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菲
近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效果不是很明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语文教学是一项有着明确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语文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平衡,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上课教师讲得多,问答多,小组讨论少,自主感悟少,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如何建立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三重”——“重情感、重感悟、重对话”。
一、 重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指出,通过人文性带动工具性能够建立一个情感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就是用文章中感性的情感、思想、方法和态度来带动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从感性入手,加深对理性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真正统一,但也不能过分注重人文性,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例如《在大海中永生》抒发了群众对总理的爱戴、尊敬之情,《秋天的怀念》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教师在教学前要饱含文章激情,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情走进教材的情,把教材的情变成自己的情,当学生捕捉到作者融入在作品中的情感时,就很容易进入课文佳境,感情得到深化,从而感悟文章的内涵。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要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感情,可以采用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听着音乐,看着老人遗像前一群群海鸥,悲伤的心情油然而生。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桂花雨》一课时,如果遵循教案,语文训练似乎也很到位,但直觉告诉我学生没有动情。教师不妨让学生深情地朗读“摇桂花”部分,再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下桂花雨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会很快进入到文章情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此外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语文课堂没有情感,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
二、重感悟
(一)学生——“感悟课堂”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直接参与感悟活动。感悟课堂认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强调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已经注重课堂中学生的直接参与,但很多情况下只是少数学生的“特权”。比如,在公开课上,教师指定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这段话,并能达到教师预期效果,于是教师开始呈现问题,环环相扣,少数学生思路紧跟,大部分学生处于朦胧状态,一节课就这样草草收兵。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阅历不竟相同,当他们碰到同一文本时,必然产生不同的心灵感悟,所以教师怎么能把情感强加于学生?
(二)朗读——“感悟课堂”的关键
感悟不是告诉,感悟不是分析,感悟是探究,是体验。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情要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也要自己在读中悟。”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窦桂梅老师也把朗读分为“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层次。通过有感情地读课文,学生可以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时,教师无需多讲多问,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能悟出感情。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不是单纯的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发声活动,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能力、技巧和情感的相互配合。所以,只有发自内心深情并茂的朗读才能悟出情感。
(三)实践——“感悟课堂”的方法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单纯的语言文字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生活中各种资源在课堂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环境。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运用来感悟,从而加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启发——“感悟课堂”的升华
课堂学习的启发,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是感悟课堂教学的升华,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感情启发学生,创设更多的互动,教给学生有活力的语文,让语文学习更富有语文味。
三、重对话
对话的课堂就是提倡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从现代课堂视角来看,课堂必须实现从独白到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在对话中提高,演绎精彩的语文课堂。师生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也是课堂上最主要的一种对话形式;生生对话指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文本对话就是学生投入到文本中,与文章作者“合二为一”。
(一)营造对话氛围
对话教学是独白教学的一场革命,在独白教学里,学生没有思考权和话语权,缺少能动性,已完全被物化,而对话教学能真正实现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能得到两种思想。”那么,如何营造氛围?首先,教师要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建议一座情感的桥梁,使他们产生和谐碰撞。其次,教师要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对话氛围。高效的课堂在睿智的教师的引领下才精彩纷呈,学生的思维才会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领域。最后,教师要善于创造语言情境,抓住文本的情感焦点,展开与学生的情感对话,让学生情感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得到熏陶。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二)建立平等对话
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之间那种主动与被动、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被解构,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在建构。教师不再是金口玉言的“师皇”,而是平等对话的首席;不再是绝对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平等对话的领袖。在“师道尊严”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学生不敢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高效的语文课堂对话教学追求的是“教学相长”中的技艺切磋;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间思想的碰撞;追求的是师生的共同成长。正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不再是教,学生也不仅仅是学,彼此在对话中成长,获得生命的共同体。
(三)享受对话魅力
一节课好比一场比赛,对话好比比赛场上的战略技术,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就需要设计好课堂对话,但预设不等于背台词,当学生的视点偏离“文本”中心,偏离预设,教师又将如何引导对话。作为教师,不能为对话而对话,有些教师刻意追求课堂上活跃的气氛,要求学生积极配合对话,但却与教学目标相脱离,这种对话算不上真正的对话,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简单问答,我们要让对话教学如血液一样融入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胞。
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在于善用稚趣的语言,配以形象的图画,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加之启发诱导,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一步一步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