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面面观

2015-05-30 10:48郑秀亮梁光源
环境 2015年4期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

郑秀亮 梁光源

土壤修复,环保产业的“新宠”,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个新兴的行业乱象丛生,修复技术良莠不齐,行业的发展亟待规范。

“从2013年年初到2014年中旬的15个月内,以‘土壤修复注册的公司达到了1000多家,跃跃欲试者更是不计其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谷庆宝指出,随着国家对污染土地的环境管理日益重视,土壤修复工作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土壤修复产业带来了万亿元的市场想象空间,土壤修复企业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令人担忧的是,据业内人士透露,在这些企业中,真正有土壤修复背景的少之又少,修复技术更是扑朔迷离。“这个市场如今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修复技术更是百花齐放,但是真正能把地修复好的有多少?”对土壤修复深有研究的业内人士钟治舜对此忧心忡忡。

行业:乱象丛生

“在我国,污染土壤修复领域总体来说还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初期阶段。目前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修复工程还很少,只有极少数单位的修复技术进入到工程化或产业化阶段。”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863计划土壤修复领域首席专家陈同斌说。

长期从事土壤研究的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也表示,目前国内鲜有企业拥有进入治理状态的技术,“从实际工作来划分土壤修复,可以分为场地污染修复和农地污染修复两个类型。场地污染修复商业化操作已经有一些案例,如北京建工等所做的一些治理工程。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方面,虽然很多科研院所包括我所在的研究所都建立修复示范基地,但都是以调查和开发技术为主,目前都尚未进入修复阶段。至于网站报道的某省某地启动了首个治理示范工程什么的,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中国土壤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提到,“虽然行业内已经出现准备上市的大型企业,但更多的还是一些中小企业,可以说是鱼龙混杂。”他指出,号称进军土壤修复行业的企业众多,但目前国内真正接过项目的企业也就二三十家,而这二三十家中真正有能力也有意愿做好土壤修复的,应该说目前还不到10家。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地方,往往是先有工程后有修复公司。“政府启动一个土壤修复工程,一些有关系的人就专门成立一家公司来承接这个工程,而这些公司往往既缺设备也缺技术。”一位土壤修复企业负责人向笔者透露,目前土壤修复产业各环节中,土壤修复环节是最挣钱的。因为这个环节目前缺乏标准,所以最容易进入。“什么算是修复达标,什么算是不达标?目前这个问题还不好说,很多企业也就趁着这个机会赚钱。”

按照高胜达的测算,包括材料、转移土方、耗能、人力等成本在内,修复100亩中度污染的土地,所需成本将达到3000万元以上。按照这个比例来算,国内很多土壤修复项目的规模都超过亿元。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最大的一个修复项目耗资7亿多元,堪称土壤修复界的“地王”。然而,土壤修复的实际成本却一直是个迷。

“这个成本并不好说,要是像国外一样动用各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去修复,那成本真的很高,估计国内也没企业去做了。一方面是技术真的不过关,另一方面是赚钱没那么多了。”佛山某修复企业负责人透露称,那些拥有资金或“关系网”却没有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的企业,一方面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对土壤修复技术的认识往往是浅薄的,认为土壤修复仅是土方工程,存在着“一辆铲车搞项目”的简单想法。“这种‘换土方式简直就是暴利,没有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管,只要地方政府同意企业拿下项目,那么企业只需要进行‘挖土就能赚钱,至于挖掉的土如何处理,修复到什么程度算达标,这都不用管。估计‘修复一块地,利润能在40%以上”。

技术:扑朔迷离

“土壤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土壤本身的性质就千差万别,污染的程度轻重不一,对于农地污染,还须考虑各地的气候又不同,土壤受到的环境干扰也不一样,在开展修复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是要考虑的。”在陈能场看来,国内土壤修复目前还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根源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大张旗鼓进行修复,修复效果令人担忧。

按照土壤修复的程序,修复企业先要对污染场地进行环境评价,这跟人生病去医院“看病、诊断、治疗”的程序类似,土壤采样、实验室化验、分析诊断都是必须环节。这一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随后的修复更是一项急不得的工程。但在中国,一切都需要快起来。“房地产商也好,政府也好,都讲究效率,经常一个项目下来要你两三个月就完成,让你哭笑不得却又措手不及。”一位业内人士说,于是有些污染场地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清运运动,“1米不行2米,4米不行6米,一直挖到流砂层。”

修复技术的使用更是层出不穷。谷庆宝表示,当前国内对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随意性较大,使用者对修复技术的选择很盲目。比如,一些地方对重金属浓度不高的耕地土壤采用了淋洗的修复技术,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对土壤资源的破坏极大;还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采用湿地生态处理技术等,重金属不能被降解,还会造成重金属的迁移扩散。“修复技术选择不当不仅使土壤修复工程的投入效益比大打折扣,还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二次污染。”

