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至关重要
——对当前我国影视作品审美缺失的思考

2015-05-30 10:48菅俊杰
参花(上)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牙影视艺术

◎菅俊杰

人物至关重要
——对当前我国影视作品审美缺失的思考

◎菅俊杰

20世纪末,中国社会发生重要变化,思想的解禁与市场经济的活跃形成互动,文学与影视联姻,为影视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契机与空间。影视作品制作的越来越富有人情味儿,越来越好看,但同时也产生出一些低级的庸俗之作与类型化作品,如曾一度兴起的宫廷戏、武打戏、纪实热。一打开电视,不是帝王将相、皇后公主,就是才子佳人、武林高手,你方唱罢我登台;床上戏、多角恋、吸毒、凶杀充斥荧屏;无所顾忌地暴露颓废、空虚、死亡、绝望。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人文精神出现缺失,堕落为一种浮浅的感情消费与感官刺激。

出现这种现象,一是由于我国的影视业受全球影视业商业化的影响;二是受国内改革,特别是业内改革的影响,越来越商业化。而影视市场的实践又证明,只有满足数量最大的一类观众,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收视率与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影视制作商不可能不顾及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上去看,影视作品出现类型化、浅表化和世俗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艺术是有规律的。越是具备鲜明的独特个性的艺术,其审美价值就越高。电影电视作为一种艺术,一种审美形态,也只有具备了鲜明的独特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价值。例如,《乔家大院》和《家有九凤》就是两部很不错的影视作品。观众之所以喜欢,都是因为作品中有一些好看的人物,这些人物不仅真实,还显示出了他们独特的个性特征。所以,好的影视剧还是要有好看的人物。

众所周知,上世纪中后期,我国文学艺术界经历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那就是在近三十年里,文学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被框定为政治的工具。“文学世界中没有了人,只有工具。作家和批评家都失去了独立的个人思想,稍稍展示个体心灵的文学描写都会受到道德审问和政治批判”(钱谷融语)。“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获得了新生,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对异质理论的吸收和对西方文艺作品的摹仿与学习中,对本土的东西和审美中的性质等问题,有了一些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文学,包括影视作品,很快出现了一批震撼人心的东西。比如,出现在八十年代后期的《渴望》《围城》和九十年代初期的《红高粱》,就是很好看的影视作品。

歌德说:“显出特征的艺术是惟一真正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没显示出特征的艺术算不算是真正的艺术呢?在我看来,没有特征的艺术,只是一堆垃圾。《历史的天空》之所以被大众喜欢,被专业人士好评,就是因为它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它的生命价值不仅仅在于文本的虚构再现了当时的现实(战争年代),再现的也不只是“视象”的陌生化与“诗意”的表达,也不单是结构上的一种游戏,而是鲜明的独特的个性与人性真实。

《历史的天空》是一部虚构作品,取材于作家徐贵祥的同名小说。作品中没有伟人,也没有著名的战役,重点塑造了一个小人物——一个从蓝埠桥米店里走出来的小伙计姜大牙。他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锤炼自己,最后成为一名抗日名将。这个人物被塑造得很真实,让观众看后觉得很亲切。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是小说的作者、编剧、导演都能依据生活,真实地描绘姜大牙的缺点和他身上透着的中国农民的那种狡黠与朴实。如美貌如仙的东方闻英一出现,立刻让他产生了留下来“先干干看”的想法。参加革命(部队)仅仅是为了一个女人,还有大大小小的战斗,他每次抡起大刀砍杀日本鬼子,几乎都缘于他想当英雄这个梦。我们从姜大牙的身上领略到了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米店小伙计,发展到有思想有个性的高级将领的成长历程,全然不见了过去那种高、大、全式的无瑕疵的革命者形象。二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敢于突破“雷区”。有这样一个情节很让人难忘。在一次拔掉了一个鬼子的据点,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日本小女孩,他了解实情后,立即派人把这个小女孩送到驻扎在榆林寨的日军那里。这让小女孩的父亲少佐西村大为意外,深受感动,并执意要感谢姜大牙。少佐西村为表示诚意,送上了一把家传的武士军刀和200块现大洋。

正是有了姜大牙这样好看的人物,32集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播出后好评如潮。2005年8月,在中国广播影视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中,《历史的天空》荣获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和优秀编剧奖;张丰毅因出演男主角姜大牙获得优秀男演员奖;同名长篇小说也在同年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这两个奖项的获得,绝不是偶然,说明了无论是作为影视文学的母体——小说,还是影视作品,能引起观众共鸣和兴趣的是那些真实、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人物与蕴含在剧情里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光芒。

《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感人肺腑,就是因为小人物的无私奉献传达出的是崇高的道德感召力与精神力量;《巴顿将军》之所以名留影史,也是因为影片真实而生动地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将军形象;《泰坦尼克号》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不仅仅是因为在泰坦尼克号上发生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更为重要的是在剧情发展中,传达出人在生死之际,人性爆发出的美,爱情永恒之真谛。其实,在我国也并不是没有诞生过类似的电影与电视剧。像《一江春水向东流》《永不消失的电波》《小兵张嘎》等等,这些作品大多都是从人物形象上着手,无论从审美意蕴,还是从审美层次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从上述作品的分析,不难看出人们关注和喜欢的还是人物身上表达出的那种诗性品质。以“情感”打动人,以“意趣”摄人心魄,这是所有艺术作品审美力量的根本所在。

另外,从营销的角度看,影视艺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也要树立自己的品牌。作品制作得不仅要吸引人,还要精致优美。不仅要让观众觉得好看,还要让观众觉得有味道。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我认为有张艺谋和胡玫。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和《乔家大院》等就是很成功的作品。张艺谋在《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获得成功之后,又把《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这样并不具备轰动题材的作品打造成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这说明他懂得了一些市场之道,这市场之道不是别的,是作品中闪烁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与人性光辉。这精神、这光辉正是被当今日益发达的物质主义挤压、缺失的传统美德!

由此看来,影视作品进入市场,要想打动人,除了要有好看的人物,还要将人物身上那种诗意的东西,与现实生活中人们所思所想的种种问题与精神上的需求紧密地表达在一起,包括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蕴。如果你制作出来的作品,没有好看的人物,不打动人、不吸引观众,观众是不会买“单”的。相反,如果一味地为迎合大众,生产一些浮浅的、平庸的甚至是有害的作品,不仅会误导观众,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伤害,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这不是危言耸听的话语,这样的实例太多了。所以,影视作品不是简单的“制作”,它关乎着人的精神,而不是人的“下半身”与感官上的刺激、情感上的消费。千百万人参与影视的目的是要打造千百万人的健康心灵。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独特的角色也是由社会情境决定的。所以影视作品离不开人。影视作品的制作,必须要考虑文本的游戏结构与主要角色是否独特,是否与现实的社会情境有某种紧密的联系,游戏结构中是否蕴藏着某种社会诉求。如果把这些都把握好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利用画面把分散的事物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一种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影视爱好者、导演、制作商在众多的维度上积学运思,心力深致,把握好作品的“意义”,把握好作品与市场的互动关系,把握好作品的审美品性与蕴藏着的人文精神。

(作者单位:包头市广播电视监测站)

(责任编辑 梁辰)

猜你喜欢
大牙影视艺术
影视展
油爆四格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们都有一对棒棒的大牙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笑爆大牙
笑爆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