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燕
【摘 要】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应指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关键词】语文阅读 要求 作用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62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首先要弄懂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其次要理清文章的层次。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这样可以理清文章脉络。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就出现了晴天和雨天的两种情况,如果学生带着“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这样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再次要抓住文章中心。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对文章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抓主笔阅读,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主笔一般是主旨的体现,抓住主笔,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态多姿,都—一写了进去。真是曲尽散文那个“散”字的妙处。但是它神不散。如许错综复杂的描写都环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作者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温晴”,突出了“暖和安适”的主旨,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村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安道之气氛。最后“蓝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一整体美集中衬出“暖和安适”这一“精神”。
二、明确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的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成了文本与学生的中介。
1.教师是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因此教师首先是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即对课堂教学环节作出整体设计以及对课堂阅读和对话活动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也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2.教师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和促进。
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阅读。一般来说,阅读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认读部分,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词组、标点、修辞和句式等,这是阅读的基本层次,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各个脉络;另一个是理解部分,包括句段、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阅读的目的是理解,而绝不是孤立地认识几个字、词。如果把阅读仅仅停留于认识的阶段,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更不能领略文章的精彩之处。因此,阅读文章必须经过熟读深思,心领神会,把文章中可供利用的精华,很自然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能指出文章的是非。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才能获得阅读兴趣,把阅读文章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享受。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我们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广泛涉猎大量的刊物,一是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二是能及时发现并推荐优秀的适合于学生的作品给他们,有效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其次要动员学生尽量多读一些学生刊物,提高语文素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推荐给全校同学。再次还可指导学生每读到一篇好文章后就在笔记本上写一个简明的阅读提要,在以后回顾时,这就是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
四、注意阅读方法的传授
阅读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指导学生以课文为中心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工作方法。阅读教学是教育性与娱乐性统一的过程,即是“寓教于乐”的活动,阅读教学有艺术性。而目前,有些初中的阅读教学往往“目无全牛”,使许多有血有肉的文章被肢解成了苍白无力、毫无感情色彩的零碎细块。
1.把握文章的主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能更快更深刻的了解整个文章。通过整体领会文章的气势、文采、内涵等了解作者的写作方向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精读、细读。在经过前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在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后就要对文章的各段进行精读细读。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段论述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主旨表达出来的,学习段落中的比喻、拟人、夸张、比拟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
3.朗读的学习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记忆能力很强,文章多看几遍就能背诵下来。但是他们都是一种闷声的记忆方法,没有通过朗读的方法将文章背诵下来。其实要求背诵文章的目的不仅仅在记忆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锻炼学生的发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著名的语言学家李阳老师强调的语言学习就是多次的重复,是用嘴巴学出来的,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要注重朗读学习法。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花时间在课外扩大阅读量,以补充课内所学的东西,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把阅读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