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早醒来,都要下意识摸一摸手机。
在电子化阅读如此便捷,如此广泛的今天,似乎大家离书本越来越远了。无可厚非,这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如果一种技术能够使信息传播更快、更廉价,我们有什么理由去阻止它的蓬勃发展呢?可是偏偏有人要与它作对,前些年关于“深阅读”的文章屡见报端,后来又觉得这个词不过瘾,索性引入了“慢阅读”这个概念,直接对电子化阅读进行口诛笔伐。平心而论,从获取信息这个角度讲,电子化阅读确实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从审美意义讲,似乎它就逊色许多。要知道,阅读有时候是生活的奢侈品,而不是消费品。
本期“域外”栏目,我们注目于阿尔志跋绥夫的《血痕》。这是一篇精彩的小说,在俄国革命的宏大背景下,作者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远离风暴中心的偏远火车站,充满悲悯地将笔墨倾注于一个小人物身上。在革命浪潮的裹挟下,他憧憬美好,肆意呼吸自由的空气;在突发的战斗来临时,他从兴奋的虚空跌落到残酷冰冷的现实;在面对他人和自己的死亡时,本能的错乱和理性的丧失,幻境与困境,狂躁与绝望,笼罩了他的身心。作者冷峻细致地呈现了一个普通生命终结的最后时分,慌乱、同情、崩溃、痛苦、自卑、愤恨、惦念等等杂糅汇聚,汹涌而至,让人无法喘息。而作家如同他笔下雪原中的白桦树一般,只是“悲哀地站立在那里”,静静地观望这场生死。白银时代的作家,笔力着实让人惊叹。
在“专辑”栏目中,我们继续推介洛阳文学院的签约作家。与上一届签约作家相比,这一批作家更年轻,更有创作激情。我们仍将在这个版块里,持续关注他们。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