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花
【摘 要】 目的:观察骨折术后中医护理临床效果。方法:对骨折术后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等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折术后患者进行中医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骨折;术后;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7-0157-01
本研究对骨折术后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9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4.1±5.9)岁;下肢骨折21例,上肢骨折19例,单纯合并多处骨折3例,骨盆骨折1例,多发性粉碎性骨折1例。对照组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4.2±5.8)岁;下肢骨折19例,上肢骨折20例,单纯合并多处骨折4例,骨盆骨折1例,多发性粉碎性骨折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常规饮食护理以及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等。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护理:①饮食护理:我国传统中医认为“肾主骨”,因此对骨折患者应当注意补肾,因此在患者恢复期间可增加枸杞、肉桂等的食用,从而达到补肾健骨的目的。②情志护理:中医学认为情志对于人体的功能影响较大,因此护理人员需及时帮助患者改善其心理状态,使其情志平和,从而维持机体功能的平衡,提高治疗效果。③中药熏蒸:对骨折早期以及石膏外固定不能拆除的患者使用骨折治疗仪帮助治疗;对骨折稳定型患者使用中药组方对患处进行熏蒸,促进患者骨折处经络的疏通、筋骨的恢复,同时还可避免中药制剂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组方为防风15g,花椒、红花各10g,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各6g,当归5g,威灵仙、白芷、川芎、甘草各3g,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药物及药物剂量的调整;用法为使用水煎温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④康复锻炼:在患者术后及时进行功能锻炼,帮助患者促进其骨折的恢复;对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使用针灸、推拿等帮助患者进行骨折处肢体的运动,以加速骨折处的愈合和恢复。⑤并发症护理:在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可及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推拿等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功能代谢,避免褥疮和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1]。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如褥疮、尿路感染、深静脉栓塞等的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1.4 疗效评价 骨折愈合评价标准:患者骨折处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且局部活动自如,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折线消失,解除固定物可正常运动[2];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负责、服务态度是否温和礼貌,业务能力水平等进行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患者满意率即为满意度。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TX-*3]±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患者多需进行手术治疗,且术后并发症较多[3]。本研究对骨折术后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进行中医护理的患者与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其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明显下降,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这可能是由于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情绪,提高了其治疗依从性,促进了治疗效果的提高;饮食调节帮助患者及时进行营养的补充;中药熏蒸有效促进了其骨折处的愈合恢复;康复训练有效促进了患者功能的恢复;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笔者认为,对骨折术后患者进行中医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涛,吴琦.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2,10(6):296-297.
[2]刘明. 中医治疗骨折迟缓愈合临床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4,5(3):116-117.
[3]付正英.骨折术后中医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5(10):132-133.
(收稿日期: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