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化:一种发展过程的分析

2015-05-30 10:48:04李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发展过程分析

李江

内容摘要:随着学习化社会观念的逐步建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本文论述了教育从私有化走向制度化,再从制度化走向开放性,最后与社会一体化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最后依此推出教育社会化的概念。

关键词:教育社会化 发展过程 分析

一.教育从私有化走向制度化(公有制)

从教育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变化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化”的起源,是由于18世纪未的近代资本主义工厂制的建立。因为大工业的发展促使“教育实体”向“教育系统”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也就是国家教育制度(公共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即“制度化”教育形成的过程[1]。正如英国史学家格林(Andy Green)所讲,一方面,新的劳动力形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经济结构的变迁,影响了传统的家庭教育、艺徒教育以及教会教育的功效,破坏了旧的教育模式,在工人阶级和儿童的社会化之间造成了一种差异;另一方面,工厂生产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会带来劳动力管理和社会秩序的新问题,而这正是公立教育的用武之地。[2]

(一)教育的实体化过程

与教育社会化相对应的是教育私有化,其主要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由来最久、最直接的教育单位。这种教育形态是与手工劳动的生产力形态相适应的。因为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教育和生产实践以及大多数人的社会生活是严重脱节的。以手工工具和手工操作技艺结合为特征的农业与手工业,主要在家庭范围内个体经营,这样的劳动者一般不需要也不大可能受教育,而统治者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支配生产并占有劳动果实,他们之中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亦很有限,受教育不但不是生产的需要,而恰恰是为了脱离劳动。在这种条件下,受教育纯粹属于家庭(个人)私事。[3]在这种教育形式下,孩子就是最先在家里学习有关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基本技能的,其中包括使用语言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及从盥洗打扮、家务劳动直到寝前祈祷等各种各样的训练。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有关道德、社交及职业的训练,然而,正如今天一样,初步的读写技能也是在家里学习的。

(二)教育的制度化过程

到了近代,产业革命后,家庭教育作为基本的教育单位的意义开始淡漠了。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受教育,受什么类型和什么程度的教育,不仅影响到家庭利益,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因而使公民普遍接受教育就是必需的。于是,受教育就不单纯是家庭的私事了,教育也就由个别的教育形式转变为集体(社会)的教育形式。教育也就从私有走向社会,即教育私有化就转变为教育社会化了。其被淡忘的原因在于:[4]

1.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科学技术要求

随着工业大生产的发展,工业和经济发展愈来愈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对劳动力的要求提高,需要具有读、写、算,和专门的职业技能,也要求普遍的教育以准备大量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劳动力。

2.保证民主政治体制运行的需要

要保证和运转民主政治体制,需要全体公民具备民主和自由的信念和意识,并具有民主能力,掌握和熟悉民主政治的规则和经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工业资产阶级为顺利开展争取参政、扩大选举权的斗争,也必须让广大的劳动群众具有相当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利于资产者的竞选活动。

3.形成国家(民族)意识的客观要求

民族国家的形成也期望在年轻人中形成共同的政治和文化价值观及民族意识,可是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采用廉价的儿童劳动力,使得大量儿童和少年的体力和智力从小就受到摧残,这就意味着社会革劳动力的破坏。它不仅殃及工人的发展,而且危及社会未来的发展。[5]

二.教育从制度化走向开放

(一)制度化教育的弊端

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需要确定一定的规范作为衡量学校的尺度,并在学校职能健全以后解决上下级别学校衔接、不同类型学校分工、办学权限之类的问题,于是学制、课程设置、外部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从而使大量处于游离状态的学校逐渐聚合而成学校系统。教育系统形成以后,教育越来越“制度化”,是为“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形成以后,其弊病也愈来愈明显,表现如下:

1.制度化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体系

“制度化教育”早期教育形式进步得多,它大大增强了教育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但社会的其他部门和其他人承担教育职能的观念淡化,而制度化教育又是一种封闭的教育体系,承办教育的专门机构为了完成自己的职责,常常把受教育的场所与社会隔离开来,认为在一种清静幽雅的环境里,更能使学子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逐渐脱离,教育内容也往往由于难以及时补充新鲜的经验和知识,学校中传授的现成知识技能到学生毕业后有相当多的成分将不敷实际应用。所以,在像如今这样迅速变化的社会条件下,“教育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矛盾”,从而出现“社会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6]的情况。

