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邂逅洛阳

2015-05-30 10:48:04黄婕
牡丹 2015年4期
关键词:京都洛阳日本

黄婕,洛阳女儿。秉烛洛一高,闻道工学院。一朝东渡,樱花树下眠,依稀梦牡丹。

洛阳是一座深沉的古城,她有一种力量,让凡在此生活过的人,都会被烙上终生的印记。这种力量,对于远离她的人显得尤为强烈,我也是这样一个被烙上洛阳印的人。来到日本十几年,从留学到工作、结婚生子,仿佛一切都按部就班,却总挥不去那“素衣不忍弃,为有洛阳尘”的情愫。

常常想,这样一座古城,不该泯然于众城中去啊。于是,在日本这个自以为延续了华夏正朔之地,处处寻找着洛阳的痕迹。

日本人的洛阳印象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日本与洛阳的渊源深厚程度几乎可以超越长安。洛阳是最早与日本发生外交关系的中国都市,有学者把洛阳看作日中都市交流的原点。现有的关于日本列岛住民的最古老的文字记录出现在中国的《汉书》中,而《汉书》本身就是东汉的班超在洛阳完成的。以后范晔的《后汉书》中又明确记录了光武帝授予倭人使者金印的事,其地点应该就在当时的国都洛阳。这枚认定为日本国宝的金印两千年后在日本九州被发现,成为证明中日古代交流最重要的实物证据之一。

“邪马台国”一直是日本文史界的热门研究课题,它是日本列岛早期的小国,应该还是几乎没有文字存在的很原始的时期。《魏志倭人传》记载了公元239年,邪马台国入魏都洛阳朝贡,获得刻着“親魏倭王”的金印和百枚铜镜。邪马台国如果没有《魏志》的记载,其存在就完全不会为人所知,所以这则记录非常珍贵。此外,《隋书倭国传》中有倭国遣隋使(遣唐使的前身)致隋炀帝署名日出处天子的国书的记录。隋炀帝非常不满蛮夷之国竟敢与中国天子平等对称,对鸿胪卿下令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这一屡屡被引用的让日本人自豪的轶事,也发生在当时的东都洛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史书上对日本的称呼由“倭”到“日本”的转变,最明确的记载是唐朝《史记正义》上“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的记载,这正是武则天在神都洛阳执政的时代。此后的十几批遣唐使虽然居留在长安,但和东都洛阳也多有交流。而这些遣唐使回去后,对日本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所以,可以说古代日本发展史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几乎都可以找到与洛阳的关联性。从洛阳的古代史料中可以读到2000年前日本的样子,这对于缺少文字资料的日本古代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了以上基础,即使不是熟知历史的日本人,也会对洛阳生出亲近崇敬之情。虽然洛阳在国内连三线城市也很难称得上,但在日本,绝对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城市之一。日本人对洛阳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古典。

这种印象不光是来自历史,还来自文学。当我自我介绍说来自洛阳时,一般情况下,日本男人的反应是:“《三国志》中的洛阳啊”!而女人大多会说“杜子春的洛阳啊”!

《三国志》(普通日本人所知的《三国志》其实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不必说的,在老中青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受追捧,洛阳作为最重要的舞台,自然被人熟悉。那杜子春呢?第一次听这个名字时,可怜当时太没文化的自己,心中还在茫然地思考此人和杜甫、杜牧的关系呢。后来才知,杜子春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文学人物。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作为经典被编入教科书。而这篇小说的开头一句便是:“某个春日黄昏,唐都洛阳的西城门外。”

芥川深谙中国古典文化,特别善于赋予许多中国古代故事以焕然一新的内涵,《杜子春》就是其中一篇。有趣的是,中国的杜子春的故事舞台其实是长安,但芥川把它写到洛阳,并渲染了唐都洛阳富丽奢华,让人印象深刻。普通的日本人喜欢杜子春,连带着对洛阳这个地方也觉得亲近起来了。

