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安 杨宝生 梁元凯 李绪安
疫病是辣椒生产上的常见病害,在辣椒的整个生育期都会發生。随着保护地辣椒栽培面积的扩大,辣椒疫病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90%,甚至造成绝收,严重影响辣椒的种植效益。
1 症状特征
辣椒疫病主要危害茎、叶和果实,特别是在茎基部最易发生。幼苗期发病,多从茎基部开始染病,病部呈暗绿色或褐色水浸状软腐,后猝倒或枯萎死亡。成株茎染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后环绕表皮扩展成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明显缢缩,引起软腐或茎枝折断。叶片发病,初始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扩大后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深褐色,叶片萎蔫易脱落。花蕾被侵染后迅速变褐脱落。果实发病,染病部位呈热水烫伤状,病斑呈暗绿色或褐色,边缘不明显,染病后期,果实局部或整个腐烂,环境高湿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
2 侵染规律
辣椒疫病的病原为辣椒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该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或植物病残体上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辣椒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也可携带病菌。该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37℃,在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0~30℃环境下最适宜病菌的生长繁殖。辣椒疫霉菌卵孢子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主要借风、雨、灌水及其他农事活动从辣椒茎、叶或果实的气孔、伤口或表皮侵入,引起辣椒疫病发生。在辣椒生长期间,病株陆续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发生多次再侵染,造成辣椒疫病流行。重茬、栽在低洼地、排水不良、湿度过大、偏施氮肥、密度过大、植株衰弱等均有利于辣椒疫病的发生及蔓延。
3 综合防控技术
辣椒疫霉菌主要靠土壤和空气传播,所以必须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选用耐病品种及农业、生态防治措施为主,科学使用化学杀菌剂为辅,进行综合防控。
3.1 清洁菜园
对前茬无经济效益的作物和地面杂草进行彻底拔除,将其拉运至远离种植区的地方统一深埋销毁,以减少病虫基数,降低前作对后续辣椒生产造成的影响。
3.2 选择适宜耐病品种
可选用江西农望辛香系列、湖南湘研系列中具有较强抗病能力、适宜当地栽培条件、产量高、品质优的辣椒品种。
3.3 合理轮作
前茬可选择豆科、十字花科或葱蒜类等作物。
3.4 种子杀菌及苗床消毒
为防种子带菌,播种前可先将种子晾晒1天,之后将种子放入55℃的温水中,水量为种子量的5~6倍,不断搅拌,并及时补充热水,维持水温15~20分钟,然后待水温下降至30℃时停止搅拌,继续浸泡3~5小时。也可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浸种5~10分钟,冲净后再进行催芽。播种时选用无病新土或对床土消毒后进行育苗。苗床土消毒可根据苗床面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g/m2与细干土混拌均匀,在浇足底水后,用于苗床中下铺上盖。
3.5 高垄地膜栽培
采用高垄深沟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垄高20cm,垄宽40~50cm,浇水时采取小水勤浇或隔垄浇灌,切忌大水漫灌。遇连阴雨天,田间出现积水时注意及时排水。
3.6 合理施肥
基肥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并适量增施磷、钾肥。苗期少施氮肥,开花坐果期加强追肥。同时,可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适时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其他叶面肥,提高辣椒植株的抗病性和适应性。
3.7 科学调控温湿度
棚室种植辣椒,缓苗期将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28~30℃,夜间控制在18~20℃;缓苗后可适当降温,将棚内白天温度控制在24~28℃,夜间在15~18℃;当白天棚内温度高于30℃时,通风降温。冬季栽培当棚内温度低于5℃时,要及时在棚室外覆盖草苫或棉被保温,以有效保障辣椒植株的生长。此外,棚室要适时通风,降低湿度,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80%,避免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3.8 及时清除病叶、病果、病株
当发现少量发病叶片或果实时,要立即将其摘除深埋。少数植株感病较重时,应将病株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销毁,同时撒施生石灰对病穴进行消毒,封锁发病中心。
3.9 用药剂防控
辣椒初花期,用4%疫病灵颗粒剂按2g/穴的量,施于辣椒根颈部周围,之后覆土,并灌浅水,以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在疫病发病初期,可喷洒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等进行防控,注意交替轮换用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棚室栽培的也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用量250g,7天熏1次,连熏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