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民,曾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在那白色的山谷》,诗歌集《枫红菊黄时节》,报告文学集《大路向天歌》,以及人物传纪《中国古代十大旅行家》、社科读物《中国古代文化礼仪》等著作,并有多部作品获各类奖项,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报告文学协会副会长。
引子
桥,是对时空的贯通,是对河流的否定,是岁月风烟的标本,是生命形态的凝固。也许是从弱冠之年就走进了一个骨里含铁、血里浮桥的队伍,几十年来,一顶帐篷,四海为家,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因此,对桥有一种别样的情愫,特殊的认知,不一般的思考。
生命中因为有了彩虹一样桥的光芒,并几十年行走在这种光芒中,便有了关于桥的很深的情结。在长期以来对抗战史的研究中,那些在战争中挟雷携电的桥、顶天立地的桥、改写历史的桥、具有地标意义的桥,是我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
那些跨越抗日烽火的桥,有无数座毁于战火,也有无数个悲壮的故事。盘点下来,有那么几座,不仅作为桥的概念和实体存在于当今,而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座桥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的见证,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八年烽火燃起的卢沟桥,生死攸关的惠通桥,一纸降书出芷江的七里桥,抗战八年,从起始到终点,这三座桥作为三面旗帜,高高耸立于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的血碑青史上,也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心上!
如果说,中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史是一个浩瀚的海洋,那么,就让我们走近这几座桥,凭栏临风,举目远眺,看看当年的战云是如何涌动的?
八年烽火起卢沟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约15公里处,是丰台区永定河上一座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同时,这里也是北平以至整个华北通向中国南部的咽喉之地,有诗曰:“卢沟石桥天下雄,正当京师往来冲。”可见,卢沟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937年7月7日,发生在这个“兵家必争”之地的战争,是由一个谎言引起的……
事实的真相是:这天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在紧靠卢沟桥的中国守军驻地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谎称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被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
本来就蓄意寻衅的日军,乘机突然发动炮击,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一个谎言,扣动了战争的扳机。日本苦心经营的全面侵华、进而建立“大东共荣圈”的战略图谋终于撕开了伪装,历时八年、涉及61个国家、祸害20亿以上人口、战争区域超过2200万平方公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在中国的卢沟桥打响了!这第一声枪响,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反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站在拯救民族危亡的最前线,率先吹响了抗日的号角。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全国通电,大声疾呼:“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同日下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致电蒋介石,庄严请战:“……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
7月9日,红军将领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再次打电报向蒋介石表示:“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在各党各派也纷纷致电要求立即对日作战的强烈呼吁下,7月17日上午,蒋介石特意着一身戎装,在庐山正式发表了著名的《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史称《抗战宣言》)。声明彻底摒弃了“缓战”、“避战”之想,也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基本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两天后,这个《抗战宣言》公开发表,《大刀进行曲》的歌声响彻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改变忍让,止步退缩,直面险恶,勇敢担当,奋起抗击,并非只为了中国自保。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所担当的不仅是民族自卫的角色,也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维护者的角色。所以说,中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历史命运,改变的是全球性的政治军事格局。