日本汉诗中的洛阳

在日本与洛阳的邂逅常常是在书卷中,特别是日本汉诗中隐藏着的众多“洛阳”,总是给我惊喜。我们中国人爱张口便称“唐诗”,其实诗在各个朝代都是有的,所以日本人将用汉字做成的诗统称为汉诗。完全不懂汉语的人竟能作出不论是结构还是音韵都颇得体的汉诗,仿佛令人难以置信。而事实上,日本人从大约一千三百年前就开始通过汉诗反应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了。当前虽说是日本汉诗衰微的时代,仍有一些修养较高的日本人以此为乐。

如今的互联网,似乎无所不能,随便什么都能搜出来,可是前提是那些内容得有人上传。像日本汉诗这样的相对圈子窄年龄又偏大的主题,很难在网上轻易找到你想要的东西。必须自己去翻书,而且很多是未结集而散落在某个不知名的小册子中的。所以除了极有名的汉诗以外,一般的作品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日本汉诗不是我的方向,只是偶尔涉及,可是如同上天对我的褒奖,让我在日本的汉诗世界里得以屡屡邂逅洛阳。

例如,在一本阐述社会环境的书中,偶遇这样一首:

火舶铁车租税通

鲁西以外一家同

东京自此洛阳似

道里均平天地中

——大沼枕山(1818-1891)《东京词》

以上是明治时代诗人为反对东京城市建设而作的七言绝句的一部分,吟咏了幕府末年由江户到东京的激变。《史记》等古文献明确记载着周朝营造洛阳的目的是“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由此可见,先秦时代关于洛阳为天下之中的印象,对日本也颇有影响。

九朝帝阙风霜古

几处河山光景新

请看当年金谷路

笙歌今日是何人

——石川忠久《禹域游吟之14 洛阳》

这是现代人石川的作品,他多次到中国旅游,洛阳周边都到过,包括去探寻杜甫墓地等,边游历边作诗,留下了不少的作品。虽然谈不上是上等佳作,但不懂日语的中国人读起来也完全没有障碍。当年播下的一粒种子,竟然超越了语言的障壁,千年之后仍能开枝散叶回报芬芳,文化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啊!

顺便说一下,对于日本汉诗中出现的洛阳需要斟酌来读,有很多并非真的指中国洛阳。例如,室町时代(1338-1573)的一首以《洛阳桥上看北山晴雪》为题的诗。无论是名字还是内容,都让人以为是中国洛阳的风景诗。因为洛阳城内恰好有洛阳桥,城北是以众多王陵而著名的北邙山。但是,仔细究其作者和时代背景才发现,这其实是一首描写京都雪后风景的诗。下面的两个例子则是明确用“洛阳”代称京都的诗。

洛阳知己皆为鬼

南屿俘囚独窃生

生死何疑天付与

愿留魂魄护皇城

——西乡隆盛(1828-1877)《狱中有感》

梦上洛阳谋故人

终卫巨奸气逾振

觉来浸汗恨无限

只听邻鸡报早晨

——武市半平太《绝命诗》

两首的作者都是幕府末年时代的风云人物。诗中的洛阳是与风云机变、荡气回肠的情绪相连的。前一首是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在被流放于孤岛时的名句,反映了其愿为王政复古鞠躬尽瘁之意。如今被胜海舟刻于石碑上做成“留魂碑”立于东京。所以,到东京旅游时突然看到石碑赫然刻着的“洛阳知己”几个字先不必过于自作多情啊。后一首也是领导尊攘运动的与坂本龙马相交的志士,被镇压后入狱,受命切腹自杀前所作的绝命诗。即使不懂日语的中国人读来也会为其气势所感吧。

喜欢看日本汉诗,期待在不经意间与洛阳这两个字再次相遇。论文学性艺术性什么的,日本汉诗的水平很难与中国的历代名诗并提,这一点连日本人也是公开承认的。已经八十多岁的石川忠久老先生最近还公开说日本文化的基石是汉文,提倡日本年轻人重新认识、敬重汉文。可是他同时亦感叹道,第一次去中国时还有人当场提笔与他对诗,后来这样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日本汉诗,也会让我们中国人思考很多东西。真心希望洛阳这样一个诗意的城市里永远不缺乏会写诗的人。

他乡的洛阳

到京都旅行时,手中的地图,古香古色地标着洛东洛南洛西洛北;街上的招牌,从洛阳幼稚园、洛阳医院到洛阳庄饭店;连城市宣传图片都用的是东山魁夷1963年到1968年完成的名画系列《京洛四季》。作为一个洛阳人,怎会不生出一种“今夕何夕,余身何处”的穿越感呢?