2.制度化教育是一种带有“等级”特征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少数杰出人材的教育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所谓“杰出人材”论。在制度化教育这种模式下,即使教育投资大量增加,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不平等的面貌。同时,这种培养少数人的教育体系,实际上把学习与文凭、文凭与就业资格、就业资格与社会地位等同起来,它就成为一种带有等级特征的教育。这就与入学机会均等,放宽入学者的社会基础,重在教育数量的扩大和普及的教育民主化的潮流相违背。

3.制度化教育是一种费用高昂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需要高额的经费来维持其系统的运行,在这种花费高昂的背景下,单靠这种教育,扫盲、普及教育的实现将是旷日持久的事情;不仅如此,由于这种教育对师资、设备、学生原有基础要求过高,而这些条件的创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投入。[7]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的力量的介入。

(二)制度化教育对开放性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这就要求在教育上有开放的思想,开放的教育思想把教育看成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因此,追求教育的开放性是有效改决制度化教育弊端的重要途径。

1.教育思想的开放性

目前,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教育必须要面向世界,必须要看到世界已成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整体。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如果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发展的。因此,教育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必须要打破封闭保守的狭隘圈子,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往,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培养放眼世界的人才,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与竞争。发展教育必须具有这样的大视野,才能与社会融为一体,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另外,教育还必须有向社会开放的思想。

2.办学机构与办学形式的开放性

教育社会化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要求学校、家庭、社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一切社会部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教育角色,承担教育的职责。从而使用单一化的办学模式转向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使单一的国家办学转向为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社会团体全民办学的局面,使小学、中等、大学的常规模式转向小学、中学(职业中学)、中等学校(技校)、各类大学(包括电大、函大、夜大、职大、业大等)主体模式。

3.教育方式的开放性

现代教育还要求教育方式的开放性,要求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转变为社会的开放式教育,采用自学、函授、广播、电视的手段,实行全日制、半日制、夜间制或工读交替制,下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进行一次教育、多次教育、终身教育。

三.教育从开放性走向一体化

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物质生产的社会化,精神生产也越来越社会化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社会化,推动着教育与生产和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推动教育自身的一体化。

(一)教育社会一体化的原因

随着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教育过程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联系越复杂。而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反而并不尽如人意;不仅如此,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而出现了各种新的麻烦。这种教育模式与当今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尖锐矛盾,于是许多工业发达国家,自二十世纪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二战结束后,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努力促使教育与社会联系,与劳动生产结合,同时又促使社会各部门自觉地发挥教育功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换言之,加强教育与社会结合,让社会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走教育与社会一体化的道路,成为此阶段教育的主要发展道路。这就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构想,这种构想已经呈现出发展前景,这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产物。

(二)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表现

1.教育与社会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任何承担单一任务的机构,没有其他部门的参与和支持,没有新鲜经验的交流与补充,单靠发挥自身职能,很难把工作搞活。教育事业更是如此,它的任务涉及到全社会,只靠发挥本身职能,势单力薄,它需要社会的支持、参与和理解。因此,教育与社会必须形成双向依靠与双向服务的关系。

2.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

社会的发展要求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按照它们各自的作用和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科学技术进步相适应,以及与民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

四.结论

总之,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它与人类共生存、共发展。教育起源于社会,到中世纪时脱离社会,到产业革命时再走向社会,形成制度化教育,后来随着制度化的弊端的逐渐明显,要求向社会开放,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到现在时要求与社会融为一体。也可以说教育是从游离状态走向社会边缘,再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最后与社会一体化。可见,教育社会化是一种不断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与社会不断紧密联系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有它发展的特殊性,即要紧密联系社会,走社会化的道路。教育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社会化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少数精英逐步向社会大众普及的发展过程;从与社会隔离到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从单一、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逐渐转向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并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的过程。

注 释

[1]教育组织体系有三级,即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的“直接的教育过程”;以各种各样直接教育过程为基础的“教育实体”;由各级各类教育实体构成的“教育系统”。另外,他还认为从偶然发生的无组织的教育现象,到教育组织形态的出现,这是教育“形式化”的过程;形式化教育从不定型到定型,这是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这就教育的“制度化”的过程。见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前言。

[2][英]安迪·格林. 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M].王春华等译,朱旭东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8.

[3]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4.

[4][英]奥尔德里奇.简明英国教育史[M].诸惠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3.

[5]叶赋桂.教育社会化――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谈起[J].江苏高教.1999(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

[7]陈桂生. “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96.

(作者单位:湖北郧阳师专)

猜你喜欢
发展过程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简析越南高等教育发展过程
东方教育(2016年10期)2017-01-16 19:55:00
浅谈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现代包装设计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浅谈我国锻造液压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问题与实践路径
商(2016年31期)2016-11-22 09:14:30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商(2016年20期)2016-07-04 08:18:38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