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颖颖
按照中职新课标要求,中职校学生需要掌握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体会其蕴涵的精神,并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但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都是不愿学之,加上初中的时候就没有认真学习,现在学起来更是吃力,大多数学生是弃之又弃,无从爱之。学生在干涩的背诵中品读咀嚼,效果很差。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主体出发设计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问题,从而达到学生爱学乐学的目的。那么如何能够做到这些呢?带着问题,我从学生出发,尝试改变以往传统的一些做法。
一、朗读吟咏,清扫障碍,铺平道路
在课前发放导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之精妙,可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涵咏感悟。在读的过程中采用各种读法结合,让学生心理进一步产生阅读的欲望,有了这个基础在教学中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朗读的第一步是解决文字障碍,这在课前小组预习中解决。小组里有组长负责分工合作,互相纠错,共同学习生字词。第二步就是诵读,所谓“诵”就是有感情的读,读出声音读出韵味。主要采取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有一个紧迫感,在小组里自评出优胜者后各小组间进行比赛,最后评出优胜者。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同时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
二、“化死为活”体验真实情境
根据新课标要求职业学校学生对简易文言文,能够自行借助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去理解基本内容,同时能够翻译课文。但是长期的应试习惯,使得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讲,学生则硬着头皮死记硬背,干涩乏味,优生都避之不及,差生就更是能弃则弃了。于是,在翻译上我就改变了教学模式,让学生变“死记”为“活记”,变被动翻译为主动理清课文,弄清头绪。那就是让学生将课文内容改编成舞台剧,给学生创造舞台,让学生去玩“穿越戏”。
如在教《鸿门宴》时,首先让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初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后,布置任务让学生模仿里面的人物进行表演: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等,这里的沛公、项羽、张良、范增、樊哙等人物性格非常丰满。尤其是“樊哙闯帐”这一节樊哙的形象特别鲜明,有个学生演得非常成功,赢得一片喝彩,当然学生在轻松的课堂里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课文内容,还记忆特别深刻。又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教学中,虽然《论语》中的语言简洁,但是越简单翻译和理解起来反而越麻烦越拗口。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也主动参与进来,演“孔子”这个角色。通过几次打磨和学生配合得当,一堂别开生面的《侍坐》课开始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让学生快速、准确地了解《侍坐》中每个人的志向和性格特征。
三、运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运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做成课件,重现文本场景,把学生带进课文设定的特殊时空。如教《赤壁赋》一文时,我主要是把网络资源和课本知识要点整合成课件,当一幅幅气势磅礴的赤壁风光,加上动听的音乐和我在旁边动情的解说,这样精妙绝伦的视听觉盛宴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由自主得就被我领进情境中了。除了这些,我还会通过影视剧《赤壁》来增加学生的场景感,让学生更快进入文本,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大都表现的热情高涨,学生的热情来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浓了,学习的效果就大大的提高了。由此转入学习文章的特色,领悟作者的情感就变得顺理成章,学生学得如火如荼,一节课在笑语声中就结束了。
四、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身临其境
想象是心灵灵动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书本中。想象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在中职新课标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想象是需要教师的引子的,这个引子就是教师,教师引导得好,学生的思路越宽阔越深远,受到的教益就越多。
如教《窦娥冤》一文,我让学生想象窦娥在去刑场的路上情景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想法和牵挂,让学生穿越其中想象自己就是窦娥,面对这样的冤屈该如何伸冤?会有哪些牵挂?让学生自己把想说的话想伸冤的途径都写出来,小组间进行交流探讨,同时对照文本就很容易理解窦娥的种种牵挂和诉讼。最后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的翅膀,飞到刑场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习效果惊人得好。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而应当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灵活主动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自由遨游在中华文化的蓝天中。
★作者单位:江苏金山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