卢沟桥畔的枪声引燃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圣火,民族危机唤醒了民族近百年的沉睡,无情的战火炙烤着流血的土地,“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宣言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如火如荼的全民抗战热潮,将中国推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的复兴从这一天肇始。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我再次来到卢沟桥,久久凝望那座身披霞光的“醒狮”,眼前蓦然浮现的是佟麟阁、赵登禹、吉星文、金振中等抗日将士浴血搏杀的身影,耳畔回响的是“大刀进行曲”的高亢旋律。中华民族从卢沟桥开始的全面抗战的悲壮历程,随着时光的推移,愈来愈显示出它特有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第一,呼啸的大刀,宣告中华民族终结了百年来饱受日本这个千年宿敌欺侮的屈辱史。有一位史学家说过,日本这个民族的发展迄今不过一百多年时间,它的发展是和中华民族的衰败和血泪紧密相连的。明治维新后的八九十年里,它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对中国的侵略,烧杀掠夺,攻城略地,强索赔款。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日本那样,给予中国社会如此深刻、惨烈的战争创伤。
是的,对西部大陆的觊觎进而攫为己有是日本这个悬浮于太平洋的小岛的千年之梦。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把日本带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明治即位当年发表的《天皇御笔信》中就公开提出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此后70余年,日本穷兵黩武,发动和参与了一系列侵华战争:
1874年,日本侵犯中国领土台湾,随后又强行将中国的藩属国琉球并入日本版图,从而完成了对华战略试探。
1894年,日本发动了大规模侵华的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强占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攫取了巨额战争赔款和一系列在华特权。
1900年,日本作为主力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过签订《辛丑条约》,获得了在中国京、津等地的驻兵权。
1904年,日本为同俄国争霸东亚,在中国东北发动了历时19个月的日俄战争,夺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权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1915年日本公然提出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炮制“田中奏折”,制定了独占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构想。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4个月时间,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万父老成为亡国奴。
血的事实证明:一味退缩忍让、割地赔款、屈从求和,换来的是更疯狂、更残忍的侵略和欺凌。只有直面强暴、奋起血战,才能解国民于倒悬,扶大厦于将倾。
第二,罪恶的枪声,唤醒了沉睡百年的民族意识。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全国同胞乃至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中华儿女从此开始了在白山黑水、长城内外、黄河流域、大江南北、东南沿海,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如火如荼,势不可挡。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精神,空前觉醒和重新焕发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彻底改变了中国百年来忍辱负重、积弱不振的形象。
第三,远东的战端,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帷幕。如果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那么“卢沟桥事变”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中国进入全国抗战阶段后,日本投入中国的总兵力达到198万人,约占日本全部兵力287万人的70%。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绝大部分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力量,使日本分身无术,保障了同盟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实施;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牵制和推迟了日本进攻南洋的南进步伐,致使日军被迫背着中国战场的沉重包袱南进,从而粉碎了日本与德、意法西斯会师中东和西伯利亚、称霸全球的战略图谋。同时,中国派出远征军开赴缅甸,与盟军联手对日作战;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第四,不懈的推动,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战火中建立。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全球范围时,中国主动加强与美、英、苏等同盟国的战略协调,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从而为最后赢得战争创造了条件。战争后期,中国又参与联合国的创建,确立了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和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