湖南,土壤污染的重灾区。去年以来,湖南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土壤修复项目。然而,许多学者对此的看法是,“行动值得肯定,技术有待商榷。”例如湖南省长株潭地区使用的“VIP”治理修复技术,即“低镉品种(variety)+合理灌溉(irrigation)+调节酸度(PH)”,希望实现“在污染的土地上生产出合格的大米”。对于该技术,陈能场曾在澎湃新闻发文进行评述,他认为,低镉吸收的品种虽然存在,但由于土壤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低镉品种推广难以达到效果,而该技术中所使用的合理灌溉,即秋后浸泡农田,“使土壤中的重金属沉淀在土壤底层”,实际上也难以成立。而使用石灰来调节土壤酸度从而达到降镉的目的,这也是有困难的,“不能作为主要治理措施,而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业内学者认为,这个修复方案基本未涉及对污染耕地的修复工作,而只是对镉污染耕地进行食物链阻断。对此,陈同斌就指出,“食物链阻断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即便不种吃的,污染还是没有消失,依旧会有问题。”

而对于长沙县推广的“深耕改土”技术,陈能场在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虽然通过翻耕混合,土壤的重金属浓度分布可能均匀一些,但在耕层的总浓度并未减低,产生镉米的问题依然存在,对于镉等移动性强、毒性大的重金属通过混耕、深耕来治理的做法是危险的,事实上,由于镉等重金属主要吸附在土壤中的黏粒上,混耕后黏粒上浮积聚在表层,很可能造成水稻吸收更多的镉。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的方晓航博士也提出了同样的见解,他认为,深耕之后重金属并没有减少,而且还可能带来污染地下水的风险。

作为试点地区,业内人士称为“正规军”作战模式的修复工作,尚且存在如此多的争议,其他地方的修复工作可想而知。

未来:任重道远

“管理部门必须依法加大监管力度,在修复技术选择的导向、修复工程招投标的机制等方面把关,提出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选择的一些基本原则,倡导绿色修复技术理念,强化并细化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的环境监理内容,让修复界的空壳公司和滥竽充数者难以为继。”谷庆宝认为,在我国当前修复行业鱼龙混杂的背景下,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好监管的职能。

“如果不及时建立行业规范、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这个新兴行业将很容易陷入混乱。” 生态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任立明认为,对土壤修复行业进行规范已经刻不容缓。他建议,环保部门可以依据相关企业的硬件条件、工程业绩等颁发资质,取得资质的企业才能从事相关土壤修复工作,以此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院副院长姜林进一步表示,发证之后还应该配套相应的监管和培训。

针对不同的修复技术,进一步完善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评价体系,这是杜绝乱象的另一剂药方。谷庆宝提出,鉴于城市污染场地土壤、矿山污染土壤和耕地污染土壤在风险暴露途径和直接保护目标受体等方面存在差异,建议分别建立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的城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以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矿山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以及以保护农产品安全和土壤生态系统为目标的耕地土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大力支持研发和运用土壤修复创新技术。

“目前规范、标准都不够完善,企业资质和个人从业资格尚未建立,才使得土壤修复行业比较混乱,有的企业感觉门槛很低,就趁乱杀出来,赚个盆满钵满。”陈能场认为,杜绝目前土壤修复行业的乱象,还应该从法律的角度出发。他建议,土壤污染防治法应该尽快出台,而且要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一开始建立终身责任制度,同时明确界定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让环保、农业、国土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让法律得到真正的贯彻和执行。据了解,当前,业内人士都在期待《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早日出台,期待用法律明确土壤污染的责任主体、修复主体与验收监管机构,从而防止土壤修复行业的乱象进一步膨胀。

人才也是限制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让我谈目前中国土壤修复领域的问题,我觉得人才匮乏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方面。”拥有30多年土壤修复经验的洛尔环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埃迪·戈尔表示。

从事土壤修复的人,需要掌握的知识涵盖了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是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我国重点高校的专业设置,几乎没有独立的“环境修复”专业,目前我国环境修复领域的从业者大多是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的。

“人才缺乏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高胜达说,“现在国内众多的土壤修复企业中,真正具备合格技术能力的有多少?这很让人担心。”

“但最关键的还是经验。”埃迪·戈尔说,“在土壤修复领域,我们常常说一句话:每一块土地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无论是前期评估,还是制定修复策略,都需要你因地制宜。”

“教科书上可以教你如何取样、如何分析,但教科书无法教会你应该在哪儿取样,要挖多深。”埃迪·戈尔说,“这些都是经验,相信我,这需要花一辈子时间来积累。”所以,不管是高校、科研机构还是企业,在设置土壤修复课程的同时要有相应的培训计划,这样才能够培育出一批土壤修复专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夯实土壤修复产业的基础。

猜你喜欢
重金属污染土壤
土壤
重金属对膨润土膨胀性的影响
灵感的土壤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测定不同产地宽筋藤中5种重金属
灵感的土壤
ICP-AES、ICP-MS测定水中重金属的对比研究
再生水回灌中DOM对重金属迁移与保留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