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多多
For many, monochromes seem to be far away from polychrome porcelain. Actually, monochromes are the most colorful category among Chinese porcelains for many rare colors were preserved and inherited in monochromes. The superlative craftsmanship as well as the pure color amazed everyone and this also why it is honored as “Mother of Polychrome”.
按照定义上的划分,除了白瓷和青花以外的瓷器都可以称作彩瓷。但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单色釉似乎和“彩”字相去甚远,“彩”就应该是色彩斑斓的,而单色釉尽管总体上色彩丰富,但表现在一件作品中的却往往只有一种色彩,和色彩斑斓根本不着边。但事实上,中国瓷器中色彩最丰富的就是单色釉,除了青白单色釉以外,很多“珍贵”的色彩都是在单色釉中得以保留和传承。其纯粹的色泽让人不得不惊叹窑工的神造。也正因为此,单色釉也被誉为“彩瓷之母”。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绿釉、蓝釉等。单色釉纯净、理性、简约、雅致,虽不张狂,但其中美妙自可沁人心脾。
中国瓷器在唐代以前多以单色釉为主,但因为其时技术有限,烧制出来的单色釉瓷器往往色彩一般、釉质一般,艺术水准也就一般,而真正在艺术审美上有所突破的单色釉,则诞生于宋元时期。
人们所熟知的“五大名窑”,皆以烧制单色釉而著名,虽然其中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主要以青瓷、白瓷为主,但钧窑却在色彩变化上堪称一绝,也可代表宋代以至其后色彩单色釉的巅峰。其中的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孔雀绿、宝石蓝等更是为人所称道,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即是“白胎烧就彩虹来,无色成窑画作开”。古称“窑变无双,钧瓷无对”,说明因为窑变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个世上绝对不会出现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故而每一件钧瓷都是孤品,珍罕难得。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烧制有了极大发展,单色釉瓷烧制也日趋成熟,并演化出各种各样动人心魄的色彩。尤其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官窑瓷器烧制更是近乎巅峰。而这段时期的官窑单色釉瓷器,又是清瓷中最精彩的部分。据记载,在当时的官窑中,往往烧制一两百件才能得到一件单色釉完品。其名贵程度可见一斑。
清三代时期,单色釉瓷也有大量创新。据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记载,景德镇窑场共有57种花式釉,其中40多种为单色釉,著名的釉色如“郎红”,是当时的督造官郎廷极在模仿明宣德“祭红”的基础上所创烧,经窑烧后釉色鲜紫,酷似牛血,所以也被称为“牛血红”。郎红釉色鲜艳丰润,需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由于烧制难度很大,还出现了“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单色釉既为单色,那么怎样在这一单色中玩出“花样”就颇耗精力。即便用今天的色彩观来看,古人对釉色变化的把握也近乎偏执。就如同那“郎红”所在的红色系,郎红是红色的一种,而全部可以被称作“红”的颜色却有数十种之多,祭红、豇豆红、宝石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盖血红、“娃娃脸”……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或是对釉色种类有一定研究,恐怕单是见到这些名字就已经崩溃了,这还仅仅是红色这一个范畴而已。其他如黄色釉,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蓝色釉,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等;即便是看上去最“单调”的青色,也分为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等。按照这种分类方式,颜色上的分毫之差都有着决然不同的名字并代表着相去甚远的风格,这种细致严谨、追求完美的精神,可谓人类在追求艺术方面的最高境界。
或许因为单色釉过于内敛,因此在早期的瓷器拍卖中价格一直偏低,近年来状况才有所改变。2007年秋,北京翰海曾一次性推出近30件清三代的官窑单色釉精品,成交斐然。2009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件清雍正时期的霁蓝釉梅瓶以146万港元的价格拍出,而其在2004年纽约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仅为6.6万美元。
单色釉看似颜色单调,却是将一种颜色之美发挥到极致的表现。不花哨、不累赘、不浮夸、不炫耀,静穆而和谐,冷漠却生动,退去了宫廷的奢华,骨子里渗透着的是一种属于文人的情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