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结合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进行SWOT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内蒙古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内蒙古 循环经济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4-189-03
在过去的30年,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部分地区粗放式的生产使资源禀赋、环境等遭受了巨大破坏,不可持续的发展给未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亟需解决的危机。对于农牧业收入占主要来源的内蒙古农村经济而言,随着其人口的不断增多和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使得其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浪费与环境公害的双重压力。为缓解资源浪费引起的矛盾,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积极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正是基于内蒙古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积极研究和发展循环农业具有其紧迫性和现实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是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定义
在人类文明中,人们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浸入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但是在学术界,对循环农业经济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将循环农业经济界定为:“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按照3R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或零(最小)干扰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其实质就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一概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循环型农业只是农业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提高经济质量,更好地建设经济;经济建设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也要尊重生态系统的规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样经济建设才能持续长久。
二、内蒙古循环农业经济在某些方面取得较大发展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按照“生态既是生存环境,也是发展环境”的科学理念,集中力量推进乌拉特草原保护、乌兰布和沙漠治理、乌梁素海湿地保护三大生态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山川秀美的生态巴彦淖尔。截至目前,沙区已完成造林面积3万亩。敖汉旗在城镇建设中,坚持“三个结合”,全力发展城镇支撑产业。一是把城镇化同工业化结合起来。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发挥了城镇的聚集效应,提高了产业的聚集度,新州、新北工业园区入驻项目23个,带动了大批农业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变,增加了城镇人口,扩大了城镇规模。二是把城镇化同农牧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围绕羊、鸡、牛、草、猪等主导产业,依托丰富的农林牧资源,引进了蛋鸡加工、牛羊生猪屠宰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日益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渐成群体,带动了地方经济。三是把城镇化与市场化结合起来。壮大专业化市场,发展新型商业,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实现以市场活流通,以流通促生产,加快商业中心建设。
三、内蒙古自治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S)
1.基础优势。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资源辽阔,各种农业经济形态较其他省份广泛,土地利用空间还有大幅提升的空间,大量农荒地适宜发展多种特色农作物。内蒙古自治区气候类型的特征是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害发生率低和工业污染轻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相对优越。
2.技术优势。玉米、小麦、向日葵、马铃薯是自治区优势粮油作物,在自治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民增收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高产创建、良种补贴、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配方施肥、节水增粮行动等项目为平台,已连续八年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实施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推广,2013年全区继续开展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推广工作,重点在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农机农艺融合与技术培训上下功夫,进一步扩大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实施范围和面积,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为全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3.拥有大量优质的龙头企业。内蒙古通过ISO9000、HACCP、GAP等认证的龙头企业国家级有38个,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将近300个,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400多个。尤其伊利和蒙牛这样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在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布局,为其他龙头企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内部劣势分析(W)
1.农业人口的制约。内蒙古自治区今年人口增长迅速,预计人口总数将达到480万。其中农业人口的增长尤为迅速,人口的不断增长势必增加农业资源的负荷压力,过度的负担会对自然环境、土地资源等造成极大的压力。在广大农牧区,取暖也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而这些地区的生态条件极为脆弱。极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农牧民的文化素質较弱,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市场缺乏了解,组织化程度较低,对于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存在一定抵触思维。而且大量优秀的大学生骨干毕业后选择留在城市,对去农牧区工作没有较大兴趣,促使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不能在农村发挥作用。
2.缺乏完善的法规。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各经济主体(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营行为涉及到一个外部性的问题,需要通过立法手段,界定各主体的产权,从而通过法律形成强制的行为约束。内蒙古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法规与标准、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实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进行环保审计等,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3.农牧民—企业—市场没有有机结合。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单靠个体经济主体是无法完成的,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在上下游实现无缝对接的经济主体可以获得较大优势。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时缺乏上下游管理的理念。具体就是表现在牧民利益、企业利益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外部机会分析(O)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确定了方向,并将制定实施一系列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相继还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的契机,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实施“富民与强区并重”的发展战略,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凭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与兄弟省区市团结协作、内联外引促进经济转型与升级,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发展路子,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外部威胁分析(T)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现在内蒙古草原正在消失,变成小型沙漠,慢慢扩大、彼此相連,形成沙海。内蒙古在60年代曾有草原12.3亿亩,80年代是11.8亿亩。但如今可利用的牧场只剩下5.8亿亩。仅30年的时间,草场惊人地萎缩了56%。现在,内蒙古西部的乌兰察布草原、科尔沁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因荒漠化已基本沦为沙地。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也在步前者的后尘,每年正以140多万亩的速度沙化。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生态环境。此外,农业综合技术水平同发达省份相比仍处于相对薄弱的水平。农牧民有着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但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仍有待提高。
四、内蒙古自治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生态型农牧业