因此,从卢沟桥出发,中华民族走向坚忍不拔。我们再也不对诸如“国际联盟”之类的“调停”、“仲裁”抱有幻想,再也不诉诸所谓“国际公理”的伸张。南京沦陷后,日军的骄横气焰达到极点,逼降的声音甚嚣尘上。蒋介石斩钉截铁,坚持拒和,表示:“抗战方略,不可变更。此种大难大节所关之事,必须以主义与本党立场为前提。今日最危之点,在停战言和耳!”“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他拒绝了德国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意志弥坚,同仇敌忾,庄严提出:“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
从卢沟桥出发,中华民族走向刚性凝聚。“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主张、倡导、维护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各种派系的武装力量得以统合,各阶层、各界别、各势力的人力、财力、物力得以集中,握掌成拳,共赴国难,成为全民的共同意志。尤其是八路军、新四军进入国民政府的部队序列后,立即开往抗战的最前线。中国共产党以其最坚最纯的信念,成为中国抗战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从卢沟桥出发,中华民族走向浴火重生。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是的,抗战之前,中日两国的国力存在巨大悬殊。1937年中日两国的国力对比是:日本的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是中国的44倍;钢铁产量是580万吨,是中国的145倍。这种悬殊,已经远远超过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尚且一败涂地,那现在呢?中国想独立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确实难上加难。然而,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迸发出空前的民族伟力,如同宝剑淬火、凤凰涅槃一般,八年浴血奋战,一朝浴火重生,这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内生力的最好印证。
站在卢沟桥桥头,我与一个个威武的石狮子合影,它们是那场腥风血雨的见证者,它们是那些浴血壮士的化身,它们耳闻目睹了中国人民从这里挺起脊梁,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生死攸关话惠通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他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部历史特写中写道:历史的关键时刻,往往在平凡的积累中发生,“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段话好像就是写给惠通桥的。
1942年4月18日,美国空军中校杜立德率领16架“B-25”轰炸机,袭击了日本东京,日本本土第一次受到炸弹的教训。这次大轰炸的影响迅速波及到缅甸战场。日军担心美国会继续利用中国大陆为基地轰炸日本本土,因此,在缅甸作战的日军立即掉转了枪口,放弃了进攻印度转而向中国境内疯狂扑来。
4月30日,进攻腊戌的日军56师团分兵两路,一路扑向缅甸最后一个大城市密支那,以切断中国远征军的退路,一路沿滇缅公路向中国境内挺进。
一周后,密支那被攻占,接着,腊戌也失守。从前线溃退下来的败兵和紧急疏散的政府机关人员、扶老携幼的缅甸华侨以及难民,一齐浩浩荡荡向中国境内转移。到处都是一片恐慌,滇缅公路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面对侵缅日军进逼滇西边境,整个抗战局势进一步恶化的现状,5月1日,蒋介石密电军事委员会参谋团团长林蔚,命令他对保山到畹町之间的所有桥梁“完成破坏准备”。
云南当时是抗战的大后方,背靠四川,面向东南亚,而滇西又是云南西陲的重要屏障。如果滇西不保,昆明即会危急。昆明有个三长两短,中国将会失去通往印度洋与盟国联系的国际通道,其祸大焉。
滇西从大后方须臾之间就可能变成最前线,如果惠通桥失守,日军跨过怒江天险,就会长驱直入,10天左右就可以打到昆明,然后进攻重庆。这种态势,令全国震动。中国抗战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1942年5月2日,日军部队3000人越过国境,依托10辆坦克开始侵略畹町。3日,再占遮放、芒市。4日下午进入龙陵县城。晚6时,日军数百人伪装成难民,潜械暗行,悄悄逼近了滇西通往内地的咽喉通道——惠通桥。
就是这一天,中国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从畹町撤往昆明,途经惠通桥时,发现从西岸涌来的败兵和难民骤然增多。考虑到日军可能尾随而来,马将军给大桥留下一队宪兵和工兵,并授权宪兵队长张祖武接管大桥,同时郑重下令:一旦情况紧急,立即炸桥。
此时,在西岸的盘山公路上,等待过桥的车流和人群逶迤数里,难以尽望。一出改变了历史的悲喜剧就在这时上演了——
一辆破旧卡车从保山开到桥头,欲与人流逆行过桥。宪兵不许,令其返回。车主叫何树鹏,他自恃与“息烽旅”有瓜葛,强词夺理,出言不逊,被宪兵重掌掴脸。何树鹏见大事不好,只好忿忿然将汽车掉头。不料操作失当,车头与另一车相撞,致使大桥阻塞。
张队长见状,怒不可遏,命令宪兵将卡车推下江去。何树鹏大为惊慌,呼天抢地,以身护车。张队长遂以“妨碍执行军务罪”,将何拖到江边,一枪把他打进翻滚的滔滔江水中。
骤起的枪声在暮色苍茫的峡谷中引起一连串巨大的回响,受惊的人群更加混乱。宪兵为了平息骚动,再次对空鸣枪。
阴差阳错,歪打正着,枪声也打破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当时,数百名假扮成难民的日军敢死队,也已经抵达距大桥不到两百米处。桥头骤起的枪声不仅震惊了西岸的难民,也使日军顿时异常惊惧。日军指挥官并不知道大桥上刚刚发生的偶发事件,以为有人暴露了目标,立即下令敢死队冲锋。一时间怒江西岸枪声大作,历史的走向在这里发生了改变。
突如其来的枪声使张队长猛然惊醒:鬼子还没有过桥,是那个姓何的商人鬼使神差地帮了他的忙,致使伪装的鬼子提前暴露了。
千钧一发之际,他一跃而起,声嘶力竭地连喊几声:炸桥!炸桥!炸桥!
