有出路。把文学上升到信仰层面,高于生命,这是路遥精神的重要特征”。对路遥逝世后二十多年,《平凡的世界》还能长期位列中国小说销量排行榜的前列,阎真真诚地表示,“非常难得!”

针对当下人们在理想和功利夹缝中生存的状况,阎真说自己一直想写一部批判性小说,对功利化现状进行揭露批判,于是有了首届“路遥文学奖”获奖作品《活着之上》。这部小说直面生活潜规则和学术腐败,描写了不学无术、投机钻营分子在大学里的如鱼得水,也展现了像聂致远这样有良知、有追求,但又迫于现实环境无奈生存的另一类知识分子的境况。

昨日,“路遥文学奖”的发起人高玉涛告诉记者,第二届“路遥文学奖”组委会已从去年12月底投入工作,目前评委会已经完成了对今年一季度长篇小说的研读和评审工作。在首届“路遥文学奖”文学周活动结束后,评委会将正式向外界发布第二届“路遥文学奖”的第一榜。他还透露说,“为了激励更多的作家学习和传承路遥喜爱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第二届“路遥文学奖”的奖金将提高到20万元。”(西安晚报)

首届“路遥文学奖”得主阎真:文学有信仰才有出路

新华社北京4月4日专电“潜规则成为最有效的行为方式,这种现实令人沮丧。”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日举办的“路遥文学奖”文学周活动中,首届“路遥文学奖”得主阎真说,欲望不能野蛮生长,坚守信仰才能让文学启迪读者,为社会增添良知。

“把文学上升到信仰,高于生命,这是路遥传统的重要方面。”阎真在发言中说,针对现代人在理想和功利的夹缝中生存的状况,他想写一部批判性小说,对功利化现状进行揭露批判,这才有了首届“路遥文学奖”唯一获奖长篇小说《活着之上》。

这篇小说直面生活潜规则和学术腐败,既写了以蒙天舒为代表的不学无术、投机钻营分子在大学里的如鱼得水,更展现了以聂致远为代表的有良知有追求,但又在现实环境下无奈生存的另一类知识分子的真实境况。

“最近有学生找工作,问我要不要找关系?”面对这一简单的问题,阎真很纠结:“如果鼓励学生通过潜规则来实现目标,有违我的原则;如果告诉他不需要找关系,又怕因此耽误了学生。”

阎真谈到,市场经济浪潮使一些人在物欲中失去自我,人格和道德底线有所下降,甚至把潜规则看作最有效的行为方式,关系与金钱开路成为“理所当然”。

“欲望不能任性,功利不能野蛮,文学有信仰才有出路。”在阎真看来,对自我生存的关注本无可厚非,但功利主义不能任性地野蛮生长,需要有一种力量来平衡,这种力量来自于对人格的坚守和对信仰的追求。知识分子应坚守职业道德,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在活动中表示,作家应该走出个人狭隘的世界,努力提高自身精神境界,以思想的力量激励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路遥文学奖”是一项公益性民间文学奖,以已故作家路遥命名,倡导坚守现实主义文学理想,鼓励现实文学创新与发展。第一届“路遥文学奖”于2014年12月3日公布评选结果,湖南作家阎真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获奖。

首届“路遥文学奖”得主阎真捐助82名清涧学生

4月7日,首届“路遥文学奖”得主、中南大学教授、副院长阎真为清涧县石咀驿镇九年制学校的82名学生发放助学金共5万元。

活动现场,阎真把5万元现金分别放到信封里,亲自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据了解,2014年12月,首届“路遥文学奖”揭晓,湖南籍作家阎真的作品《活着之上》获奖,并获奖金10万元。此次,阎真教授将所获奖金的一半捐助给石咀驿镇九年制学校的82名学生。他表示,石咀驿镇是路遥的故乡,希望这里的孩子不畏困苦、好好学习,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新华网)

作家阎真讲述“我与路遥传统”

4月3日晚,第九届文学节“文学与时代”系列讲座第二讲“我与路遥传统”在人大举行。本次讲座由首届“路遥文学奖”获得者、作家阎真主讲,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阎真从自己的作品《活着之上》和《沧浪之水》出发,谈了两点创作体会。第一,路遥的传统根本上就是对文学生命的投入,这种精神在陕西表现得尤其充分,路遥曾经说过幸福与物质没有关系,幸福是纯精神的,这种绝对的表达就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是路遥传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二,路遥的经典叙事,使得《平凡的世界》有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就此次获得“路遥文学奖”的《活着之上》所涉及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阎真从小说选择的中国知识分子当下的处境和心境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语境中的困惑和尴尬,即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机制下不得不去适应“潜规则”的心理遭际。他还提出现下某些知识分子的精神选择需要质疑和审视的观点。

此后,阎真又和同学们分享了《沧浪之水》写作的心理状态。《李白传》生发了其对坚持心灵纯粹而不被理解的感慨,萌发了写一部关于知识分子作品的冲动。并将古代知识分子与中国当下知识分子对比,指出知识分子历史处境的变化带来了精神上的严峻挑战。在阎真看来,《沧浪之水》写的是现实对人的温柔的却强制性的童话,功利主义对人的改造和其中人的无奈。最后,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阎真老师对市场经济下的世俗价值和精神价值提出质疑和批判,同时也表明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对价值操守的追求和决心。(人大新闻网)

文学界组团 祭奠路遥

又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思故人,情悠长。首届“路遥文学奖”文学周陕北行4月4日拉开帷幕,首届“路遥文学奖”得主阎真、著名文学批评家李建军,以及“路遥文学奖”组委工作人员、多家新闻媒体一行,抵达延安文汇山为路遥献花扫墓,遥寄哀思。

记者了解到,昨日前往延安参加祭奠路遥的文学界人员有:首届“路遥文学奖”得主、中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阎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员、著名文学批评家李建军;著名作家、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编剧葛水平;“路遥文学奖”发起人、“路遥文学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收藏界》杂志社社长高玉涛;著名文学批评家、“路遥文学奖”秘书长萧夏林;“路遥文学奖”发起人、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高为华;“路遥文学奖”监事会常务监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著名油画艺术家冉劲松;“路遥文学奖”志愿者高睿康等。

扫墓后,他们将应邀前往靖边。7日、8日首届“路奖”得主阎真、著名文学批评家李建军将应邀赴路遥家乡的清涧中学分别做《小说语言的艺术》《路遥的意义》的演讲。(西安晚报)

希望民间文学奖在争议中成长

“民间奖在培育公信力上要谨慎”(青岛早报)

“路遥文学奖”发起人高玉涛:中国民间文学奖数量少关注度低(西安晚报 )

“路遥文学奖”奖金或增加到20万 增加终审评委数量

阎真:我和路遥一样,写的小说与生活没什么距离

高玉涛:“路遥文学奖”奖金可能增加到20万(华商报)

猜你喜欢
路遥文学奖文学
《芳草》文学奖(2021/2022)获奖篇目
今古传奇文学奖获奖名单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征文启事
中华诗词(2020年1期)2020-09-21 09:24:56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当代陕西(2019年23期)2020-01-06 12:18:04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写给远去的路遥
作品(2017年11期)2017-11-18 03: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