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的路径探讨

2015-05-30 20:57:15陈淑贞张翠丽
2015年48期
关键词:支柱产业校企院校

陈淑贞 张翠丽

摘 要:本文以对接地区产业为高职教育主旨,以学院所在江门地区支柱产业所需高职教育为例,提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的重要性与现存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探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的途经。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地方产业对接

近年来,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的目标,我国很多城市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经济总量逐步扩大。针对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以及建设专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院校的教育办学源于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并且作用于产业递进,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结构的发展等方向出发,思考和研究地区范围内的高职学院专业结构布局问题,使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年,广东省各市市政府提出以本地产业结构调整为重心,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一、二、三类产业不断的在演化。随着广东省各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术要求则比以往更高。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大目的是为地方以及地方周围产业提供人才需求,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则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设立。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现存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办学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在培养人才的结构上必须满足现实需求,但事实上,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有很多方面都与地方经济发展结构不完全符合需求、不能相互融合发展。

(一)专业设置的定位不清晰,服务地区经济需求的意识不强

高职院校办学基本定位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根本目标。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从地方企业岗位需求出发,但很多高职学校设立专业时把重点放在生源数量上,招生数量多的专业为首选,而招生情况不佳的则减少班级数量,甚至不再设立。高职院校设立专业时忽略地方企业人才需求,服务地区经济需求的意识也不强,因此频频出现一些热门招生专业的学生入学易就业难的情况。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不能背离地区经济建设以及需求,不能盲目发展所谓的热门专业,必须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考虑为地方支柱产业提供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陈旧滞后,不够重视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应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出发,课程应用性与企业各岗位实用性要衔接得当。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立大多数跟不上本地经济发展步伐,普遍存在课程设置陈旧滞后的情况,经调查研究发展,一些高职院校设立专业课程时,大多数参考本科院校课程设立,或者直接照搬同级别高职院校课程设立,更甚者根据师资情况而设立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能上的专业课程则设办,没有师资教学的课程则直接取消。这些种种的情况都是直接影响高职教育学生的质量,也影响着地区产业人才技能素质。

(三)校企合作过于形式,与地区产业经济需求脱节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在产业发展竞争激励的时代,高职院校抓好教学质量,主动采取与企业合作,有针对性地为地区产业培养人才,才是真正的做到校企合作。但实际上,大部分高职院校要不缺乏与地区企业联系,要不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关系,没有落实到具体有效的合作措施,忽视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把校企合作过于形式化,导致教师极少有机会去了解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对地区企业岗位了解不足,从而在授课过程中,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影响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逐渐产生教学培养与地区产业经济需求脱节的情况。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主要有效途径

(一)明确专业建设定位方向,教学理念与地区经济接轨

针对广东省江门市以及珠三角周边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灵活调整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高职教育本身是源自于地区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又作用影响产业经济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从地区支柱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构出发,考虑地区范围内产业结构布局的各个方面,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地区支柱产业结构相适应,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当前江门市和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立中应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地区主导专业、现代服务业专业。

1.地区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高职院校應培植新兴专业

近年江门市以及周边城市注重产业调整,推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绿色光源产业等新兴产业。在依托原有产业基础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并在日后,将逐渐成为江门区域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正是如此,新兴产业下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稀缺,新兴产业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作为产业转型的基层支撑点,提高产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掌握这一地区情况,在设置专业方面,主动了解市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适当发展与新兴产业相符的新兴专业。如江门市在2014年提出重点建设广东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中小型船舶及配套产业基地,并提出与邻市中山市合作共同打造绿色光源(LED)地理标志产业集群,面对这些地区产业的调整变化,高职学院可设立与之相关的工程理工类专业,实现高职院校与地区新兴产业经济相融合。

2.重点建设地区支柱产业的主导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适应地区产业发展所需,同时也是服务地区支柱产业经济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在设立专业中必须紧扣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结构,围绕地区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设置能与之相适应的主导专业,并可以此作为重点专业而建设。如江门传统产业有摩托车制造业、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产业等,每年产值规模较大,基础较好,但由于这些传统支柱产业层次不高,缺乏技术型人才,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经济难以做强做大,甚至有些停滞不前。现江门市政府提出大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高职院校可主动调整专业设立机制,重点设置相关专业,解决地区人才培养的市场性需求的矛盾,为江门市地区支柱产业的升级输送一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能把地方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扎稳根基,持续发展。

3.打造地区支柱产业的现代服务业特色专业

做强做优与传统支柱产业相符的制造业类专业的同时,专业建设也需打造与地区产业相符的特色专业,除去工程类、信息类等专业,服务业的专业是极具地区特色的专业。现代服务产业实现了生产服务业与工业发展的对接融合,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江门市在2014年和2015年均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水平”,江门地区的高职院校应抓住本地区产业发展这一调整,打造现代服务业的特色专业,如金融专业、物流专业、旅游专业等,都是具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专业,高职院校设置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逐渐实现产学结合,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与地方产业紧密相关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1.升级办学教育理念,适应经济新常态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告别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江门市以及周边城市注重推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绿色光源产业等列为新兴支柱产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一大批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根据市场发展新需要,更多地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转变办学粗放化、专业同质化、教学“程式化”的传统观念,坚持“重实践,强创新,显特色”的教育理念,升级专业设置架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为行业企业培养适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从粗放型的“量”的扩张转变到注重“质”的提升上来。

