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零散素材散发光芒

2015-05-30 10:48曹振国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零散庄子

曹振国

我们平时所搜集到的作文素材,多数是零散、简短而非集中的或略显粗糙且缺乏形象细节的,如何让这类零散、简短或粗糙的素材也散发出光芒,是不少中学生写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面结合实例谈谈看法。

同类素材,集束捆绑

对三个或三个以上零散、简短却较有说服力的素材集中使用时,可高度浓缩和概括,并采用排比句式叙述。这样运用往往简洁有力,能增强语言气势和说服力。试看2014年江苏卷满分作文《心田半亩种青春》的片段:

奥地利作家托尔斯曾歌颂过:抚平心灵的皱纹,等同于青春永驻。在时光的潜网中,没有谁能逃脱自然的规律;但在心灵的空间中,乘长风、万里溯流而上者并不鲜见。画家黄永玉古稀高龄,仍以“流浪者”的心态对待名利,以“冒险者”的姿态广泛尝试多种艺术领域,不断发掘新奇。同样,齐白石晚年仍不懈追求画艺的提升,多次改变画风,终达登峰造极的境界。诗人席慕容步入老年后,每与青年人畅谈诗歌,那眼眸里闪烁的光芒仍告诉我们:那是一位满怀诗意的女子。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会湮灭;华年会消逝,但激扬活力的青春不会褪色。

这个片段举了黄永玉、齐白石和席慕容晚年或高龄时青春永驻,心态年轻,材料颇有代表性,虽然每一则都略嫌简短概括,但“集束捆绑”使用,也颇具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集束捆绑”使用同类素材的时候,最好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侧面选择,以避免简单重复现象。下面是以“低头”为话题的考场作文片段:

唯有不向歧视低头,才能收获尊严。华夏史册的痛苦记录,让我们不忍卒读,一场场因为软弱而丧失领土的战争磨蚀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们,让人们看到了中华的希望,看到了重获尊严的曙光:霍元甲、陈真用拳头和腿脚打破了外国人的歧视,掀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钱学森、杨振宁用学术和知识打破了外国人的歧视,推翻了“中国人无知”的论断;毛泽东、周恩来用智慧和才能战胜了西方人的歧视,澄清了“共产党只会打江山不会坐江山”的怀疑。面对外族的歧视,他们拼出了尊严:擂台大战无人匹敌,原子弹、氢弹暴响天际,国际外交席上频频出现中国人的身影,我们获得了应有的尊严。

霍元甲与陈真、钱学森与杨振宁、毛泽东与周恩来,这三组素材都特别简短零散,但“集束捆绑”使用,且从三个不同侧面(体魄、科学、治国)运用素材,体现出了思维的全面性,也有较强的说服力。

合理扩充,凸显形象

课文中出现的或司空见惯的人物类素材,我们往往瞧不上,认为太过零散简短或者普通俗套。如果我们适当变换使用形式,合理扩充内容,用凸显形象代替平淡叙述,融入描写、抒情以增强主观色彩和表现力,效果自然有别。在一篇写“人格魅力”的考场作文中,一位同学这样运用“苏武牧羊”的素材:

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用毅力铭记了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传奇;他用意志拒绝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他用气节抵御一切武力威逼,在饥寒交迫中艰难生存,把“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磨砺得更加炫目。是什么让苏武名垂青史?是人格魅力让苏武名垂青史,是人格魅力让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同样是写苏武抵御威逼利诱,对汉朝忠贞不屈,在北海边杖节牧羊,这段文字采用描述“漫天风雪”“大漠黄沙”等背景来烘托人物,运用鲜活的句式构成排比,并且融入了明显的抒情成分,这种合理扩充以凸显形象的技法让一个简短的课内素材变得面目一新。

扩充人物类素材,可以运用烘托技法,结合对人物的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设置合理的背景,寥寥几笔,可起到烘云托月之效;可以结合人物的经历、性情等,运用细节描写,对与人物有关的内容细致摹写,巧妙勾勒,凸显形象,增强表现力。当然,在具体运用中少不了修辞手法的“润滑”。许多稍显零散而陈旧的素材,许多熟悉的人物,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去运用,就会多一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联想想象,复活场景