导火索点燃了。顷刻间,数十个橙黄色的大火球从桥头轰然升起,紧接着,轰隆隆!轰隆隆!巨大的爆炸声回旋在大江两岸的陡峭峡谷中。猛烈的气浪将吊桥高高抛起又慢慢跌落,江面上激起高高的水柱!大桥轰然坍塌,桥上车辆、百姓也坠入怒江波涛中……
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被阻江边,望江兴叹,无可奈何。尽管日军随后组织了多次武装强渡抢滩,但经过4天激战,终究难以越过我军的火力网和愤怒翻滚的江水。
惠通桥,以它的粉身碎骨遏制了日军侵犯的强劲势头,在那个决定性的瞬间,它改变了中国抗战的命运。除了偶然性与戏剧性交织的、惊心动魄的炸桥之战外,还有美军“飞虎队”在最正确的时间、最正确的地点飞抵怒江峡谷,痛击日军铁甲部队,彻底摧毁了他们进军中国大后方的迷梦。
此后,敌我两军隔江对峙三年。1944年5月滇西反攻开始,该桥又被修复,成为中国军队反攻的起点和战时物资运输枢纽。
70多年过去了,现存的惠通桥一如当年雄姿,依然横跨于怒江江面上。不过,它已经成了一个文物。举目远眺,感慨万千。依稀间,那两岸伫立的桥塔,就幻化成抗日将士伟岸的身躯,那钢索画出的弧线,把人们的思绪牵向远方……
战后,关于究竟是谁下令炸毁大桥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其实,争论并无多大意义,重要的是,惠通桥作为滇缅公路的咽喉,作为支撑中国抗战的重要运输线,中国军队在关键时刻果断炸断,使中国抗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
这一转折,使中国军队利用怒江天险挡住了日军的进攻,稳定了西南后方。由于西南大后方的稳定,陪都重庆仍然是领导全国军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中心。
这一转折,使云南由抗日大后方变成了最前线,保山成为举世瞩目的“滇西大战”前线和军事指挥中枢。中国军队在此准备物资、培养人才、训练军队,为后来实施滇西大反攻奠定了基石。
这一转折,使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泥足深陷,分身无术,对其它同盟国的战斗给予了有力的支撑。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那会有多少日本兵脱身出来?他们可以调到其他方面去作战,他们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然后长驱直入,直捣中东……”。
所以说,惠通桥关乎一场旷日持久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命运转折,进而也使一个国家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惠通桥拯救了中华民族。
惠通桥为中华民族立下了盖世功勋,愿惠通桥的功绩不会淹没在静静流淌的怒江中……
一纸降书出芷江
1945年8月9日23时,决定是战是和、命运攸关的日本御前会议在东京皇宫的地下防空掩体进行。参加会议的是当时主政日本命运的“六巨头”:首相铃木贯太郎、海相米内光政、陆相阿南惟几、外相东乡茂德、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军令部总长丰田富武。
时值盛夏,地下掩体里灯光昏暗,溽暑逼人。会议开始后,首相铃木贯太郎首先报告了前两次会议情况,接着说,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意见分歧,分成三比三两派,现在再次开会议决,请各位表明态度。
几个军方人士气势汹汹,固执己见,扬言“日本必须打下去,胜负要到保卫本土战打响才能见分晓。”主张求和的人也是言之凿凿,义愤满满。双方各执一词,难能统一。无奈之下,铃木宣布由天皇“圣裁”。
以前的御前会议,都是先由内阁或最高战争指导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后,当着天皇的面通过。而这次完全例外,事先没有什么决议。现在突然提出直接由天皇定夺的意见,这在日本现代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所以与会者都感到突兀与惊愕。
23时50分,裕仁天皇走进了会场。他显得神色疲惫,步态僵硬,吃力地在御座上坐下。这时,主和派和主战派的激烈争执又起。
铃木首相终于按捺不住,他声音颤抖着说:“会议到现在做不出决定,事态已经处于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尽管违反惯例,我感到十分惶恐。但既然事已至此,我希望依据圣断作出决定。”