京都的别称就是“洛阳”,由此又衍生出“上洛”(进京的意思)等词。日本的京都为什么会用这个名字呢?带着一点小小的虚荣心,我特意去问导游小姐。可没想到,得到的答案却不是我想要的——她说:“因为洛阳就是古都的意思。”我说:“有一种说法是,京都的前身平安京最初是仿照中国的长安和洛阳被营造的,分别称为左右京。左京洛阳的部分沿用至今,所以这个名字也保留下来。”“是吗?原来是这样。”导游小姐的反应礼貌中含着冷淡,她根本没听进去,也不愿接受这个解释。这也反应出一个现实,京都是日本人的心灵故乡,对大部分人而言,并没有将京都与中国的洛阳联系起来,尤其是高傲的京都人。

其实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已查了不少资料,有一篇名为《京都唐名考》的日文论文阐述得比较详细。其中谈到以上说法的最为原始的古籍资料是平安时代的《帝王编年记》。但是必须遗憾地说,其他绝大部分后来的资料都只说平安京的建设是仿照长安的,特别是近年来的资料几乎完全没提到洛阳的事儿,真是伤心。京都的友好城市是西安,以洛阳的古都地位,即使不是京都也应该是奈良(事实上奈良的友好城市是扬州),这也是让人惋惜之处。只能自我安慰:城市之间能结成友好姊妹的,都是缘分,比较实力地位什么的就俗了。而且,不管洛阳对于京都的关系有没有被认同,至少这个名字保留下来了。和“洛中”、“洛外”等词汇一起,与一种历史概念相结合,京都的“洛阳”、“洛京”都成了日本首都的代名词。

被称为洛阳的京都,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初到此地的人会不太习惯她的质朴。很多地方还是低矮的民宅,颜色也以灰青色为主,到了夜晚就灰暗安静得如同偏僻乡下一般。高楼大厦加霓虹灯闪烁的情景都少得可怜。然而,自然之美与原味的历史感,正是京都的魅力所在。

尽管日本首都事实上已迁至两百年了,可京野菜,京料理,京果子(点心),京和服……统统专指京都。但凡加了个京字的东西,都透出一种高贵的“范儿”来,即使价格昂贵,众人也心服口服。事实上京都的很多东西确实有独到之处。在京都,有着百年历史的店铺俯仰皆是,遍及各行各业,技术、工艺、味道都是世代相传的。价格昂贵的部分正是由传统衍生出来的附加价值,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的价值。

有传统的地方也有傲气。在日本也有标准语(东京为基础)和地方方言之分,一个漂亮女人说方言是会被看作乡下人的,唯有说京都话,不但不减分,反而好像平添了几分品味。所以京都人一般不会刻意说标准语,这也是京都人的文化自豪感的一个表现。京都与洛阳,其实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洛阳本应有比京都更深厚的文化资源,但是在认识和利用方面,比京东差了何止一个层面!京都人的傲气是自信的流露,而洛阳人的骄傲中焦虑的成分更多吧。

当洛城中春光正好的时候,世界上有多少地方的洛阳才子是在梦中遥望着牡丹,在梦中追逐着春风的。还好,很庆幸我是在被中国文化浸淫的东瀛,还常有邂逅洛阳的欣喜。

责任编辑 杨丽秀

猜你喜欢
京都洛阳日本
京都湾处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10:22
日本元旦是新年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洛阳正大剧院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12
探寻日本
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人大建设(2019年9期)2019-12-27 09:06:20
洛阳自古繁华
海峡影艺(2019年1期)2019-06-24 07:36:48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京都好咖啡
京都访古记
大众考古(2015年1期)2015-06-26 07:20:56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