生活中常见的简短素材譬如成语(成语故事)或传说故事,借助具体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加以扩充,摹写情境或还原场景,也会让人觉得别有洞天。下面是与“亮点”有关的议论文片段,作者是这样运用“蜻蜓点水”这一成语的:

蜻蜓点一点水,湖就温柔地笑了,笑,不是轻蔑它的肤浅与软弱,而是赞赏、倾心于蜻蜓的美丽和高贵,醉心于蜻蜓浅尝辄止的活泼与顽皮。同样是赞赏,蜻蜓青睐湖的宁静致远、波澜不惊。两束赞赏的眼光交织在一起,于是有了蜻蜓点水的和谐与完美——所谓亮点,其实是赞赏的眼光里过滤出的会心笑意。

这样的议论性片段,如果离开了联想与想象等思维方式,离开了真切细致的描述,往往会变得苍白无力。而运用情境摹写,不仅让文字多姿多彩,而且议论特征明显,富于哲思,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气。

再看另一篇散文是如何发挥联想与想象,运用“庄子垂钓于濮”的故事的:

巍巍高山之下,粼粼濮水之滨。庄子,席地而坐,持竿垂钓。

风乍起,树影摇曳,滤下点点星光;清波泛起,水中的面容化作层层涟漪,向四方远远散去。濮水在摇晃中映出了两位衣冠楚楚的风尘大夫。他们身负楚王的重托,欲以高官之位来引诱庄子。但庄子持竿不顾,并问道:“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装裹着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中自由自在地活着?”两大夫曰:“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是聪慧的,他深知,欲望满足的背后,虽是无以言喻的成就感,但无欲守候的背后,却是圣者般的宁静与祥和。

这一片段以散文化笔法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再现情节、复活场景中暗寓主旨,最后点明主旨。这种由叙到议处理素材的方法,既能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能力,以散发才情,显示文采,又能融理于景、叙议一体。但是,用这种方法处理素材时,一定要注意融主旨于再现情节、复活场景之中,明主旨于记叙描写之后,否则就会犯简单扩展、华而不实、主旨不明的错误。

点石成金,议论升华

零散简短的素材除了集束捆绑、凸显细节和摹写情景之外,对素材的点评分析不能人云亦云,要发常人所不能发出之语,这种点石成金的议论升华之笔非常重要。试看下面两个议论片段是如何运用零散素材的。

【片段一】很多年前,梁家辉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有生之年要到达“三极”——南极、北极和珠峰,但去完南极,他便放弃了这个想法。他说:“我悔恨自己霸占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普通人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而去南极绝对是一种破坏。”南极归来,北极便不再是他的人生目标之一,至于珠峰,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山脚下仰望一下雄奇壮观也便满足了,却不一定非要上山去打扰那里的宁静,人生最不该占尽风景。“人生最不该占尽风景”,体现了一种朴素而谦卑的自然观,体现了克制欲望的理性精神,体现了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片段二】当无数涓细的小溪聚成奔腾的黄河,当黄河被拦腰截成瀑流,“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一泻千里的气势让黄河之神——河伯禁不住欣欣然,有了“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自得。而当河伯顺流东行,面对宽阔无涯的北海,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哪里是在写河伯?这分明是庄子在写自己!现实中,升腾迷蒙的雾气有时候会遮住人的双眼,但“圣人之所以为圣”,在于他能不断反省,并在反省中不断提升自己。而庄子,做到了这一点——他洞穿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玄机,当他回望那个自负而轻狂的自我,毫不客气地煽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

两个片段中,一个运用“梁家辉的三极梦”素材,一个运用《庄子·秋水》的故事,正是加线句子的议论分析,升华出了一般人不能开掘出的道理,体现出作者非同一般的见识,成为点石成金的出彩之笔。

猜你喜欢
零散庄子
铁路零散货物装卸监控记录系统研究
铁路零散快运发展建议及思考
农村零散农户重大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其对策
《庄子说》(二十三)
“零散小”项目后评价实践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
凌絮裙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