2.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群,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

总体来看,经过近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除了传统的建材行业、食品、服装加工制造业、机电产业等,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逐步成为江门及周边城市的支柱产业。高职教育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兴,同时也服务于行业经济。为了更好的确保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够吻合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江门市高职教育体系结构,紧密对江门及周边城市的支柱产业集群,将建筑工程类、软件技术类、现代服务业类(如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核心骨干专业作为重点培养目标。在各级政府引导下,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江门市高职院校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到江门及周边城市的代表性企业,开展行业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调研,邀请企业精英参与专业论证研讨会,与行业专家一起分析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与能力,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等内容,然后通过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多次专业论证,最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反馈,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业升级、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等要求,及时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防止人才供需错位。

3.实施“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依据校企共同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江门市高职院校骨干专业主要为江门及珠三角地区的支柱产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部分学生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培养成为基层管理人员。因此要求毕业生不仅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还应具备在具体岗位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能力的形成规律,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划分为不同阶段,实施“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有机结合,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人才培养逐步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校内学习,明确目标,端正态度。

校内学习,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通过大学文化的熏陶,弘扬勇担责任、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阶段:专业见习实训,强调实践,突出创新。

专业见习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技能,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根据专业和行业职业性质不同,有些专业往往较难安排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训,因此学校必须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将专业见习实训安排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岗位任职要求,设定实训项目和任务,引导学生在校内模拟实训室的虚拟环境中,实施岗位基本技能实训,确保学生通过仿真训练掌握核心技能。同时,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可为每个专业设立专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質,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职业素养。

而有些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则可在不影响企业经营安排的情况下,通过校企合作,由学校统筹安排,让学生进入旅行社企业,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训,初步熟悉旅行社各部门业务流程。在企业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安排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定学时的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动手、敢于创新,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第三阶段:毕业顶岗实习,毕业就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毕业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一般都是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用到实际工作中,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企业的合格员工,实现就业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三)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专业建设体系

当前社会经济竞争激励,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作为市场竞争的资本,地方产业不再是流水作业式的传统操作,为了与时俱进,增强行业竞争力,很多产业由过往的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因此,许多产业对拥有技术性的高素质人才出现短缺现象,没有应用性强的人才,产业难以优化升级结构,经营发展的方式也难以得到改变,从而容易遭到经济发展社会淘汰。地方产业要从传统模式转向新型技术生产模式,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产业知识理论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而高职学院为谋求进一步发展,需要更高的教学质量,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注重培育实用性与技能性的高端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则是解决企业与学院现存问题的最好方法。

1.深化校企合作,创建孵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做得好,则是学校与企业都双赢的模式,若过于形式主义或纸上谈兵,校企合作则形同虚设。要做到真正的校企合作,必须注重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把企业带到校园中,创办校园内孵化实训中心。这样一来,可以解决企业自身培养高素质人才场地不足问题,亦可解决学校实训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高级技师进行一部分实训培训课程,同时为学校提供实训中心所需的一些设备资源。学校与企业之间达到资源共享的认识,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同时使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起来,把企业订单预定、制作、销售等环节串联实际进行教学,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日后的就业技能。

2.构建校园企业融合平台,宣传校企文化

通过校企达成共识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共同发展平台,在创办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前,高职学院与企业共同商讨。通过座谈研究,高校创办具地区产业鲜明特色的专业,以及专业课程与产业对接,联合企业创办校园职业赛事活动,让校园生机蓬勃,也让企业职业文化、职业精神提前输送校园,逐渐实现地区产业文化渗透校园文化,培植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职业文化专业,使其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共同融合。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大目的是为地方以及地方周围产业提供人才需求,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则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设立。在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和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地方产业要持续发展、要调整创新、要提高竞争力,与地方产业有着紧密联系的高职学院则是输送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来源。而高职院校要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职业对接,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作者单位: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高职教育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研究”(编号:GDJY-2015-B-b105)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君生,论职教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1(04).

[2] 刘克勇,对接产业——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风向标[J],江蘇教育,2010(03).

[3] 程嘉辉,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4] 张向辉,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我国高职专业建设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20).

[5] 王福君,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高职商贸类专业建设研究,辽宁高职学报,2013(12).

[6] 闾志俊,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链的对接策略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7] 程洪涛,李祥富,高职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的实践探索——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

猜你喜欢
支柱产业校企院校
房地产重回支柱产业
房地产导刊(2022年1期)2022-02-28 08:07:26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冶金(2019年5期)2019-12-23 09:04:34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海南:推进医疗健康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40
把建筑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28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