会场上一片静默,空气凝重得令人窒息。
天皇显得脆弱的声音像雾一样飘过来:“我已经严肃思考过国内国际的局势,我得出的结论是,继续战争意味着民族的毁灭,意味着世界上流血的增多和残忍。因此,我赞成终战的意见。”
天皇把目光投向几个主战派的脸上:“说是要进行本土决战,但连重点海岸地区的防备都不充分,甚至连决战师团的武装也未配齐,飞机的增产也没有按预定计划完成,这样能打胜仗吗?”
几个主战派蜷曲在座位上,低垂着头,满脸沮丧。
天皇继续说:“国力疲惫,难能再有力量保卫本土,再打下去,只能使日本生灵涂炭,朕同意按外相提出的条件,接受盟国《公告》。一想到解除忠诚军队的武装和处罚战犯,我实在难以忍受,但我们必须忍辱负重。我含着眼泪,同意接受盟军的宣言,我也希望你们同意这一点。”
陆相阿南惟几突然扑通跪下,爬向天皇,拉住他的衣襟,尖声嘶叫:“我们有个计划,可以坚持下去,请陛下不要投降!”
天皇看了他一眼,顿了一下说:“我并不是轻率决定接受盟军宣言的。如果战争这时不结束,不仅日本国体毁灭,日本国民也将灭亡,我希望日本国民明了我的旨意,希望你们都同意我的话。”
于是,公元1945年8月15日中午12点,日本天皇裕仁的声音传向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说什么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同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杜鲁门总统任命麦克阿瑟为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接受日本投降的盟军最高总司令,负责远东地区的受降事宜。
同日,在中国重庆九龙坡机场,8架专机同时飞往全国各城市,散发蒋介石以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名义发表的致冈村宁次的电令:中国战区所有日军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所有武装及装备保持现有态势,听候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命令;不得破坏任何装备、物资;负责维持所在地秩序与交通。催促其赶快派代表到芷江洽谈受降事宜。
洽降地点之所以选择在芷江七里桥的原因是:
一、中国国民党军新六军驻守在芷江。日本虽然宣布了无条件投降,但骨子里并没有认输臣服。新六军在缅甸彻底打败过日军精锐之师第18、第56、第53、第49、第2等师团,对日军印象很深,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
二、二战期间,芷江机场是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是对日战略反攻的前哨阵地。闻名于世的中美空军混合大队“飞虎队”就驻扎于此,机场上拥有数百架军机,具有强大的空中实力。这对日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军事压力。
三、自古以来,芷江是“滇黔门户,西楚咽喉”,是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四、更为重要的是,战争结束前四个月,冈村宁次为争夺该地发动了大规模的“芷江作战”,即“湘西会战”,结果受到了新六军等中国军队的重创,死伤两万多人,被围歼的残存部队竟落到了以蛇鼠充饥的地步,芷江因而被称为“日军葬身之地”。
如此看来,对于中华民族一百多年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仪典放在芷江,实为慎重之选,正确之策。
8月21日上午10时,日军侵华派遣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的专机现在芷江上空。机身上弹痕累累,机尾上系着一条四米长的红布条。机舱内坐着冈村宁次的代表、日军侵华派遣军最高司令部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等8人。
15时,中国陆军参谋长肖毅肃代表何应钦主持的洽降仪式正式开始。会场设在一栋黑鱼鳞板双层结构西式平房里。会场门外设有三道岗哨,周围卫兵林立,警戒森严,庄严肃穆。日本降使节今井武夫等四人在中国军人的引导下来到会场,并按指定位置就座。
肖毅肃将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备忘录第1至第5号交今井武夫转冈村宁次,文件上详细规定了中国受降的事项。今井武夫在《受取证》上签字盖章后呈交给肖毅肃。
