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苗苗
历史评价能力既融合记忆、理解、分析等一般性的思维能力,又拥有历史的客观性、辩证性以及主体的阐释性等历史的本质属性。因此,历史评价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基本特征,也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色的一种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本文主要探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为什么实行多元评价及怎样实行。
一、构建中学历史多元评价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教育的认知能力培养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性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四种能力,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在历史学习中,通过这四种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一般性素质。二是学科性认知能力,即只有通过历史教育才能全面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剖析各种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辩证地分析历史发展动因与过程的能力,科学地比较不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并发现其异同的能力等。在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能力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灵活、变通的特色,主张“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以克服以往历史教学重视量化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的不足和弊端。
二、中学历史多元评价的解读
1.中学历史多元评价的构成因素
(1)中学历史多元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2)中学历史多元评价的对象是书写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史料阐释的历史观念。
(3)中学历史多元评价的价值标准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主,融合多种史观来解释和理解。
(4)中学历史多元评价的思维过程包括综合分析、史论结合等表达方式。
(5)中学历史多元评价的成果形式是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评判。
2.中学历史多元评价的方法
(1)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尽量做到全面。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其作用和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来逐一点评,或是从现实、直接影响和长远、间接影响来分析,或是一分为二,从积极作用、消极影响的角度来思考。如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对日本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对国际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比较偏重消极影响,比如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但现在也要看到客观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刺激了中国人要求进行制度上的变革,破坏了自然经济又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等。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视为好或坏。应从其对历史的贡献出发,而非简单的二元论或以个人喜好为准。有些人只是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易于评价;有些人活动领域广泛, 时间跨度较大,评价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如“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试对李鸿章进行评价。”如果老师一开始就夸夸其谈,学生充其量就是记笔记,对这个人物,不可能真正了解。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整理李鸿章的活动史实: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创办洋务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③创办北洋海军;④组织了淮军;⑤选派留学生;⑥甲午海战避战自保,致使北洋海军丢失制海权,全军覆没;⑦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但签订条约时秉承“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签订《马关条约》时曾经减少一亿的赔款。再引导学生从积极角度、先进角度进行思考评价,得出如下的结论: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从消极角度出发进行评价,得出结论:李鸿章曾多次作出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牺牲疆防;在与日本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北洋舰队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也要考虑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若引导学生按上述方法,以史实为依据,从多个角度,一分为二地来评价历史人物,那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就会“ 饱满”很多。
(3)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应回到所评价对象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分析历史、思考历史、体验历史;要求学生与“任何历史情境中的人产生共鸣。”人物自身的思想是会随情势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事件也只有在联系到前后的历史事件时才能看得更清楚。
历史多元评价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生历史认知结构的完善,思维的发展及良好的课堂体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成为教学的着力点。老师在涉及历史评价的内容时,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用适合本节内容的方法让学生看得到、听得懂、学得会。通过多元价值体系的构建,可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这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是为了学生能够拥有正确地对待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