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辉
在六十年代,首钢有一个优秀集体——白云石车间党支部。这是一个与群众有着血肉相连的战斗堡垒,是一个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的基层组织。1964年8月,中共北京市党委作出了《市委关于推广石钢白云石车间党支部工作经验的决定》,在全市工交系统广泛掀起了学习热潮。
白云石车间1958年组建,是制造炼钢转炉炉衬砖的一个辅助车间。车间100多名职工,除公司从各厂抽调的少数老工人外,85%来自农村,10%是从商业部门转来的。当时,车间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条件差,厂房内沥青烟雾弥漫,又黑又呛。特别是1960年国家遇到了暂时的经济困难,不少从农村来的工人情绪波动,甚至闹着离开“白云石”。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石钢党委和炼钢厂党委的指示,“白云石”党支部把做人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在上级的支持下,积极进行技术改革,改善劳动条件。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车间变了样。从1961年起,白云石车间连续被评为炼钢厂和全公司的先进单位,1964年2月被命名为“五好车间”。
当时北京市委领导刘仁同志称赞党支部书记刘瑞田是“脸黑心红的好书记”,并说:“如果我们工厂基层党支部都像‘白云石这样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好党员和队伍,何愁搞不好社会主义建设。”
干部群众相互交心,依靠骨干串联摸底
“白云石”党支部了解群众不是光靠开座谈会、听汇报、发调查表,而是靠关心、体贴和帮助群众,把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变成亲密的同志和战友关系,使工人心中有什么话都愿意找干部谈。五个支部委员,每人都交几个知心朋友,经常到工人家里访谈。党员也分片包干,联系几个群众。大家把情况一凑就清楚了。支部书记和车间主任还搬到集体宿舍,利用休息时间,在灯下和床头上,畅谈家世。工人看些什么书,谈论哪些事,有哪些牢骚,怎样对待同志,怎样处理生活,耳闻目睹,就知道得更多了。他们还经常和工人一起劳动,在休息室里,啃着干粮,和工人聊聊,再看看劳动表现,对人就了解的深刻了。互谈身世,互相交心,先让群众了解自己,然后再去了解群众,而不是板着面孔去摸底。
用革命前辈的光辉榜样,教育青年工人懂得怎样对待劳动和革命工作
车间里的劳动环境不太好,很多青年工人不愿在这里干活。支部就组织车间的复员老战士,向工人讲“战史”。参加过黑山阻击战的王希珍,介绍了解放军战士坚守阵地,以少胜多,多次打退敌人冲锋的经过;参加锦州战役的陈顺明,报告了战士牺牲自己炸碉堡的英雄事迹;游击队员王顺讲了自己被弹片炸歪了嘴,依然坚持战斗的故事。革命英雄事迹,教育了许多青年。青年工人石连贵,找过三次对象,姑娘们嫌他脸熏得太黑,都没有成功。当时他动摇了,不想再干下去了。听了这些英雄事迹后,很受感动,他在大会上表决心说:“对象可以不搞,砖不能不打,钢不能不炼,‘白云石的烟,熏得黑我的脸,但是熏不黑我的一片红心。”从此,安心工作,成了五好青年,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时,支部组织工人参观雷锋事迹展览,听雷锋生前战友的报告,举办学习雷锋心得介绍。支部也经常用公司和车间出现的先进人物的榜样教育青年。在阶级教育和雷锋精神的熏陶下,新的一代成长了起来,而且英勇辈出。短短两年,这个车间出现了二十九名先进工人和五好青年。
处处带头、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
这个车间的党员,总是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哪里任务紧,哪里活重,哪里劳动条件差,共产党员就首先出现在哪里。白云石砖的产量供不上转炉的需要了,党员就带头,两个人干三个人的活,突击完成任务。工人们去支援高炉中修,每班要抢装五十吨焦炭,原来是两个人抬一筐,眼看就要完不成任务了,党员把扁担一扔,每人扛着一个筐就往上装,群众见党员这样干,能扛的也跟着扛起来,结果提前完成了任务。许多共产党员,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党员王春生,供养着六口人,工会要救济他,他却坚持不要。他说:“我还能过得去,还是先补助有困难的群众吧。”
干部坚持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刘瑞田刚调到这儿担任支部书记时,想开两个座谈会了解情况,但是工人一下班就溜了,谁也不肯来,好容易从宿舍里找来了几个人,也半晌不吭声,左问右问,都不说心里话。怎么办呢?刘瑞田和车间主任高升商量以后,决定分头下去参加劳动。头一天,刘瑞田到拌料小组,搬了七吨多白云石,累得腰酸背疼。他看到这里的劳动强度的确很高,下了班,便到集体宿舍里帮助工人扫炕、钉窗帘,让工人休息好。日子久了,工人们看到这位新来的书记干活不软,没有架子,又能体贴人,不是“光耍两片嘴的”,就和他有说有笑,把他当成知心人了。过去干部在台上做报告,动员工人安心生产,工人就在台下说:“你们光说漂亮话,我们这么累,你们都不下来看看,我们一天冒多少汗,你们知道吗?”现在工人们说:“干部都这样干,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领导和咱们一起劳动,就是再累、再呛也痛快!”
白云石车间党支部,就是这样一直坚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培养、教育好一支有觉悟、在生产上过得硬的队伍。
1963年初冬,“白云石”的一部分工人,被调去支援兄弟单位疏通下水管。有些直径0.6米的管子,是二十多年前铺设的,从来没有掏挖过。管子里淤积了污泥和铁渣,它们就像铁硬的水锈一样,紧紧地糊在管底上。人,必须钻进这样狭小的管道里,用铁钎子一点一点地往下剔。小个子的同志,勉强爬进去,胳膊也抡不开;胖子就很难钻进去。人们穿着雨衣,躺在管子里剔啊、剔啊,泥浆泡白了双手,铁渣刺疼着双颊,腰酸腕疼,两臂发麻。
这是疏通下水管工程里最困难的活儿。可是,“白云石”的同志没有把它放在眼里。党支部书记钻进去了、车间主任也钻进去了。大家本来有言在先,个大的不许下、上岁数的不许下、女同志不许下、身体弱的不许下。可是膀大身宽、号称“大力士”的共产党员王春生,也乘人不备,硬“挤”进去了。人们争着下管子,轮不上的人着了急,就在早晨提前三十分钟、四十分钟来到工地,争先把下管子的工作服穿上。在休息室又出现了另一种场面,一杯杯暖酒、一碗碗姜汤,第一个人端给第二个,第二个又传给第三人,谁也不肯抢先沾沾嘴。
“白云石”的同志就是用这种革命的英雄气概,参加兄弟单位的紧急工程。工人马殿光说得好:“这批管子是日本鬼子埋的,我们解放了,管子还没有解放,我们也一定要解放它们,就是用头顶也要把泥渣顶出来!”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句怨言。办法越来越多,进度越来越快,苦战两个多月,这项使人望而生畏的任务,在他们手里提前完成了。
1964年,北京市委组成调查小组,对白云石党支部经验进行了复查、补充和核实,于同年8月26日在《北京日报》全文登载,并编印成小册子,发到全市各基层党支部。一场比、学、赶、超“白云石”的活动,在全市蓬勃展开。
作者单位:首钢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