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5-05-30 17:51陈宝真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贺知章古诗古诗词

陈宝真

中国五千多年来的文化积淀,不仅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还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为了回归传统、重读经典,语文教学要重新挖掘经典知识。以诵读为本,积累为重,拓展为辅,让经典知识润泽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诵读为本,体会情感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诗中的情感,都是通过孩子的反复诵读,反复品味,才能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古诗诵读的方法有很多,如学生个人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在反复中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多读,学生就能把握住诗词的节奏,更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这样在读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情感同时受到熏陶。例如,在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同桌对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想象诗人贺知章回到家乡后的情景,读着读着,贺知章的失落、伤感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我让学生先自读,然后指名读,再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妈妈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关心你,特别是你出远门时妈妈对你的叮嘱,从而感受到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二、积累为重,丰富底蕴

学习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积聚过程。《劝学篇》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些知识本来不理解,但积累多了,诵读多了,自然就能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在教学古诗时,我经常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背诵、积累,并学会了运用。

春末夏初,草木茂盛,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祖国到处美不胜收。这时候,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当学生置身大自然,便睹物生情。如:看到粉红的桃花争先开放,鸭子在水中嬉戏,便会随情吟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到岸边吐出嫩芽的柳树,花中飞舞的蝴蝶,便情不自禁地吟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在吟诵中不断积累,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一句句、一首首优美的诗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拓展为辅,提升素养

从最简单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或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如,教学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人、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及心情,从而体会到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例如,教学贺知章的古诗《咏柳》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诗人兴奋、愉快的心情,然后拓展到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一)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如果你是一位旅居国外的华侨,花甲之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在吟诵中让学生再次感受诗人当时那低落、伤感的心情。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继续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这样由学一首诗拓展到学习诗人的其他古诗,从中感受诗人的不同情感。

总之,古诗词是我们祖国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素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古诗词,喜欢祖国的文化,就会主动去寻找它、欣赏它、享受诗中的美感,从而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贺知章古诗古诗词
咏柳
踏青古诗词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三不先生”贺知章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