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志红
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因具有投资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等优点而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尽管不少人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当成投资,却未能完全了解它们,从而走进思维误区。一些人只获得较低收益,甚至亏本。那么,我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应走出哪些思维误区呢?
理财产品和定储存款相同?
张先生到银行准备存款5万元,看到保本型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比定期储蓄存款年利率高,他便动心了。他认为该产品是银行产品,应该和定期储蓄存款差不多,急用钱时可以提前取出来。该理财产品还没到期,张先生的儿子买房急需用钱,他只好到银行去取这5万元。银行理财人员告诉他,现在还在封闭期,到期才能取这5万元。
专家提醒 银行理财产品和定期储蓄存款是完全不同的理财产品,所以,它们在很多方面是不相同的。如,在风险方面,银行理财产品高,而定期储蓄存款存款低;在支取灵活程度方面,银行理财产品不灵活,而定期储蓄存款灵活;再有,在起点金额方面,银行理财产品起点高,定期储蓄存款起点低。因此,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我们不能想当然,一定要看清详细条款。
保本保证收益产品就能保本?
孙小姐有10万元,计划购买理财产品,但她希望不仅收益高,而且相对灵活,中途可赎回。于是,银行理财人员根据她的需求,推荐了一款能够中途赎回支取的保本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然而在孙小姐需要用钱时,虽然能够提前赎回支取现金,可她连本钱都没拿回来。
专家提醒 正常而言,一些允许中途提前赎回支取的保本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银行会附加一定的条件。一般是到期保本保证收益,如果中途提前赎回支取,往往不能保证收益。如此来说,我们在购买银行保本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时,要慎重对待其承诺,必须明白保本保证收益是专指到期,还是包括提前赎回支取,以免赎回支取本金受损。
预期收益就是实际收益?
2014年,某银行销售一款挂钩海外市场的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陈女士看到产品说明书上写着年预期收益率为6%。她以为这就是实际收益,如果与5年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年利率相比,该款理财产品的收益则更胜一筹。不过,产品到期后,陈女士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差很多。
专家提醒: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一般会说明该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很多人认为,这种预期收益就是投资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其实,预期收益不等于最终收益,一般来说,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也许会达到预期收益,而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就未必能达到预期收益。
口头宣传等于实际承诺?
2013年,赵先生在银行理财人员的推荐下购买了一款8万元2年期的理财产品。理财人员介绍说,这款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绝对能达到7%以上,收益比定期储蓄存款高。到期后,赵先生却只得到5%的年收益率。他找到银行讨要说法,负责人回复他,银行是按照协议办事,协议中没有这条承诺,银行不会承担他的损失。
专家提醒:银行理财人员的口头宣传不代表实际承诺,也不代表合同约定。所以,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该仔细研读理财产品的说明书,绝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把银行理财人员的口头宣传当成实际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