这个投降文件,对日军分布在我国13个省区共109万陆、海、空兵力部署、指挥系统以及包括驻扎在台湾的5个师团、越南2个师团的兵力如何分区集结、如何收缴武器装备、如何遣送俘虏等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安排。规定在中国和印度支那各国北纬16°以北,设立16个受降区(含越南受降区)、101个受降点,分别接受128万日军的投降。
16时50分,肖毅肃宣布日本投降典礼结束,会场立即传出一片欢呼声。至此,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该日受降时止,日本侵略中国14年以及4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恰在这时,七里桥上空神奇地出现一道七彩虹。
七里桥!七彩虹!1937年,7月7日……一连串的七,这是一种巧合吗?在西方,七是一个神秘的数字,如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而人类也由于七大魔王的存在而产生了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等七宗原罪。日本侵略者是最邪恶的魔王,他们的罪行远远不止这七宗。上苍在这里昭示人类:一切践踏生灵尊严的恶魔,都会遭到上天抛出的绞索的惩罚;一切用鲜血换来的正义与和平,都应该给他们戴上七彩虹一般绚丽的花环。
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震撼中外,为世人所瞩目。当时国内各种报纸,均在头版头条对此报道。事后,有许多人建议以各种形式对其做永久性纪念。于是,国民党政府于1947年2月,在原受降旧址芷江七里桥磨溪口建成一座“受降纪念坊”,这是近代中华民族唯一的一座受降纪念设施。蒋介石在正面中门上端题有:“震古烁今”。在中柱题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
这座纪念坊成为中国人民浴血抗战胜利的见证,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击败外国侵略者的历史丰碑。有专家认为,全世界有罗马、米兰、柏林、巴黎、芷江、平壤六座凯旋门,而芷江的中国凯旋门最有纪念意义。
当年,作为采访“芷江洽降”的中央通讯社记者、后来成为美国空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的夫人、谈判的翻译的陈香梅,曾耳闻目睹了洽降的全过程。1994年5月19日,在时隔49年后,她从太平洋彼岸重返芷江,参加了芷江隆重举行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事后,她写下了《难忘芷江那一日》一文:
“抗日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在这里,太阳旗下的武士道,终于交出了日军在华兵力部署图,签署了投降备忘录,呈上了鲜血淋淋的战刀;
在这里,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终于低下了狂妄的头颅,接受中国人民严正的审判;
在这里,正式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美梦彻底破灭!”
目前,在位于芷江七里桥受降坊附近建起了一个体现抗战及和平文化的主题公园——和平园。我们祈望和平,但当年的死敌却一意孤行甚至肆无忌惮地破坏和平。近年来,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加剧,种种公然藐视世界和平力量和正义呼声、肆意挑衅战后国际秩序的行径愈演愈烈,掀起了战后以来日本最大的一股政治逆流,也为战后国际秩序能否继续维持下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在这样一种国际政治生态下,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警觉、清醒的意识,随时做好再次“上桥”的准备。
尾声
唱响于卢沟桥的“大刀进行曲”,永远是我们反侵略、反欺侮的悲壮战歌;爆响于惠通桥的狂飙天落式的惊天一炸,永远是我们置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呐喊;喧响于七里桥的欢声笑语,永远是我们珍视和平、造福人类的庄严诺言。
壮哉!壮哉!那些跨过抗日烽火的桥!
责任编辑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