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四生
一、总结式结束语
总结式结束语是高中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结束语方式,它一般对某个课时或某一课的内容作一个简要的概述,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它适用于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及新文体的教学,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中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从而抓住所学内容的要害,便于记忆。
如有教师在《离骚》一课的尾声给出了一副对联:“君昏臣佞屈子遭贬著离骚,都破国亡大夫罹难赴清流。”概括作者遭遇,深化了学生对作品内容和思想的认识,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而在结束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拿来主义》教学时,教师这样概括了作者的观点:“闭关不行,送去不行,送来也不行,我们自己来拿;烧了不对,不要不对,全要也不对,我们占有挑选。”极有趣味,学生会心而笑,对文章内容主题自然有了较深刻的把握。又如《琵琶行》概括主体内容的结束语:“京城女一曲悲歌惊四座,白乐天两度闻音赋新篇。”《登高》概括主题情感的结束语:“天地同悲情景完美交融,家国共愁人生无限苦恨。”这些都是典型的总结式结束语,它们升华了学生对所学内容、情感、主题的理解,很好地展示了语文学科语言的魅力。
二、启发式结束语
启发式结束语往往就课文中某一新颖独到之处(这一新颖独到之处在教学进行中又不便提出,以免冲淡教学主题)安排在结束教学前提出来分析,以使学生强化或形成某种新的认识。
在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课文时,有教师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配以投影):在遭遇仕途困顿时,苏轼的自我反省是很深刻的,善于从自然、宇宙中找到处世哲理。下列词句中你更欣赏哪一句?试给个理由: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谪贬黄州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2.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远贬岭南时《定风波》)
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谪贬黄州时《临江仙》)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贬谪黄州时《定风波》)
这样的结束语,不仅没有冲淡本课的主体教学内容,反而拓展了本课的思想内涵,进一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趣味式结束语
简单一点说,趣味式结束语也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题外话”。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
一位别具匠心的老师在教授完《过秦论》和《六国论》后,说了这样一段满具趣味的结束语:“苏洵《六国论》说:‘六国灭亡,弊在赂秦,贾谊《过秦论》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于中国历朝历代更迭的原因,大家怎么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仅利用语文知识,还利用历史政治知识,开展了辩论,课后很多学生意犹未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教师课余稍加点拨,收效较好。
趣味式结束语的优点是既不脱离课文教学本身,又增添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并培养了其概括思考能力。
四、期望式结合语
期望式结束语就是在结束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讲一些期望性话语,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良好向上的心理反应。
王德勋老师在结束《祝福》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作了如下小结:“在旧中国,不只是这一个祥林嫂啊!我们的母亲或祖母以上的无数代的劳动妇女们,都是在那种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生活过来的,都和祥林嫂一样被束缚、被愚弄、被压迫啊!她们在吃人的旧社会里永远痛苦地呻吟着,这难道不是封建社会给一切贫苦善良的劳动妇女造成的命运吗?今天,苦难的祥林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生活在自由幸福的时代,劳动妇女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作了生活的主人,我们怎能不热爱今天的生活!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将来的生活更幸福,我们又怎能不奋发努力,学好本领呢!”这一激情式的结尾,不但使学生懂得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对祥林嫂不幸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而且激励学生珍惜生活,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报效祖国。这样的结束语把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文以载道,教有内涵,相得益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也不妨这样说:“完美的结束语可以使人回味无穷,久久不忘。”我想,只要语文教师能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结束语,就一定会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他们带入到一个清新而广阔的空间里去,使他们想学语文、爱学语文并且学好语文。
★作者单位:安徽池州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