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指头陀”寄禅与北京法源寺

2015-05-30 10:48:04伊岚
北京档案 2015年4期
关键词:内务部寺庙总会

伊岚

法源寺是北京城内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庙,唐时名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此名。法源寺的样式与一般汉传佛教寺庙并无太大差异,但法源寺的重要意义绝不仅仅囿于历史悠久,其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缘价值决定的。换句话说,北京兴则法源兴,北京衰则法源衰,法源寺的地位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地位息息相关。1912年3月,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法源寺也正因此显现出重要的地位。只是1912年的法源寺里,上演的却是一幕佛教的悲凉景象,该寺在是年11月发生了一件影响全国佛教界的大事——寄禅之死。

寄禅(1852-1912),名敬安,俗名黄读山,湖南湘潭人。18岁在湖南湘阴法华寺出家,后因自燃左手两指头供佛,又名“八指头陀”。他擅长写诗,身在佛门,而心萦家国,也是当时著名的爱国诗僧。寄禅喜欢到处游历,曾先后出任衡阳罗汉寺、南岳上封寺、长沙上林寺等六处湖南寺庙的住持,52岁时又受邀出任浙江天童寺住持。1906年,应“庙产兴学”狂潮,寄禅首创宁波僧教育会,被推为浙江省僧教育总会会长,并担任长沙僧教育会长,曾率众进京请愿,与清政府交涉,维护了寺庙权益。因盛名在外,1912年时,寄禅在上海出任中华佛教总会的首任会长,更于是年来到北京法源寺。

寄禅赴北京法源寺,与当时混乱的局势有关。 1911年底,随着武昌起义爆发,长江下游纷纷响应武昌首义,但新募得军人很多都驻扎在佛教寺观。乡里的无赖也借着“光复”之名,穿上件军服便凑到一起去寺庙逼僧人出资,或逼僧人当兵。各地僧人因前述种种状况,惊恐逃走。寄禅深为佛教寺庙之废置而忧虑,不过在了解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治革命学说之后,他又感到欣慰,觉得:“政教必相辅,以平等国行平等权,我佛弘旨,最适共和。”并由此对共和充满了期待。时逢“提拔寺产,兴办学校”的口号在社会上酝酿,使寺庙受到威胁。为保护寺产,安定佛教,敬安禅师出面,联络江、浙诸山长老,准备筹划发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为此他曾就筹集佛教总会及请求政府保护佛教等事,亲赴南京拜谒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并得孙之应允。孙中山在《复佛教会函》中称:“民国约法第五条,载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一条第一项载明人民有信仰之自由,条文虽简,含义甚弘,是贵会所要求者,尽为约法所容许”,并转令相关部门办理。于是在1912年4月11日,由全国17省僧侣参加的中华佛教总会于上海留云寺成立,公推寄禅为会长,本部设于上海静安寺,机关部设于北京法源寺,并以此电告北京政府内务部,请求同意并发布政令,但却未获回复。

中华佛教总会的成立,实为中国佛教史之大事。成立全国性的统一组织,可以团结力量保护庙产与佛教的发展,使得佛教摆脱了分散无秩序性、各自发展的状态,向现代模式转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注意到时局的莫测变化。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允许并希望佛教组织代表佛教之民声,但随着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民国政权的重心已经转入袁世凯与北京政府手中。应允佛教请求的是南京临时政府,制令的却是新成立的北京政府,这也着实增加了变数。北京政府为了区别于前临时政府,或者出于不愿意看到佛教力量的团结与凝聚的考虑,故意为难佛教。当时湖南等地发生攘夺寺产、销毁佛像事件,当地僧侣联名具状内务部,请求答复,但北京政府内务部拒不回复僧侣之联名请求。同时云南、安徽又出现了破坏寺产之事,各地佛教面临严重生存危机。寄禅身为湘籍子弟,故应湘僧之请,约请各省僧界代表在上海开会,共商对策。众人推敬安以中华佛教总会会长身份,晋京请愿,为打开佛教发展之局面,寄禅于1912年10月中旬义不容辞北上交涉,曾言:“吾生平不可至北京,今为教当一行耳”。

1912年11月1日,寄禅抵达北京,并在法源寺住下,这也是他第一次到北京,而自己的弟子道阶刚刚升任法源寺住持。11月5日晨,在法源寺散步的寄禅有感而发,写就绝笔诗,题为《壬子九月二十七京都法源寺晨闻鸦有感》:

晨钟数声动,林隙始微明。

披表坐危石,寒鸦对我鸣。

似有迫切怀,其声多不平。

鹰隼倏已至,一击群鸟惊。

恃强而凌弱,鸟雀亦同情。

减余钵中食,息彼人中争。

我身尚不好,身外复何菅。

惟悯失乳雏,百匝绕树行。

苦无济因资,徒有泪纵横。

觉皇已去邈,谁为觉新民?

此诗反映了寄禅护教心切,渴望变革的心声,诗中以鸟雀间的恃强凌弱,联系现实境况,暗喻佛教不得保护而遭受的屈辱,同时也反映了民国初期社会弱肉强食、公理难争的黑暗现实,尽显作者悲愤而又无奈之心境。

休整九日之后的11月10日,寄禅与道阶来到内务部礼俗司交涉。寄禅随身带着经众僧尼讨论后形成的保护寺院条款誊正稿,盼望内务部审查后再以民国政府的名义作为法律颁布,借以保护全国各地寺院的合法利益。没想到内务部礼俗司长杜关却先发制人,在寄禅到访前就下令调查僧产,借以区分公私财产,进一步侵占寺庙财产。待两人见面后,寄禅提出保护寺院要求,司长杜关一面以约法诘问,一面以政令文件中的“布施为公,募化为私”之语非难,寄禅以“在檀那是布施,在僧侣是募化,界说并不明确”之语直接反驳,与司长争辩。司长一时语塞,开始发火,掌掴恫吓寄禅,结果寄禅愤而离开。此时道阶一面不顾自己戒期未满,便去拜访总统袁世凯与总理赵秉钧,期望政府收回司命,也为湖南之事请命。另一方面又劝老师寄禅以诗赋排解苦闷。当日夜,回到法源寺的寄禅感到胸膈作痛,便赶紧上床休息。翌日,侍者便发现寄禅已于昨夜安然圆寂。消息传来,举国哗然。

