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婵
摘 要:从1952年我国提出要在高等院校设置辅导员一职以来,辅导员的工作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从最开始做学生的“政治领路人”慢慢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转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评价机制比较看重教学和科研,而辅导员工作较为琐碎和烦杂,以致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感,很多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规划不明确,这种种原因导致了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因此,辅导员能否具有正确的角色意识,并准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实际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辅导员;定位;职业
任何职业形成的过程,从根源上说,都是社会分工的过程。在任何组织内部,详细的社会分工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新职位的产生就逐渐成了必要。随着这个新职位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新职位也逐渐被全社会所认同,这样生产部门就产生了设立该职位的需要,最终在全社会就形成了一种新兴的职业。在社会分工中确立下来的职业具有明确的特点。
而在我国,大学生辅导员的产生并非如此。从辅导员确立的历史来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加强对高校领导的一项政治工作。因此,辅导员工作职能源于政治工作,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
也正因为如此,对辅导员工作的研究和探索也一直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德育研究的视角中。与之相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的产生,最初源于高校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方面的分工,这种分工经过几百年的磨合,才最终形成了今天学生事务工作职能明确的现状。
我们认为,对辅导员的角色认识应从宏观比较和微观分析两个方面探讨。
宏观比较就是将辅导员同教师、班主任进行比较,了解大学辅导员的身份。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横向比较辅导员的角色,他们究竟是行政管理干部还是教师?还是并列的身份?在实际的工作中并不明确。这其中多半是学校内外部诸多客观因素所导致。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晰,致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比较迷茫。
微观比较就是要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围绕学生思想变化、心理需求、就业指导等方面,认识辅导员在大学生学术性生活和非学术性生活的角色扮演和作用发挥,尤其是认识辅导员在大学生非学术性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由于对学生工作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对辅导员认识不清的情况,关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
一、高校辅导员是教师
虽然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定位是“教师”和“干部”,但这种双重身份非常不利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在笔者看来,辅导员应该享受教师待遇,辅导员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中的引路人。这种指引和帮助需要具有教师的宽广胸怀和专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大学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最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主体。但是,他们又不同于大学的专业教师,辅导员不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导,只需对学生进行德育。高校可以开设一些思想政治类的课程,要求辅导员担任主讲教师,通过教学工作,让辅导员找到一名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也能够对自我角色进行清晰的定位。
二、大学辅导员是“特有”专业的教师
对于具有特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而言,他们在从事学生事务性工作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种知识桥梁与学生进行沟通。实际工作中,有的辅导员毕业于化学专业,有的毕业于金融等专业。这样一来辅导员既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又通过学习获得思想政治类知识,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都能做到各个击破。
三、大学辅导员应该以“朋友”的方式开展工作
面对现在90后的学生,辅导员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先与学生交朋友。以“朋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学生都习惯了享受家人的妥协和照顾,因此,他们特别反感辅导员以“严厉”的方式来批评教育他们。辅导员作为一名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在对大学生的批评教育过程中,以朋友的方式来进行。在访谈中,所有学生都希望辅导员是他们的朋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辅导员,首先,角色的核心是教师;其次,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和“特有”专业的教师;再次,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应该分工和细化,在分工和细化过程中,建立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体系;最后,高校辅导员应该以“学生的朋友”身份来从事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新梅.和谐校园建设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1(14):194—195.
[2]洪富忠.高校辅导员工作困境成因及对策新论[J].经济师,2008(05).
[3]吕 健,王慧莹.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01).
[6]李 晨.基于90后大学生新特点的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优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