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内容摘要:在独立学院逐渐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独立学院所开设的口译课程也应作出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这也对口译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应用型口译人才的目标,本文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对英语口译课现状进行分析,依据独立学院特点,结合区域特色,试图探讨适合广西独立学院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要求的英语口译课程设置。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口译人才 英语口译课程设置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泛北部湾新经济区的建立,广西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和社会各界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区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口译课程或口译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在严峻的就业背景下,我们应该设计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以及其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所学更适合市场需求,增加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专业竞争力。
二.应用型英语口译人才
培养应用型口译人才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现实和口译市场的需求,因此对本地区英语口译市场需求的了解,是培养应用型口译人才的关键,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西地区使用口译的主要领域有经济商贸、文化传媒、教育交流和外事外交、能源制造、IT技术等。其中经济商贸比重占36%,文化传媒占24%,教育交流占17%(宋歌,2014)。数据表明,应用型口译人才的培养的课程设置必须关注商务和文化教育口译,且应格外重视商务口译。
三.英语口译课现状
我校于英语专业第六、第七学期开设口译课程,每学期18周,每周3学时。教学内容以某一主题为章节,穿插讲解口译技巧,以篇章交替传译为主。考试多注重考查词汇翻译和句子口译。通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口译笔记、公众演讲等口译技巧,但口译记忆及数字口译方面表现不足。在汉英对译方面,汉译英优于英译汉,能负责日常联络口译工作,但难以胜任专业要求较高的商务谈判口译和会议口译工作。
四.英语口译课程设置对策
1.以口译技能为中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以口译专题为主线的教学框架,侧重并微观化口译技能教学(2007)。以往以口译专题为主线的教学往往难以做到对口译专题的全面覆盖,而在口译实践中题材却是千变万化。学生只有掌握了口译技能,才能在实战中灵活运用,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口译记忆及数字口译技能等学生薄弱环节的课时。当然,“以口译技能为中心”并非意味着完全忽视口译专题,而是以口译专题为依托,建立口译练习与口译技能讲解的联系。在口译专题选择上,应侧重市场需求大的商务口译和文化教育口译。
2.增加配套课程
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从学生汉译英优于英译汉可以看出,学生的听力方面尤为薄弱。大多数独立学院一般只在大一、大二开设听力课程,且每周只有2个课时。因此,独立学院可考虑在第5学期开设英语口译听辨课程,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另一方又可为第六、第七学期开设的口译课做准备。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一方面可增设国际经贸、金融、法律等选修课,使学生掌握商贸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跨专业教学做到学科交叉、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化发展。
3.以交替传译为形式,以联络口译为主要内容
同声传译和会议口译对口译人员要求的语言能力及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基于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薄弱,因此不建议开设同声传译课程;考虑到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结合应用型口译人才的特点,笔者建议在独立学院开设的口译课程应以交替传译为形式,以联络口译为主要内容,题材可涉及生活翻译、涉外旅游翻译、商务接待、外贸洽谈和商务谈判等实用性题材(2007)。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始的英语基本技巧,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独立学院的口译课程设置需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地域特点进行调整。本文通过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口译教学为例,结合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背景,提出口译课现存问题,并试图提出对策,使口译教学更好地适应培养应用型口译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柴明熲.口译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71),48
[2]宋歌.实用型本科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前沿,2014,111-112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