1.生态型种植业。结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种植和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引导种植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调整。启动以“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使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为目标的“两减三保”行动计划,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加大农家肥、沼渣、沼液等有机肥的使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引进先进施药机械,建立精准施药示范区。
2.秸秆综合利用。扩大秸秆利用渠道,引进开发秸秆利用技术,提高利用效益。加快调整畜禽养殖结构,扩大食草动物养殖,增加秸秆过腹还田利用量。推广以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新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秸杆发电。加快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增加利用方式,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
3.农村可再生能源。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积极发展沼气、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种养模式,通过沼气发酵,提高粪便以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农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鼓励大中型养殖场、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开展粪便和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发农村太阳能,因地制宜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
4.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以草地资源保护和建设为切入点,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重畜轻草向建设养畜转变、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的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战略目标,建立循环型和可持续型的畜牧业体系,高效利用草地资源。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加快发展草产业、沙产业、林产业等后续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大力发展节水型经济
1.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各地区水、土、光、热等资源条件,以高效、节水为原则,以水定作物,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及灌溉规模,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各业用水比例。完善大中型灌区改造和配套,加强支渠、毛渠等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滴喷灌和管渠道灌溉,逐步建立节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提高节水灌溉面积比重。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提升自然降水利用率和旱地综合生产能力。
2.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好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水质,增加可利用水源的范围和总量。强化水功能区管理,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加强对水功能区和排污口的实时监测,严格排污口设置管理工作。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提高处理能力;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和垃圾收集系统建设,扩大覆盖范围。
(三)内蒙古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循环农业经济法规、规章体系。推进循环农业经济法制化建设,以国家法律为指导,政策为基础,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法规、规章体系,保证循环农业经济的有序和规范运行。同时还要抓紧制定适合我区实际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并制定配套实施细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加强技术投入。加强科技推广与服务加强种养业良种体系、农牧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牧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自主攻关和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入户,完善技术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到场、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加快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引进、组装配套与推广,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以良种繁育、测土配方平衡施肥、节水灌溉、模式化种养、人工授精、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治为重点,扩大农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的实施范围,增强辐射示范、带动能力。争取农作物的良种率稳定在95%以上。奶牛、细毛羊、绒山羊、肉羊种畜特级、一级比重达到90%以上,肉牛达到60%以上。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
3.政府强化基础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牧区草原改良、人工草地、围栏、棚圈、饲草料加工、动物防疫、鼠虫害防治等基础建设;扩大农区农田水利、水土流失治理、土壤改良、基本农田建设规模;大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提高关键生产环节、重点作物、农畜产品集中产区的机械化装配水平、专业化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的发展后劲,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4.推进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牧业,拓宽农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加快“金农工程”建设,形成上下贯通、直达乡村的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加强农牧业门户网站建设,建立农牧业各专业、各地区的网站群。强化农牧业综合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交流。建立健全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农牧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系统、农牧业宏观调控辅助决策系统、农牧业政务管理服务系统和农村牧区公共事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5.加强农牧民培训。构建政府项目引导、主管部门统筹、培训机构实施、农牧民自主参与的新型农牧民培训机制。实施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和农牧民学历教育力度,加强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农牧业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农牧民生产经营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养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扩大农村牧区“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牧民培训的补助标准,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牧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
五、结论
农牧业部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提高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发展循环农牧业和高效特色农牧业。以调整农牧业结构为主线,加快推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提升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能力,结合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实际,大力实施“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战略,实现农畜产品增产、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三增”目标,努力使全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元萍.甘肃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14
[2] 郝志龙.内蒙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D].中國知网,2006(1)
[3] 刘飞.内蒙古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7)
[4] 郑利霞.内蒙古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初探[J].内蒙古环境学报,2007(3)
[5] 申倩.内蒙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4)
[6] 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
[7] 乔永峰,阿如娜,闫晓华.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证分析.经济论坛,2012(2)
[8] 刘飞,姚凤桐.内蒙古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8)
[9] 尹雪峰,赵吉,张一心,王立新,贾志斌,李媛.内蒙古地区中小养殖场畜禽粪便再利用与再资源化现状与策略.生态经济,2014(9)
[10] 郝星,姚一萍,史培,高天云,张三粉,刘建平,崔艳,骆洪,鲁华.内蒙古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调查检测综合评价报告.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12)
[11] 陶爱祥.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成果的述评.经济问题,2007(5)
[12] 内蒙古农牧业厅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http://www.nmagri.go,2010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作者简介:安刚刚,专业为企业管理,指导老师为胡尔查教授。)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