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明月

2015-05-30 10:48李煌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辜鸿铭周作人学问

李煌

Literatis calligraphy is valued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literators knowledge, talent, spirit and ideal. These first-class literati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such as Kang Youwei, Liang Qichao, Zhang Taiyan, Hu Shi, Gu Hongming, Zhou Zuoren, Yu Dafu, etc., who devoted their entirety to learning, have created the remarkable features for calligraphy. Council 2015 Spring Auction set up a special session for the literatis calligraphy of the 20th century in memory of thei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纵观中国历史中书法的生成及发展,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就是它生长于传统文人之中,依靠传统学问来滋养。所谓国学或者说传统学问,造就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象及人格魅力。传统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是探知中国人文精神的通衢,书法恰恰是在这些学问的蕴含之中,才滋长出那份隽永蕴藉的内涵,拥有了那份“高尚意趣”的“文人气”。

文人书法要素在于学人的人格理想、学识积淀、才华禀赋、精神境界的综合与升华。民国时期的一流学人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胡适、辜鸿铭、周作人、郁达夫等举毕生心力沉潜为学,养就了书法中那一重“文人之性质”、“文人之趣味”,以及书法之外那一重“文人之感想”的可贵品质。匡时迎春拍特推出“旧时明月:二十世纪文人墨迹专题”,以期步踵前贤,勉力躬行。

其中一件辜鸿铭所书“虚静”,十分精湛。“虚静”二字源出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辜鸿铭学贯中西,对中西文化均有深刻的理解,他是东方文化的捍卫者,同时也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在辜鸿铭看来,中国古人所提出的“虚静”的概念,正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之一。

文人书法中,郁达夫的字大概是最具个人色彩的。此幅对联,用笔自然,结构随意,气息文雅,有独特的个性。文人书法清秀飘逸,不斤斤计较于笔墨点画。从外形上看,其书取势欹侧、造型瘦削,着墨虽不厚重,线条却颇为劲挺刚毅,如锥划沙。

另有胡适致周作人信札一通,也是难得的书法与文物藏品。胡适与周作人的交谊,始于“五四”运动,终于“七七”事变。期间两人诗文往还,留下许多诗篇。“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撤离北平,周作人没有同行,成为四名“留平教授”之一。7月8日,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的胡适离开北平,随后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当年就去了美国,作非正式的外交工作。至此,胡、周二人天海两隔,通讯中断。1939年元旦,“抗日锄奸团”的刺杀行动使周作人险些丧命。1月12日,周作人接受汪伪势力控制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职务聘书,这是所谓其“伪职”生涯的开端。他写了两首颇能体现遇刺后心境的打油诗和硬朗朗地站在八道湾居所前拍摄的照片,一并寄给了胡适。这封信是寄到华盛顿的中国使馆,转交“胡安定”先生。因为谁也不认识这位“胡安定”,就丢在了一边,无从投递。直到1939年12月13日,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在美国各地巡回演讲后再次回到华盛顿大使馆,才收到华美协进社孟治先生转来的周作人两次寄来的诗和照片。为此,胡适又写了一首《无人认得胡安定》感怀,诗云:“两张照片诗三首,今日开封一惘然。无人认得胡安定,扔在空箱过一年。”

这通信后来也辗转寄到了周作人手中,搁在周氏旧箧中,恍惚20余年过去。直到香港友人鲍耀明提及胡适逝世,他才又将这一页小诗清理出来,睹物思人一番之后,索性又转赠给了鲍氏。他特别在信笺空白处加注“胡适之君诗”,再钤上一枚“岂明经手”的印章,以示郑重说明。这首小诗,即是胡、周二人最后的诗文酬唱。此封胡、周二人的最后通信或可作为旧日情谊的剪影,亦可作他们在时代生存境遇中的一册存照。

猜你喜欢
辜鸿铭周作人学问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乾荣子对周作人创作之影响考察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周作人之死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周作人住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