佛教领袖竟在与政府交涉中愤而离世,使得全国佛教界聚焦于法源寺,聚焦于北京。八指头陀为当时得道高僧,名望极高,此次初到北京住法源寺,在京官绅、道侣、商学等社会各界人士,无论识与不识,都以一睹为快,寄禅都以礼接待,各界对其甚为赞叹,一时轰动京城。各界本商议为其召开欢迎大会,而八指头陀却突然圆寂,于是各界代表共73人,倡议易为追悼会。届时到者达数千人,自总统以下致词哀挽者,更是不计其数。当时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报纸也皆刊文介绍其生平事迹,攻击掌掴寄禅的内务部礼俗司长杜关,《佛学丛报》等各类佛教刊物更是以专文大篇幅报道此事。上海、宁波及太白山天童寺等地的僧界人士,也均开追悼会,纪念八指头陀。如上海僧界追悼大会在静安寺举行时,到会者有千余人之多,中华佛教总会副会长静波和尚演说称:“寄公之死,为佛教死,实为僧众死。僧众当同声同气办事,不负寄老在天之灵”。寄禅圆寂火化后,弟子道阶等奉龛南归,葬于其生前所在的天童寺前青龙岗冷香塔苑,也实现了其所写的塔联“传心一明月,埋骨一梅花”。寄禅此次在北京不足十日,道阶曾编《寄公旅京九日记》及《八指头陀追悼记》,详述其在京活动,以示怀念。

寄禅在法源寺气极而逝的消息,也引起全国佛教徒的群情激愤,社会各界为之不平,后经其同乡诗友、著名佛教居士熊希龄将此情况向袁世凯作了汇报,佛教命运才得以转机。袁世凯为防止触动众怒,乃不得已转饬内务部,核准《中华佛教总会章程》。于是中华佛教总会于1913年正式合法化,各地侵夺庙产的现象也有所减弱。当时另一佛教领袖太虚对此曾说:“一年来佛教得以稍安者,食和尚一死之赐也。”对于寄禅的功劳,著名居士蒋维乔也说:“敬安夙负物望,及其死,朝野多惋惜之。袁世凯乃命国务院,转饬内务部,核准《中华佛教总会章程》。既而内务部亦于“民国”四年,颁布《管理寺庙条例》,施行至今,不可谓非敬安以身殉教之功也。”

1919年,好友杨度整理寄禅遗稿诗文,在法源寺刊印《八指头陀诗集》十卷、《诗续集》八卷、《文集》一卷行世,并为之作序。至于寄禅死因也是众说纷纭,多倾向于受杜关掌掴,气极而死,杨度在他的《八指头陀诗集序》中,提及寄禅之死则说:“民国元年,忽遇之于京师,游谈半日,夜归宿于法源寺。次晨,寺中方丈道阶法师奔告予曰:‘师于昨夕涅槃矣。予询问病状。乃云:‘无病。”亦有一说是称寄禅所住屋内寒冷,故用煤炉生火取暖,结果因煤气中毒而死。当然还有传闻他因不支持袁世凯称帝,拒绝呈送所谓的“劝进表”,被袁世凯派人在斋饭中下毒而死,但这仅是市井谣言而已。

寄禅在北京法源寺的离世,影响相当深远。表面上看,这是佛教与政府因庙产交涉一事而损失了佛教界的一代领袖。但另一方面,因为寄禅之死,北京政府在舆论与民情方面陷入被动,换言之,因为寄禅的牺牲,团结了佛教各派系的力量以求共同保卫佛教。寄禅在北京的去世,也掀开了中国佛教自我革新的新篇章。太虚正是于上海各界在静安寺为寄禅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提出了“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三大口号。当寄禅圆寂于北京之后,太虚清楚地意识到不能仅仅依靠混乱时代的政府,只有通过自我革新、增强佛教的力量才能保卫佛教。太虚当时的思想虽只是星星之火,却代表着未来佛教发展的方向。可以说,寄禅在北京法源寺圆寂,在近代佛教史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推动了佛教的现代转型。在1932年寄禅圆寂20周年的时候,太虚又在他主持的著名佛学杂志《海潮音》刊登一系列纪念文章,如顿开的《八指头陀二十周年纪念有感》一诗,表达了对寄禅法师的深深敬意:“自古三湘烈士多,千秋浩气壮山河。佛门也有干城将,卫教捐躯战胜魔。”1935年,大醒法师还在武昌出版了《八指头陀评传》,其中有诗也提到:“心劳三十载,泪洒万千行,殉教亡身后,梅花冷骨香”。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猜你喜欢
内务部寺庙总会
半盏——第四话:别急,总会吃腻的
趣味(语文)(2018年7期)2018-06-26 08:13:46
陈埭镇同乡总会
今日华人(2018年4期)2018-04-11 16:10:30
乌兹别克斯坦内务部警察学院代表团来院参观访问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29
画与话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西藏研究(2016年1期)2016-06-22 11:09:29
[ 再见,在也不见] 相识总会再相逢
电影故事(2016年5期)2016-06-15 20:27:30
画蛇添足
武侠小说中的寺庙场景分析
俄内务部17名高官被解职
环球时报(2010-02-20)2010-02-20 13: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